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2015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0 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整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使学生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两步混合运算;同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的过程,能够有条理地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培养比较、概括和分析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体会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整理,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本,草稿本,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是基础,夯实基础
1、师:上星期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发现混合运算里面蕴含大量的口算,因此口算是学好混合运算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避免前功尽弃。
出示口算题(课本40页第一题)
1分钟时间,学生直接口答,其中选择两到三题让学生说明是怎么运算的
2、出示学生平时作业中错误较多的题目,纠正强化
例如:80+70=1500,18×22+35,648÷6-15
=36+35 =18-15
(设计思路:由于混合运算很多时候脱离了竖式计算,所以对学生的口算要求必然有进步一提高,加之由于年龄特征,很多同学计算可以口算的题目时还很依赖竖式计算,因此先复习口算帮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意识到混合运算的正确率离不开口算的正确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强调了口算,学生做混合运算也习惯了口算,遇到“貌似”可以口算实际需要笔算的题目也进行“口算”,例如上面第二种和第三种错误是会大面积触发的,教学时就需要提醒学生混合运算有些也是需要在草稿纸上用竖式计算的。而对于第一种错误,应该是跟第一单元整十数×整十数混淆了,帮助学生整理错误,纠正错误,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顺序是关键,整理顺序
1、师:出示图片,如果我们用一家人来比喻+,-,×,÷以及( ),那么我们一年级学的+,-号就对应家庭中的子女,二年级学的×,÷号对应家庭中父母,三年级学的( )对应家庭中爷爷奶奶。那么谁是最大的?谁是第二大?谁是最小的?
学生讨论回答
师:那么既然( )是最大的,有( )号时候应该怎么算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
师:确实,有( )应该先算( ),就像我们平时坐车排队遇到老人,也应该老人优先。
师:那么如果没有( ),又有什么情况呢?
生:如果有不同级别的运算符号,应该父母级别的优先,也就是先算×,÷法再算+,—法
师:那如果只有同一级别的,比如只有+,—或者只有×,÷又该怎么算呢?
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算。
师:确实,当只有同一级别时,由于男女是平等的这时候不能说先算什么,而应该从左往右算。
(设计思路:由于运算顺序是解答混合运算的关键,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搞清楚每一道题目应该先算什么。为了不让学生混淆各种情况,我设计出用一家人来比喻各种算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有老人()时老人()优先;没有()时,父母比子女更高一级别,因此不同级别的运算符号混合时候,必须先算父母级别的×÷,再算子女级别的+—;对于只有同一级别的符号时,一句男女平等带过,使学生明白不应该强调先算什么,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算。我想经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既觉得有趣,记忆起来也形象)
2、师:搞清楚各种情况下的运算顺序后,我们来挑战下面两道题。
(1)你能将下面的算式按不同的情况,分类吗?
①(80-20)÷4 ②15+21×2 ③7×(5+9)④40-24÷8 ⑤50÷(5-3)⑥80-8×10 ⑦9÷3×6 ⑧8×9÷2 ⑨63-47+19
先算小括号的有: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有:
按照从左往右算的有:
(2)课本40页,第二题,先比较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我指导并纠错
(设计思路:由于运算顺序的重要性,除了课本原有的一题外,我额外补充了一题,这两题的意图一致,就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弄清运算顺序,并发现运算顺序的不同导致得到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使学生意识到运算顺序对于混合运算是多么关键)
三、应用是目标,学会应用
师:学习混合运算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同学们计算这样的算式,而是对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解决问题时能尽可能自己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1、出示课本P40第四题,学生读题
师:由于这道题条件很多,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
生:从问题出发思考
师:那么问题带给我的思考是什么?也就是说现在浮现在你头脑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生:3个面包的价钱+1盒饼干的价钱=应付多少元?
师:所以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
生:3个面包要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先列出分步计算的算式,再尝试列综合算式
(设计思路:首先,简单回顾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就是要想清楚数量关系式,搞清楚先算什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次由于这道题有三个问题,所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第一问先让学生写熟悉的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目的有两个:第一降低难度,让学生从熟悉到陌生消除心理障碍;第二我想大多数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能意识到,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算理和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只是写法不同而已)
师: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数量关系式分别是什么?你能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吗?
(设计思路:我想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有了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就是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让学生产生了证明自己能行的欲望,在第一问的铺垫下,就可以让学生比较轻松的获得成功的体验)
2、出示课本P40,第五题
学生读题,教师引导分析
师:这一题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生:女生割的千克数+男生割的千克数=一共割多少千克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男生割的千克数+女生割的千克数=一共割多少千克
师:你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列式解答
(设计思路,刚看到这一题时我觉得对学生没有难度,作为课堂的最后一题,我试图挖掘得深一些,就是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虽然只是男女生调换了位置,但是写法完全不同,女生在前就是18-6+18不需要(),而把男生放在前面就是18+(18-6),就需要加上()才表示先算女生割了多少千克,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对于列式的重要性。实际上这道题目我还给出了第三种解法18+18-6,让学生思考这样写又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整体的思想,可以把两人当成同样多,再在整体里面减去6)
归纳总结:
师: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归纳,主要有
(1)计算要细心
(2)计算综合算式时要想清楚先算什么
(3)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离不开数量关系式
(4)列出的综合算有时需要加()
布置作业:
1、课本P40 第三题
2、补充习题
教后反思:在请同学板演时一位学生计算36×30时得出了480的错误答案,当时我只是进行了纠正,没有意识到刚好可以利用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让学生自己估计出得数大约1200不到,从而自己发现错误并修改,这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加强教学机智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