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新版必修4第9课 《报任安书》2019年同步练习卷(4)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新版必修4第9课 《报任安书》2019年同步练习卷(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7 07:4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人新版必修4《第9课 报任安书》2019年同步练习卷(4)
一、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0分)
1.填空。
(1)司马迁,字   ,西汉著名   、   和   。他的作品开创了   的史学体例,对后代的史学产生深远影响,后来的“二十四史”都属于   体例。
(2)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乃赋《离骚》;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曩者(nǎng) 传曰(zhuàn) 倜傥(tì tǎng)
B.剖符(pōu) 放失(yì) 愠色(yùn)
C.缧绁(léi xiè) 闺阁(guī gé) 不可胜记(shèng)
D.说难(shuì) 前辱之责(zhài) 刺谬(là miù)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啜泣 层峦叠嶂 嗑碰 义愤填膺
B.辑拿 额手称庆 坍塌 班师回朝
C.秸秆 大有稗益 赘述 披肝沥胆
D.摩娑 厝火积薪 巨擘 见风驶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①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C.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灌夫受辱于居室②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其次诎体受辱 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 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⑤⑥
一、阅读理解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面文字记叙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调南和尉,有惠政。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①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乔潭时为陆浑尉,庀(pǐ,治理)其葬。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②人情所耽溺、喜爱、可恶者,大夫无之。生六十年未尝识女色、视锦绣,未尝求足,无苟辞、佚色,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词语是对省略成分的补充,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亡,(德秀)庐(于)墓侧 B.黜陟使以(之)闻(于上)
C.既长,(德秀)将为(之)娶 D.(君)无乃为(之)累乎
(3)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表现元德秀清贫廉洁的一项是   
①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②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 ③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 ④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 ⑤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⑥人情所耽溺、喜爱、可恶者,大夫无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⑤⑥D.①②④
(4)下边对文章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德秀年幼丧父,一直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去世,服孝期间,他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服孝期满,为生活所迫,便出任南和尉。
B.元德秀崇尚独身主义,终生未娶。他侄儿不幸成为孤儿,他便视之如自己的亲生儿子,含辛茹苦,将之抚养成人。
C.元德秀乐于助人,自己却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这种安于清贫、淡泊名利的品格得到时人的称赞,受到堂弟的推崇。
D.元德秀喜爱佳山秀水,喜爱饮酒弹琴,并且擅长文辞,曾经作有一赋以自况。他这方面的意趣颇有晋人陶渊明的遗风。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二、语言运用
10.青少年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当你看到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列举污染或受破坏的现象,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心中的感受。

鲁人新版必修4《第9课 报任安书》2019年同步练习卷(4)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0分)
1.【解答】故答案为:
(1)子长 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纪传体 纪传体
(2)①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②屈原放逐 左丘失明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解答】C.“不可胜记”中的“胜”应读作“shēng”。
其他各项均正确。
故选:C。
3.【解答】A、“嗑碰”应该是“磕碰”,只有一个错别字,故不符合题意;
B、“辑拿”应该是“缉拿”,只有一个错别字,故不符合题意;
C、“大有稗益”应该是“大有裨益”,只有一个错别字,故不符合题意;
D、“摩娑”应该是“摩挲”,“见风驶舵”应该是“见风使舵”,有两个错别字,故正确。
故选:D。
4.【解答】A.表述正确
B.句式杂糅,可改为“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信赖的”;
C.表意不明,“是否”与“予以否认”前后矛盾;
D.成分残缺,“扩大”缺少宾语,可在“教科书”后加上“的范围”
故选:A。
5.【解答】A①均为:走向,接受,译: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②译:因此接受这极其残酷的刑罚而没有怨恨的神色;
B①表现,译:跟着形势上下,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②贯通,译:想要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
C①形容词词尾,不译,译:隔了很长时间没有给你回信,希望你不要责怪;②可是,译: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说,不能向世俗之人讲清楚;
D①在,译:灌夫被关在居室里受辱;②被,译:也没有用,不被世俗信任,只会得到耻辱罢了。
故选:A。
6.【解答】①“诎”同“屈”,弯曲;③“失”同“佚”,散失;④“枪”同“抢”,触碰、撞;⑤“责”同“债”,屈辱;⑥“摩”同“磨”,磨灭;⑧“底”同“抵”,大都。
故选:D。
一、阅读理解
7.【解答】(1)稽:考查;纪:规律。
(2)欲:想;究:研究;通:通晓;言:文字。
答案:
(1)考查他们的成功、失败、振兴和衰败的规律。
(2)想把它写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与社会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
8.【解答】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一定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认真和原文的信息进行核对,不符合原文的就是错误项。B中的“创作风格”在原文中没有根据。C项的结论也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故选:BC。
9.【解答】(1)A.第一个“会”,恰逢,正碰上;第二个“会”,动词,集会;
B.第一个“及”,动词,累及;第二个“及”,比得上;
C.第一个“乃”,副词,于是;第二个“乃”,副词,才;
D.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2)D.补充有误,联系语境,应为“吏”或是“吾辈”,不能是“君”。句子翻译为: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
(3)注意题干要求是“表现元德秀清贫廉洁的”句子。①②两句表示元德秀的孝道,第④句表示元德秀的嗜酒。这三项均与题干要求不合,排除。应选C项。
(4)B.“元德秀崇尚独身主义”分析有误,据原文“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可知,他是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并非是崇尚独身主义。
(5)①“悉”,全,都;“衣食”,名词作动词,供给……穿衣吃饭。句子翻译为:他得来的俸禄,都用来供给别人的孤儿孤女穿衣吃饭。
②“若”,第二人称,你;“过”,过分;“至”,极为诚挚。句子翻译为:你只知道我礼节上过分了,却不知道我感情上多么诚挚。
答案:
(1)D
(2)D
(3)C
(4)B
(5)①他得来的俸禄,都用来供给别人的孤儿孤女穿衣吃饭。
②你只知道我礼节上过分了,却不知道我感情上多么诚挚。
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人。质朴敦厚,很少文饰。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仁惠的政绩。黜陟使把他的事迹报告给皇上,朝廷提拔他做龙武军录事参军。
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就请求任鲁山县令。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能背弃约定。如果有牵累,我当承担罪责,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作县令)满一年,他用来盛物的竹筐里仅剩一匹细绢,便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喜爱陆浑那秀丽的山水,于是(在那儿)定居。他的住宅不造围墙,不设门锁,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有时整天不烧火做饭。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写了一篇《蹇士赋》来自比。房管每次见到他,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便使人的名利之心都忘却了。”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使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
天宝十三年,元德秀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竹盆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族弟元结哭丧时极度悲哀,有人说:“你哭得过于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礼节过分,却不知是情感真挚。人们感情上所沉溺、喜爱的事物,他从来没有。他活着的六十年中不曾接近女色、正视锦绣,不曾谋求富足、苟且言辞、贪恋女色,未曾有十亩大的土地,十多尺长的房子和十来岁的僮仆,也未曾用完整的布做衣服穿,用多种调料做饭吃。我哀悼他,是用来告诫那些荒淫贪佞之徒和纨绔子弟呀!”
二、语言运用
10.【解答】首先要展开相关联想,如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现象;其次确定你内心的感受,或气愤,或忧虑,或沉重,或叹惋,然后围绕这种感受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最后用语句按要求表述出来。
答案:当我看见有人捕杀珍稀动物,有人肆意砍伐森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看见有人损坏花草树木,有些工厂污染河流湖泊,我的心里就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