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人教新课标版2019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 9分 ) 看拼音,写词语。
①三月中xún________,春暖花开,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去周围的sì________庙景区爬山,去公园里赏花,或者去mài________田边放风zheng________都是不错的选择。
②áo________腊八粥,泡腊八suàn________,吃jiǎo________子,放biān________炮,guàng________庙会……春节可真是令人向往的节日!
2. ( 4分 ) 找出每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在横线上写出序号。
Ⅰ________①处事??? ②处所? ??③处置????? ④处理
Ⅱ________①店铺??? ②铺设? ??③铺张????? ④铺天盖地
Ⅲ________①间断??? ②车间??? ③反间计??? ④间接
Ⅳ________①传说??? ②传奇? ??③传记????? ④传唱
3. ( 4分 ) 连线。
四川________ ????豫剧 ???????吊脚楼________ ????北京
河南________ ????川剧 ???????四合院________ ????客家
浙江________ ????藏戏 ???????圆形围屋________ ??西藏
西藏________ ????越剧 ???????碉房________ ??????土家族
4. ( 4分 ) 补充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万________更________??? ________灯________彩??? 蜂拥________
安________无________???? 随________所________?? 丰富________
①社会进步了,老百姓过上了好生活,而且还有空闲举办________的文艺活动了。
②任何人都不能________地做任何事,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5. ( 4分 ) 写出下列句子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________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________
③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________
④在春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太阳在空中散步的时间越来越长。________
6. ( 3分 ) 关联词语巧填空。
①________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________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②花儿________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________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③这________粥,________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7. ( 6分 ) 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改为陈述句)
②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改为“把”字句)
③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划线词语造句)
8. ( 9.0分 ) 走进古诗苑。
(1)将古诗补充完整。
①__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________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2)《元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3)轻松选择。
①“元日”指的是________
A.元旦?? ??B.春节???? C.除夕?? ??D.元宵节
②《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________
A.月亮? ???B.露水??? ?C.玉珠? ???D.桂花
(4)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的意思,这个成语应是________。
9. ( 8.0分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春节习俗的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片段是________。
(2)《藏戏》一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________和丰富的________。藏戏的开山鼻祖是________。
(3)《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让我们了解到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________和充满绿色的________。
10. ( 12.0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光景”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时光景物????????????????????????????????????B.?情景????????????????????????????????????C.?表示估计
(2)文中介绍除夕的活动有________。(至少填写四项活动)
(3)“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
(4)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从“除非”“必定”中我们体会到________。
(5)2019年的除夕夜你是怎样过的?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11. ( 7.0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京四合院
???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 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鹤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1)北京院落式民居为什么被称为“四合院”?
(2)北京四合院为什么有名?
(3)第四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的结构方法来叙述。用波浪线画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12. ( 30分 )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请你选择生活中的一个方面,来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风俗吧!体裁、字数不限,题目自拟。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 旬;寺;麦;筝;熬;蒜;饺;鞭;逛
【考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旬、麦、筝、熬、蒜、饺、鞭、逛”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旬、寺、麦、筝、熬、蒜、饺、鞭、逛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含义写出对应的词语,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2.【答案】 ②;①;②;③
【考点】拼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判断。
Ⅰ“①处事、③处置、④处理”都读chǔ “②处所”读chù 。
Ⅱ“①店铺” 读pù?? “②铺设、③铺张、④铺天盖地”都读pū
Ⅲ“①间断、③反间计、 ④间接”都读jiàn “②车间” 读 jiān。 ?
Ⅳ“①传说、②传奇、④传唱”都读chuán。“③传记”读zhuàn。
故答案为:②、①、②、③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3.【答案】 川剧;土家族;豫剧;北京;越剧;客家;藏戏;西藏
【考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故答案为:川剧、土家族、豫剧、北京、越剧、客家、藏戏、西藏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4.【答案】 象;新;张;结;而至;然;恙;心;欲;多彩;丰富多彩;随心所欲
【考点】成语,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故答案为:象、新、张、结、而至、然、恙、心、欲、多彩、①丰富多彩、②随心所欲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5.【答案】 排比;比喻;比喻;拟人
【考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①连用三个(有的……)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②把“房屋”比作’橘瓣状”是比喻。
③把“形态各异的衣服”比作“抽象画”是比喻。
④把“太阳”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故答案为:①排比、②比喻、③比喻、④拟人?????? ?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答案】 虽然;但;不仅;还;不是;而是
【考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但……”;②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故选“不仅……还……”;③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不是……而是……”
故答案为:①虽然、但、②不仅、还、③不是、而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7.【答案】 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②咆哮的江水把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吞噬。③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考点】句式转换,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①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②“被”字句改“把”字句原则是把“被字句”前后主语调换即成为“把字句”。把“被”改成“把”。即成为“把字句”。
③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②咆哮的江水把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吞噬。③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
【点评】①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掌握被字句改把字句的方法,平时注意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③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意正确,说完整的话。
8.【答案】 (1)千门万户瞳瞳日;玉颗珊珊
(2)宋;王安石;唐;皮日休
(3)B;D
(4)辞旧迎新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3)一句课文内容可知①“元日”指的是春节。②《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桂花。
(4)“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的意思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与成语应“辞旧迎新”意思相近。
故答案为:(1)千门万户瞳瞳日、玉颗珊珊 (2)宋、王安石、唐、皮日休 (3)①B②D(4)辞旧迎新??? ?
【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和识记。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
9.【答案】 (1)隆重;热闹;热闹的除夕夜
(2)魅力;文化内涵;唐东杰布
(3)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隆重、热闹、热闹的除夕夜 (2)魅力、文化内涵、唐东杰布 (3)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0.【答案】 (1)B
(2)做年菜,贴对联,燃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3)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人们走亲戚、拜年、逛庙会。
(4)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说明了春节这个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5)略
【考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之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5)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还要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
故答案为:(1)B(2)做年菜,贴对联,燃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3)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人们走亲戚、拜年、逛庙会。(4)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说明了春节这个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5)略????? ?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5)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语言连贯、流畅即可。
11.【答案】 (1)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2)因为北京四合院不仅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3)总分。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考点】说明文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3)第一空考查总分结构。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第二问“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第一自然段。
故答案为:(1)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2)因为北京四合院不仅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3)总分。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第二问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12.【答案】 略
【考点】叙事
【解析】【分析】先写你所要描述的家乡风俗是什么。再抓住风俗的主要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述。最后抒发你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赞美或写它在家乡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及作用。
【点评】选定题目后,我们就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试卷分析部分
1. 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0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0(0.0%)
主观题(占比) 100(10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0(0.0%)
主观题(占比) 12(100.0%)
2. 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积累与运用 12(100.0%) 100(100.0%)
3. 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容易 8.3%
2 普通 75%
3 困难 16.7%
4. 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拼音 13(10.9%) 1,2
2 字形 9(7.6%) 1
3 文化常识 4(3.4%) 3
4 成语 4(3.4%) 4
5 语言表达 10(8.4%) 4,7
6 修辞手法 4(3.4%) 5
7 句式衔接 3(2.5%) 6
8 句式转换 6(5.0%) 7
9 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9(7.6%) 8
10 课文内容理解 8(6.7%) 9
11 语段阅读 12(10.1%) 10
12 说明文 7(5.9%) 11
13 叙事 30(25.2%) 12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