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古诗二首(2课时表格+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古诗二首(2课时表格+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7 11:1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下)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5-30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5-30 复 备 人 复 备 人 所在单位
课?? 题 24 古诗两首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
项??? 目 内????????? 容
教 ? 学 ? 目 ? 标 知? 识 能? 力 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过? 程 方? 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 学 ??? 流??? 程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A、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 ? ? ? ? ?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教 ? ? 学 ? ?? 环 ? ?? 节 B、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 ? ?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 ? ? ? ? ? ? ? ? ?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 ? ? ? ? ?
板 ? 书 ? 设 ? 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风雨天 景物多 变化快 动态多?
课 ? 后 ? 反 ? 思 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同学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古诗四步法的教学中,还有一个“明诗意”的环节。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一些灵活的处置。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同学通过雨前、雨时、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同学很快地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时地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五)年级(下)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5-30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5-30 复 备 人 复 备 人 所在单位
课?? 题 ?24 古诗两首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 2?? 课时 上课时间 ?
项??? 目 内????????? 容
教 ? 学 ? 目 ? 标 知? 识 能? 力 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过? 程 方? 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 学 ??? 流??? 程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1、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 1、出示挂图、欣赏荷花。 2、揭题。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 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2)后 ?
?教 ? ? 学 ? ?? 环 ? ?? 节 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指导背诵。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 ? ? ? 2、同学之间讨论。反馈交流。(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 4、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 ? ? ? ? ? ? ? ? ? ? ?
板 ? 书 ? 设 ? 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晴天??? 莲叶????? 静态美 ??????? 荷花????? 色彩美 ??????????????????? 壮阔美。
课 ? 后 ? 反 ? 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