鲁人新版必修4《第四单元 构建精神家园》2019年同步练习卷(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新版必修4《第四单元 构建精神家园》2019年同步练习卷(2)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4 22: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人新版必修4《第四单元 构建精神家园》2019年同步练习卷(2)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囹圄(yǔ)  阏氏(yān zhī)   缧绁(léi)
B.缑王(ɡōu) 且鞮侯(qiě dī)   槛阱(jiàn)
C.着重(zhuó) 昆邪王(hún yé) 衰竭(jié)
D.一旦(dàn) 倜傥(tì tǎnɡ) 黑黝黝(yǒu)
2.(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组是(  )
A.杂糅 黯然失色 不径而走 既往不咎
B.熟稔 戛然而止 偃旗息鼓 待价而沽
C.糟践 不落窠臼 沤心沥血 变本加厉
D.荣膺 为虎作伥 豆蔻年华 直接了当
3.(3分)给下面语句的空缺处填加标点符号,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1)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___________”
(2)匆忙中谁能把《约翰___________克利斯朵夫》一口吞了下来?
(3)在西西弗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幅图画___________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至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实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
(4)“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___________”
A.(1)!(2)﹣(3):(4)? B.(1)?(2)?(3):(4)!
C.(1)!(2)?(3)。 (4)? D.(1)?(2)?(3)。 (4)!
4.(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可歌可泣(流泪,放声哭) 等闲视之(寻常,一般) 亘古(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B.不即不离(靠近) 俯瞰(往下看) 俗滥(陈旧的)
C.清沁肺腑(渗入) 纷纭(众多杂乱) 索然无味(搜寻)
D.实事求是(根据考证求索真知) 届时(在……时候)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而不露)
5.(3分)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B.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伙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地痞流氓终于身陷囹圄。
C.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风流儒雅的谦谦君子。
D.喜剧中正面人物也应具有喜剧性,可这部喜剧中的两个正面人物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与整个影片的气氛极不协调。
6.(3分)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若说幸福一定是从荒谬的发现中产生的,那可能是错误的。
B.等到工作临头,你发现罗曼?罗兰没有读过,高尔基没有读过,《离骚》没有读过,《故事新编》没有读过,但丁和普希金也没有读过。
C.因为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的,所以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
D.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古代汉语,中文系学生不会直接阅读古文,是耻辱。
7.(3分)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
B.《西西弗的神话》是一部短小的神话随笔集,副题是“论荒谬”。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D.谢冕,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歌评论家。作品有《湖岸书评》《谢冕文学评论集》等。
二、阅读理解(27分)
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①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②,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③.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④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间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檇(zuì)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lǐ)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yǒu)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注释】:①夏后:即夏帝。后,帝王,天子。②文身断发:古代南方民族习俗。文身,即在身上刺花纹。断发,即剪发。汉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动,否则就是有特殊原因,如“接舆髡首”,因为对社会不满,“楚狂接舆”剪去头发,以此异常行为表示绝不与当时统治者合作。③允常:越国君主,公元前510年﹣前497年在位,他拓土开疆,使越强盛起来,传位于子勾践(前496年﹣前465年在位)。④阖庐(闾):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496年在位,任用军事家孙武与伍子胥进行改革,国力大振,成为春秋末江南霸主。
(1)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草莱而邑焉
邑:建立都城,名词活用为动词。
B.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
先:抢在……之先,名词活用为动词。
C.乃苦身焦思
苦:使……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D.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重chòng:重视,看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是大禹的后世子孙,原先有着原始人的生活习俗﹣﹣文身断发;后来,拓土开疆,越国逐渐强盛而称王,过了二十余世,才传位到勾践。
B.与越相邻的吴国在阖庐称王时,由于重用了军事家孙武与伍子胥,进行了许多改革而国力大振,同毗邻的越国常发生战争。
C.吴王夫差为报父仇,统率大军日夜操练;越王欲先发制人,不听大臣范蠡劝谏,率领五千人马将吴王围困在会稽山。
D.勾践吃了败仗,侥幸返国,一方面卧薪尝胆,砥砺意志;一方面敬贤礼士,且亲身耕作,食不加肉,衣不重彩,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又复了国。
9.(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丢失的香柚
“大串联”①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
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 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乐山正武斗,乱极了!”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②.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我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像。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十年动乱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①“大串联”:文化大革命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②“黑五类”:文化大革命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人、反革命、坏蛋和右派分子,其子女称作“黑五类”。
(1)“我”的父亲为什么不来接“我”?(不超过25个字。)
(2)“大姐”希望“我”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像送给她,这反映了什么?作者设置这样的情节,暗示了什么?
(3)“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这样写有怎样的深刻意蕴?(不超过30个字。)
(4)小说最后一段中“消失”除了指同龄人肉体的消失,还有哪两层主要的含义?(均不超过8个字。)
(5)小说中的“香柚”象征什么?
三、语言应用(12分)
10.(6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11.(3分)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以“绝句”二字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语句连贯通顺。
王维把绝句这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运用得出神入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12.(3分)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四、作文(40分)
13.(40分)作文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鲁人新版必修4《第四单元 构建精神家园》2019年同步练习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解答】A项,正确;
B项,“且鞮”中的“且”应读“jū”;
C项,正确;
D项,正确。
故选:B。
2.【解答】A、“不径而走”应该是“不胫而走”,故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没有错别字,故正确;
C、“沤心沥血”应该是“呕心沥血”,故不符合题意;
D、“直接了当”应该是“直截了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解答】答案:B
解析:(1)是疑问句句末应加问号,(2)中外国人名之间应加间隔号,(3)中应用冒号提示下文内容,(4)感叹语气强烈应加感叹号。
4.【解答】答案:B
解析:A项,泣,小声哭;C项,索,尽,毫无;D项,届,到……的时候。
5.【解答】答案:C
解析:A项“如履薄冰”意思是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用在这里和“自以为很稳妥”矛盾。“身陷囹圄”一般用于好人被捕下狱,不能用于地痞流氓。“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是个贬义词,不能用在褒义的语境里。
6.【解答】答案:C
解析:C项,把“因为……所以”改为“如果……那么”。
7.【解答】答案:B
解析:B项中的“神话”应为“哲学”。
二、阅读理解(27分)
8.【解答】(1)D.重,应读作“chóng”:形容词,多,即多种多样,丰富的;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
(2)A.且:副词,将要;
B.于:介词,在;
C.①连词,用来;②介词,凭借;
D.而:连词,连接前后动作;
故选:C;
(3)C.分号后的最后一个分句表述失误;它颠倒了主宾关系;原文是“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是吴王将勾践围困于会稽山;
答案:
(1)D;
(2)C;
(3)C;
译文: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儿子被封在会稽,恭敬地供奉继承着夏禹的祭祀。他们身上刺有花纹,剪短头发,除去草丛,修筑了城邑。二十多代后,传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时候,与吴王阖庐产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后,儿子勾践即位,这就是越王。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庐听说允常逝世,就举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吴兵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在檇李大败吴军,射伤吴王阖庐。阖庐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能忘记越国。”
三年(前496),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9.【解答】(1)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了解熟悉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步,要理清故事的大体情节。父亲为什么不来接“我”,在小说有这样的交代:“我父亲在乐山工作”,“乐山正武斗,乱极了!”,根据这些情节进行整理就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因为父亲工作的乐山正武斗,乱极了,父亲脱不开身。
(2)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构思的理解。这里的“天鹅雕塑”实际上是“大姐”美好心灵的象征,理解了这一点,此题的答案就很明确了。
参考答案:①天鹅是美的化身,“大姐”如此喜欢天鹅,折射出她身处困境仍不忘追求美。②“大姐”的心灵像天鹅一般纯洁美好。
(3)解析: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个细节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本句的意蕴在于说明“文革”毁坏、践踏了无数美好的事物和人的心灵。
(4)解析:句子中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要结合小说的主题、背景、人物来整理理解,不能断章取义。
参考答案:①宝贵青春的消失,②美好心灵的消失。
(5)解析:此题考查“香柚”的象征意义,实际上考查的是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应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在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以达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问题,即达到把握主题的目的。
参考答案:美好的心灵,伟大的爱心。
三、语言应用(12分)
10.【解答】(1)从“送行舟”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离别诗,“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的意思是天已晚乌鸦已归巢我却仍站在江边,表现出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其中“水悠悠”象征了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2)“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的意思是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抒发了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译文:
第一首: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第二首: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
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赏析:
第一首: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名作,造语清丽流畅,诠释诗人对友人的一种真挚感情.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第二首:
“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11.【解答】本题应注意以“绝句”二字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语句连贯通顺.本题也是一个传统题型﹣﹣长句变短句.学生可以采用主干分析法:先抽出句子主干“王维把绝句运用得出神入化”,但以“绝句”做主语开头独立成句,再将附加成分“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和“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抽出来单独成句,三句共同以“绝句”做主语.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换为一个主语下的三个单句构成的句群.
参考答案:
绝句是一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却又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王维却把它运用得出神人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其他变换方法只要合理即可)
12.【解答】解析:注意分清本体和喻体,“纪念碑”为本体和“纪念碑”为喻体,所写的内容是不同的。还要注意题目对所写的每个句子的不同要求。
答案:
(1)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四、作文(40分)
13.【解答】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我说:不管世上“无路”或“有路”,关键看人怎么走.
不止一个人说过,人生是旅途.在旅途上,我们要披荆斩棘.要走到我们心中的天堂,就要学会“开路”、“毁路”和“选路”.
“开路”,就是要敢于在无路的地方走出路.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因为这再恰当不过地阐释了“走路”的概念:人在旅途何必在意他人怎么看,更何必在意原本是否有路呢!“开路”要求我们学会创新,更要求我们学会换一种眼光看世界.另辟蹊径固然好,但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忽视或否定前人的经验和社会的变化.灯泡的出现是件新奇事,可那灯泡里却饱含了爱迪生对失败的总结.“开路”教会了我们要勇敢的走路.
“毁路”就是要敢于毁弃前人已铺好的路.高一刚学物理时,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之间的“仇恨”常会把我们逗乐,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谬论,也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试想,如果伽利略没有胆量毁掉亚里士多德在两干多年前铺好的路,而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他能在物理学史上名传千古吗?敢于“毁路”就是要求我们敢于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论是书本上的,还是师长的,甚至是什么圣人哲人的话,我们都应抱着质疑的态度,敢于质疑,敢于发问.与“开路”不同,“毁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科学的态度.
“选路”就是要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心灵的选择.人走路,自然会遇到路口,选择该走的路,才能走向成功,在路口,魏青刚选择了救人,他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在路口,李春燕选择了留在山沟里,她成了“照亮苗乡的月亮”;在路口,丛飞选择了顶住流言,继续资助失学儿童,因为善良不需要借口;在路口,洪战辉选择了自强不息,因为苦难不是他博得他人同情的本钱;在路口,我们学会了放弃,更明白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所在.学会“选路”,我们也学会了自尊、自强与自立.
面对“无人区”,我们勇敢地“开路”;面对谬论,我们勇敢地“毁路”;面对诱惑,我们勇敢地“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