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5-26 22:0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七课时内容。在前面两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本课以一滴水为载体,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识别几种生活在水中的常见微生物。对于微生物,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间接了解,但缺少亲身体验。通过本课的教学,试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观察工具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能力,同时认识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同样具有生命的特征。并力求发展学生对微生物的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①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
②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③通过典型微生物的观察了解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
④使学生初步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过程与方法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
②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微生物的特征。
③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发展学生对微生物的研究兴趣。
②渗透实证意识。
【教学重难点】
观察、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有较多微生物的水、滴管、载玻片等。
教师演示器材:显微镜、电子目镜、有较多微生物的水、滴管、载玻片、课件、资料卡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练习使用显微镜,着重辅导“小台灯”的使用。
一、活动引入
1.简介水的来历
2.猜测水中的微生物
3.用肉眼观察
4.提出观察活动
二、初步观察水中微生物
1.制作临时装片
2.学生尝试观察水中微生物
3.交流发现
4.小结
三、观察、识别水中微生物
1.方法指导
2.布置观察任务(PPT)
(1)每人观察一种动的或不动的“微生物”。
(2)关注它的形状、行为、颜色、运动方式等。
(3)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作业本上。
(4)记录后,阅读资料卡进行比对、识别。
3.学生分组观察,老师巡回指导
4.交流汇报
(1)交流已知名微生物
(2)交流不知名微生物
(3)小结
四、质疑拓展
1.提出质疑
2.了解细菌
3.点题延伸
【教学体会】
1.选好“水”是上课的基础
本想以金鱼缸的水为观察材料,体现生活化的科学课,结果看到的微生物很少,学生很失望。但又不能刻意培养鱼缸中的微生物。无奈,只好让学生观察老师准备的培养液。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比较丰富的微生物,我到水稻田里拔来了带根的稻草浸于水中,结果得到了较丰富的微生物,算是解决了观察的对象问题。但水中微生物的情况变化很快,需要经常培养。课前要多次镜检,选择合适的“水源”。可以说,这滴水是上好这节课的基础。
2.用好“镜”是观察的保障
在试教中发现,学生对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没有多大问题,但受光的影响比较大,经常因光路遮挡,影响观察的效果;同时,考虑到会场的光线或弱或杂,势必也会影响观察效果。为此,我给每台显微镜配了一盏LED小台灯,并稍作处理。使用时将灯直接置于通光孔下作为光源,给学生的观察提供了方便。另外在教学进程中我预设了两个不同放大倍率的观察活动。试教中发现,学生会不自觉地切换物镜。为此我给每台显微镜只装了一个10倍的物镜。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5倍目镜,二次观察时再给学生提供16倍目镜。
3.弃繁从简,减少观察干扰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通常先把标本放在载玻片上再盖上盖玻片,即制作临时装片。对于标本上盖盖玻片,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一是展开标本减小厚度利于调焦,二是避免高倍物镜因与标本直接接触而受污。试教中发现,水滴上盖上盖玻片会给学生的观察带来较多干扰。比如,学生很容易将盖玻片上杂物、斑点误以为是水滴中的物质而真的要将盖玻片擦得很干净是很难的;再有,盖上盖玻片后这滴水铺开的面积大了,而镜头下微生物的量就相对少了。如果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很多微生物就随之而去,镜头下的微生物就更少了。再说初次观察水中浮游生物所用显微镜的倍数不用太高,用不了高倍物镜,所用10倍物镜是怎么也碰不到水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就不用盖玻片了。至于用脱脂棉纤维限制活动微生物,对刚会用显微镜的小学生来说,操作上有较大难度。而且,按照书本上先放棉纤维再滴水的方法很不容易成功。倒不如先滴水再放纤维、盖玻片。我想,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技能不是用两三节课就能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的。而本节课的重点是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还是弃繁从简吧!
?4.遵循认知规律,了解微生物特征
试教中体会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
原先想把学生对动、植物生命特征的认识牵引到对微生物上来,让学生带着“猜想”再次观察,找微生物的相关生命特征。试教发现,这样硬着找“特征”不是学生观察到微生物后的认知需求,也就违背了其认知规律。课堂氛围显然很“冷”,学生发展不多。同时发现,学生对“这是些什么微生物”比较感兴趣。有了这个需求,学生就希望进一步看清微生物。在通过资料卡的不断比对中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微生物的生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