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两弹一星”代表了我国先进的科技成就,其中“两弹”是指( )
A. 原子弹和氢弹 B. 核弹和导弹 C. 炮弹和炸弹 D. 原子弹和导弹
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
A. 邓稼先 B. 杨振宁 C. 侯德榜 D. 华罗庚
“这次成功的实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里的“这次成功的实验”应是指中国(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C.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空间技术跻身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 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实验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轨道
下列成就中,按取得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②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A. ③②④①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③④①②
1957年-1966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 ①石油全部自给??????????? ②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A.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B.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却解决了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得益于与人民温饱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政策”和“科技成果”,分别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B. 一国两制、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D. 设立经济特区、籼型杂交水稻
2017年9月28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迎来测评,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国内第一代海水稻试种成功。“杂交水稻之父”指的是( )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屠呦呦 D. 钱学森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以上感动中国颁奖词最适合的人选是( )
A. 邓稼先 B. 屠呦呦 C. 焦裕禄 D. 王进喜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是( )
A. 袁隆平 B. 屠呦呦 C. 邓稼先 D. 钱学森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 人民公社化时代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1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C. 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D. 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流行语往往能反映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勤劳致富”、“承包”、“倒爷”、“下海”、“万元户”、“计划生育”等流行语出现于( )
A. 土地改革时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 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 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 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穿越时空隧道,假如你生活在近代中国,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情形是
A. 书生张三于1901年参加了科举考试B. 参观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C. 抗战期间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D. 19世纪50年代,中国境内出现了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
下列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是(? )
A. 全球购、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宅住宅区B. 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行C. 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D.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 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C. 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D.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截至2015年,中国手机的保有量为9.5亿台,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微信、网购、手机支付,几乎成了手机机主的日常标配。以上事实说明了( )
①我国电信产业发展迅速
②通信事业和电信事业的发展,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④人们的生活已经被手机束缚住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读图说史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劲头、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是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经济: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 ①? 个五年计划。(1分)? ②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2)政治:1954年制定的《?????? ③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分)
(3)科技:经过两弹元勋图一??? ④ 等科学家的探索,1964年,我国第一颗???? ⑤?? ??爆炸成功。吃饭靠“两平”图二中人物是?? ⑥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他被誉为?? ⑦ 。(4分)
?? ? ? ?图一? ? ? ? ? ? ?图二
(4)综上所述,从以上材料,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阅读材料,探究历史。
【制度创新】《复兴之路》解说词: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 (1)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创新制度。(2分)
【改革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 (2)改革开放决定于哪一次会议?哪一历史事件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我国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一个?(3分)
【统一创新】阅读如图所示两幅图片 (3)我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其内涵是什么?(2分)
【科技创新】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自2011年发射升空后,于2011年、2012年分别与神舟八号、九号飞船完成对接,于2016年3月圆满完成实验任务后退役陨落。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重要成果,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4)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我国上世纪制定的哪一计划密切相关?(1分)
【人才创新】李克强总理认为:注重学生的原创意识,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5)用简练的语言,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谈两点看法。(2分)
四、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某校八年级(二)班同学在学习完中国现代史后,进行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革命与独立】
?材料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1)依据材料一,说明“第一步(阶段)”的革命性质,并指出该阶段革命胜利的标志。(2分)
材料二“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所述“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2分)
【迈入新时代】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指出时期Ⅱ中国国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意义. (3分)
【伟大成就】
材料四?按照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的奇迹》的新版序言中所提供的数字,从1978到2013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超过9.8%年平均增速,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8.3万亿美元。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能保持35年GDP超过9%以上的年平均增速,这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因此将之称作中国经济奇迹。?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3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两弹一星”,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故D正确。ABC.综上分析,故排除ABC。故选D。
2.【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稼先的贡献。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A。
3.【答案】A【解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题干中“这次成功的实验”应是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故选A.本题考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掌握我国科技成就.
4.【答案】D【解析】
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人太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意义.
5.【答案】A【解析】
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是1999年。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时间是1970年,说明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故选:A。本题考查我国建国初期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史实发生先后顺序的排列,只需要对史实发生大概时期有了解即可。
6.【答案】B【解析】
关键信息是“1957年-1966年”.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①③不符合题意.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庆油田1963年建成,石油全部自给. 故选B. 本题以1957年-1966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为依托,考查大庆油田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的相关知识.
7.【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文革期间的科技成就,考查辨析问题的能力。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是在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故A成就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1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由此看BCD都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A。?
8.【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与人民温饱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政策”和“科技成果”。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通过这两项政策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解决了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故选C。
9.【答案】A【解析】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袁隆平的有关内容。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注意准确识记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有关内容。
10.【答案】B【解析】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以上感动中国颁奖词最适合的人选是屠呦呦。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选:B。本题考查了屠呦呦。她为人类治疗和控制这一传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屠呦呦的主要贡献。
11.【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科技成就。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痢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故选B。
12.【答案】D【解析】
从图一购物票证到图二今日商品任意买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粮票、布票、油票等购物票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和物资短缺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资日益丰富,购物票退出历史舞台,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新时代”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故选:D。本题以四张图片为依托,考查“新时代”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
13.【答案】B【解析】
题文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有: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1;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而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物质严重匮乏,政府不得不采票据来抑制购买力。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学会对比,明确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方面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4.【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粮票的出现和取消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ABC表述正确;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是安徽、四川,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对外开放,D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D【解析】
依据课本知识,“勤劳致富”和“承包”,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倒爷”、“下海”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万元户”体现了人民群众走上了发家致富,共同富裕的道路;1970~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并全面推行,所以题干描述的流行语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流行语。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16.【答案】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准确理解与运用。本题略有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史实。
17.【答案】D【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发生在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的识记能力。
【解答】
ABC.题干要求的时间是近代,即1840——1949年,A项时间符合,B项明确了是"近代中国人……",C项是1935年诞生的,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D.时间已经到了中国现代,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8.【答案】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事物和现象。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才是本题的题眼,就是找找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事物和现象,ABB三项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所以不能选ABD,而“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选C。
19.【答案】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废除了凭票证购买物品的制度,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餐桌上健康食品,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黄金周”旅游热,私人汽车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所以ABC不对,故选D。
20.【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步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是世界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列世界前列。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通讯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的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本题的④人们的生活已经被手机束缚住了是错误的。故选A。
21.【答案】(1)一;19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邓稼先;原子弹;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4)要坚持党的领导;要自强不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本题主要考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和袁隆平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被誉为“铁人” ,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等。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就是为我国的原子能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代表人物。1973年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杂交水稻具有产量高、抗病害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科学奖、中国国家最高科学奖等殊荣。
(4)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从以上材料,使我们认识到:要坚持党的领导;要自强不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等。
22.【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据所学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思想依然存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一时期社会上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我国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中,后来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是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航天技术的发展与我国制定的863计划密切相关,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由于这个计划是在1986年3月提出并批准的,而被命名为863计划.“863计划”的八个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新技术. (5)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打牢知识的根基,拓宽知识的视野,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 故答案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深圳. (3)一国两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863计划. (5)打牢知识的根基,拓宽知识的视野,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处理民族关系. (2)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文化大革命. (3)本题考查一国两制. (4)本题考查863计划. (5)本题开放性题. 本题掌握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文化大革命、一国两制、863计划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分析材料能力.
23.【答案】(1)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标志:新中国成立。
(2)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
(3)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原因:人民政权的巩固,为发展提供保障;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援助等。
意义:原子弹爆炸成功(或导弹试验成功),加强我国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4)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坚忍勤奋的不懈努力;相对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善于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一的信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根据所学可以得出“第一步(阶段)”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2)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和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结合中国在时期Ⅰ的时间来判断指的是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原因是人民政权的巩固,为发展提供保障。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援助等。结合时期Ⅱ中国国防事业,根据所学可以得出取得成就是: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核武器试验基地爆炸成功。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原子弹爆炸成功(或导弹试验成功),加强我国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4)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原因。结合材料四的信息:从1978到2013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超过9.8%年平均增速,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8.3万亿美元。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能保持35年GDP超过9%以上的年平均增速,这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因此将之称作中国经济奇迹。根据所学可以得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后,我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坚忍勤奋的不懈努力和相对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找到了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善于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