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教案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教案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5-27 14: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本单元知识内容多、概念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相对不易掌握。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限制在不是零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小学阶段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第1节 倍数与因数








教材第31~32页。

1.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重点: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难点:体会倍数与因数互相依存关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
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是什么关系?
生:师生关系。
师: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入手,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认识倍数与因数
1.淘气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运动会上两个班同学分别排出了下面两种队形,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
(1)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9×4=36(人)  5×7=35(人)
(2)师:9×4=36,我们就可以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2.师:根据5×7=35,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1)学生练习口述。
(2)汇报: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
3.理解: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
结合算式:9×4=36,教师强调:不能说36是倍数,9和4是因数,只能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4.明确研究倍数与因数的范围。
(1)师出示: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1除以2有余数。


(2)师:是的,我们研究的都是可以除尽的情况。 那6×0.8=4.8呢?因为6×0.8=4.8,所以6和0.8是4.8的因数,4.8是6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我们研究的都是整数。
(3)0×8=0这个算式中,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1:0和8是0的因数,0是0和8的倍数。
预设2:我们不同意,因为0不应该是0和8的倍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明确: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与因数。
5.根据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3=75    20×5=100    75÷3=25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重点讲解根据除法竖式说因数和倍数)
设计意图:意在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倍数与因数,巩固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7 14 17 25 77
(1)学生独立试做,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生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预设1:可以通过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判断倍数。
预设2:可以用依次加7的方法来找。
(3)师引导小结找7的倍数的方法。
2.师:请同学们再试着找一找5的倍数有哪些?8的倍数呢?
生汇报。
师:从你们找倍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数据的呈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共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1、2、3题。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4题。
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理解。
3.猜一猜。
老师的年龄能被7整除,同时又是4的倍数,老师可能是多少岁?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哪些方法?

倍数与因数
9×4=36     5×7=35
36是9和4的倍数  9和4是36的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找一个数的倍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谈话引入课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第2节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第33~34页。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或5的倍数。
2.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讨论及形成结论的过程中,发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自主探索和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
难点: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或5的倍数,并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师: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生:两张百数表,水彩笔。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中的5部落和2部落要召集散落在外的人马了,召集条件是:5部落要召集的必须是5的倍数(板书:5的倍数),2部落要召集的必须是2的倍数(板书:2的倍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帮助两个部落集齐人马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的状态。精巧的情境创设为探究新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师:同学们看,你们手中的百数表中就有一些5部落和2部落的人马(课件出示百数表),你们能把它们送回到5部落和2部落吗?我们先来帮助5部落集齐人马。请同学们拿出百数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5的倍数,做好标记,并观察这些数的特征。
(1)学生独立在百数表中圈出5的倍数。
(2)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找到规律。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找到的5的倍数有哪些,是怎样找到的。
预设1:用乘法找5的倍数。
预设2:用加法找5的倍数。
(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
3.师:同学们通过举例、观察、讨论,得到了结论,是不是所有的5的倍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再写出几个5的倍数试一试。
学生举例验证。
4.小结: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5.师:你能随意说出一个5的倍数吗?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巩固新知,让学生再一次明确“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二)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师:同学们用你们的聪明智慧帮助5部落集齐了人马,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助2部落吧。请同学们用刚刚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独立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1.学生利用百数表独立圈画,观察。
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①说一说找到的2的倍数有哪些,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②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的数是2,4,6,8,0。
3.师:大家看得真仔细,那么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呢?请同学们任写一个大数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验证结果。
师: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把刚才发现的规律大声地读出来了。(板书: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是2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来探究这部分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中发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总结共性
师:同学们,观察5的倍数和2的倍数的特征(结合板书),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性特征吗?
(1)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
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可以了。
②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四)认识偶数、奇数
师:数的世界很奇妙,根据是不是2的倍数,我们可以把整数分成两大类。你知道是哪两大类吗?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33页“认一认”的内容。
(1)提问:我们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的标准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以是不是2的倍数为标准,可以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数学游戏,我问你答。
(3)数学比拼:①说一说以奇数开头的成语,比如:一心一意。②再说一说以偶数开头的成语。比如:十全十美。
设计意图:巩固2的倍数的特征,加深对奇数、偶数的认识。

1.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1题。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3题。
3.在0、1、5、6、9五个数字中:
(1)挑出三个数字组成一个偶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2)挑出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是5的倍数的奇数,最大是多少?
设计意图:习题设计有层次,面向全体同学,使后进生掌握基础,使中等生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2、4、6、8、0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因数、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的倍数的特征有共同之处,就是要关注个位上的数字,我在教学5的倍数特征时,按照“圈找倍数——观察特征——验证发现——得出结论”的步骤来教学,每一个环节都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找到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爱上数学。本节课创设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感受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家庭,他们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合作交流,解决难题。



第3节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第35~36页。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
3.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重点: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
难点: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 的倍数。

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或5的倍数的特征吗?请你举例说明。
2.激趣质疑。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听好,你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它有多大,老师马上就会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想试试吗?
生随便说,师对答如流,随即把数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进行验证。
师:为什么老师能够快速并且准确判断呢?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共同来研究。
3.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书上第35页的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说说你的发现。(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4)全班汇报。
生1: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什么规律。
生2: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4. 教师引导。
(1)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3)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4)每条斜线上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5.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整个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6.根据上面的发现,在下面的数中圈出3的倍数,并与同伴交流。
53 87 36 65 60 128 453
(1)让学生借助3的倍数的特征,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的。
(2)教师要特别关注128和453这两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巩固了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认识,并使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维发展过程。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一练第1题。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一练第2题。
鼓励学生展示多种答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27 24 30 18 42  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材利用百数表来研究,先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再观察特征,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去研究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但都无法发现规律。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作一定的提示:“将3的倍数每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观察呢?”以帮助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在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提出:“这个规律对三位数是否成立?”的问题,促使学生能自己找几个三位数来验证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的练习与学习评价时,一般只要求学生判断100以内的3的倍数。
本节课,利用充分的时间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自主学习逐步揭示出3的倍数的特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习数学方法、获得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4节 找因数





教材第37~38页。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重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难点:能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师: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及实物投影仪。
生: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1.课件出示填空题。
在10×4=40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在20×2=40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2.师:从上题来看,40的因数有哪些呢?
生:4,10,2,20。
师:40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因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板书课题)

1.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如果老师给你们1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要你们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你们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拼法呢?
(1)师:利用你们手上的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的长方形种类多。
(2)独立完成后四人合作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能拼几种长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演示)
生1:3种。
生2:4种。
生3:6种。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生1:横着摆了12个小正方形。
生2:横着摆6个,摆了2排。
生3:横着摆4个,摆了3排。
生4:我还多摆了一种,横着摆3个,摆了4排。
生5:竖着摆12个。
生6:横着摆2个,竖着摆6个。
设计意图:通过“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汇报,让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3.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发现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拼法,那下面老师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了:把你们画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在方格纸上标出来,并且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们所画长方形的面积。开始行动吧!
(1)请学生说出自己所写的乘法算式,让其他学生猜猜他是怎么拼的。(排几行?一行排几个小正方形?)
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依学生汇报板书: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2)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
(3) 师:那么,这6道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生: 1×12=12 2×6=12 3×4=12(板书:12=1×12=2×6=3×4)
4.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请你按顺序说出来。
生:12的因数有:1,2,3,4,6,12。
5.在咱们拼出的这些长方形中,它们的长与宽都是12的因数,那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说一说)
师:是啊,咱们可以通过拼长方形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与拼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求出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理解同一个数可能有多个因数。通过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与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联系,为总结归纳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也感受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6.课件出示思考题。
(1)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呢?
(2)有什么方法能把因数全部找全,一个都不遗漏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预设1:利用乘法算式找因数。
预设2:利用除法算式找因数。(余数为0)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或除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地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遗漏。
7.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探索并总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你能否找出18的因数?
生独立完成后,再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是不是有序地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独立完成,扩展思维,鼓励学生清晰表达,再一次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一练第2题。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找的。
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一练第3题。
3.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30 ( )个   20 ( )个   14 ( )个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训练,巩固新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想法?
2.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

找因数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2×6=3×4  12的因数:1,2,3,4,6,12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的方法。我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因数。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也更容易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们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
第5节 找质数





教材第39~40页。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寻找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重点: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知道100以内的质数。
难点: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含义。

师:教材中的主题图制成的课件。
生:多个相同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找因数。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因数的呢?
生:拼长方形。
师:那么,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什么秘密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找质数的方法。(板书课题)

1.师:用手里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完成教材第39页的表格。
(1)动手拼一拼,把方案记录在表格里,教师巡视。
(2)对照订正。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个环节时,因为在前面通过摆长方形找因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因此,这部分主要是为了用表格的方式记录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以及对应的因数,为认识质数和合数做铺垫。
2.师: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
生1: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
生2:有的数的因数只有两个。
生3:有的数的因数有好几个。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因数是1和它本身,而有的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
3.按因数个数将2~12分类。
学生合作分类:
第1类:2,3,5,7,11;第2类:4,6,8,9,10,12。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设计意图:以分组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对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并观察特点,总结规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4.明确质数与合数概念。
(师结合板书:2,3,5,7,11)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结合板书:4,6,8,9,10,12)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同桌之间说一说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5.师:你还能举出一个质数的例子吗?合数呢?
指名说,可多举几例,其他同学注意判断正误。
6.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生讨论后汇报。
小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7.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这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小结: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用定义判断。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直接填写表格)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自己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尝试找出50以内所有的质数。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那么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又有什么感受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找质数
2,3,5,7,11……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4,6,8,9,10,12……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一部分知识是在“找因数”的基础上展开的,应该说不是很难。但质数和合数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教学中,通过摆长方形活动,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准确地找出每个数的因数,为后面学习合数、质数的概念做好有力的铺垫。根据每个数中因数个数的多少将数分类,引入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感知和学会质数、合数的意义,还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新课结束后,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巩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出50以内所有的质数,既是对本节内容的运用,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