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44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44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7 16:03:16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课前准备:
1、红笔和蓝笔各一支;
2、练习册和导案;
3、坐端正,读第19课。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1)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核对
练习册77页的填空题 1、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2、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100%】。知识链接: 思考:恩格尔系数与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还是反比?小组合作学习:1、分工:
1—4组:导案三3(1)(2);
5—8组:导案三3(3)(4)(5);
2、讨论时间为6分钟;发言时间为2分钟;
3、注意:首先完成本小组的任务,然后再讨论其他小组的任务,以便点评和质疑。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
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响是奢望。
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坯房。
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又多样。
电视电脑电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
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汽车跑四方。
提高生活讲质量,齐心跟党奔小康。
(1)从歌谣中找出衣、食、住、行的变化(8分)。结合材料和所学说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2分)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不错,为什么说过去生活不好?(2分)
(2)改革开放前为什么“购物凭票限数量”?(4分
说出这一现象消失的原因。(2分)改革开放前的四大件:
“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建国初期
流行的服装衣中山装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衣服的总体风格是简单、朴素和廉价、耐穿。  为什么中山装广为流传? 列宁装50年代女性的时尚——布 拉 吉为什么列宁装、布拉吉在我国50年代广为流传?为什么当时流行“劳动最光荣,
朴素是时尚”?六七十年代“蓝灰色的海洋”“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1984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出访欧洲 八十年代今天流行的男装今天流行的女装新唐装的流行与哪件事有关? 20世纪60年代,每月只有3两的油和肉,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郊外挖野生植物的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的不足!改革开放前:
“吃饱肚子成奢望”食新中国成立后,物资匮乏,为稳定物价,保证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国家制定凭票购物政策。“排着长队购物,勒紧肠子度日” 今天丰富多彩的饮食 各种饮料水煮鱼片烤鸭重庆火锅琳琅满目
的水果外国饮食涌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住房住六七十年代简洁的家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公寓社区住宅楼别墅农家乐现代家居改革开放前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行改革开放后客机游轮地铁轻轨火车磁悬浮列车(3)结合图一,说出人们出行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针对当前的交通堵塞严重的情况,请你提出几个的解决办法(4分)。
(4)结合图二,说出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5)在一周的时间里,停止使用电脑、电话、电冰箱、手机等设施,停止乘坐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体验科技进步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2、粮票、布票等是长辈们曾使用过的购物票证,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商品严重匮乏
B.当时享受高福利
C.票证代替人民币
D.使用起来很方便A课堂检测: 答题格式: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我选的答案是……因为……3.“票证”时代的结束,说明了(  )
①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
②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③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④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B 答题格式:
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我选的答案是……因为……5.依据图分析,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发生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一五计划完成 B.三大改造完成
C.改革开放 D.建筑水平提高
C 答题格式:
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我选的答案是……因为……7.下面的图示反映了 (  )
A.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B.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C.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D.就业渠道拓宽B 答题格式:
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我选的答案是……因为……9.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变化A 答题格式:
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我选的答案是……因为……6、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不包括:
A、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B、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C、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D、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C 答题格式:
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我选的答案是……因为……7、下列哪位同学的演讲有知识性错误?
甲说:“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乙说:“周恩来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丙说:“周恩来在重庆谈判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丁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A、甲 B、乙 C、丙 D、丁C 答题格式:
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我选的答案是……因为……课后作业:
1、根据课堂所学,总结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
2、周末采访长辈,问问他们的社会生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写一写采访长辈之后的感想。谢谢各位!
再见!鹤山市昆仑学校校训:正心立人,格物致知班级 姓名 学号
初二历史【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案
编订时间:2018年5月27日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人们生活变化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通过讲述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
难点: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
三、预习要求:
1、用6分钟时间阅读课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通信事业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预习自测:不看课本,用4分钟时间完成练习册77页的填空题。
小组合作学习(30分):
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变迁。
【歌谣见变迁】: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响是奢望。
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坯房。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又多样。
电视电脑电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汽车跑四方。
提高生活讲质量,齐心跟党奔小康。
从歌谣中找出衣、食、住、行的变化(8分)。结合材料和所学说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2分)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不错,为什么说过去生活不好?(2分)
改革开放前为什么“购物凭票限数量”?(4分) 说出这一现象消失的原因。(2分)
【图片看发展】
(3)结合图一,说出人们出行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针对当前的交通堵塞严重的情况,请你提出几个的解决办法(4分)。
(4)结合图二,说出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5)在一周的时间里,停止使用电脑、电话、电冰箱、手机等设施,停止乘坐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体验科技进步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四、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课堂检测:用3分钟时间完成练习册78页到79页的2、3、5、7、9题。
要求:1、不看教材和练习册前面的内容;2、划出关键词;
1、粮票、布票等是长辈们曾使用过的购物票证,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商品严重匮乏 B.当时享受高福利
C.票证代替人民币 D.使用起来很方便
2、“票证”时代的结束,说明了(  )
①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 ②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③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④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依据图分析,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发生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一五计划完成
B.三大改造完成
C.改革开放
D.建筑水平提高
4.下面的图示反映了 (  )
A.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B.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C.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D.就业渠道拓宽
5、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变化
学完本节课后,请你画一画本课的思维导图。
七、知识链接:
1、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习俗。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特征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很小,而服装、交通、娱乐、卫生保健、旅游、教育等的支出占很大比重。发展中国家消费结构的特征是:基本生活必需品占有很大比重,但这种情况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消费结构的特征决定目标市场产品需求的构成,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经营决策。
2、从食品开支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大致推知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这是由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提出的。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100%】。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3、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段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属常导吸引式磁悬浮列车,依靠列车电磁铁与铁磁反应轨之间的吸力工作,浮起高度为10毫米。磁悬浮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0千米,仅次于飞机的飞行时速。列车运行20秒即可提速到每小时100千米,运行4分钟后即可达到设计最高运行速度。
2000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建设一条磁悬浮示范线。示范线于2001年3月开始动工兴建,2002年12月31日起开始全线试运行,2004年5月正式开始商业运营。示范线西起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的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专线全长约29千米。此线由中国、德国合作开发,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专线,磁悬浮列车在专线上单向运行时间仅需7分钟20秒。 4、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在城市中使用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包括地铁和轻轨,以及现代有轨电车。
5、互联网是由多台电子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构成的网络。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的美国。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87年,中国开始引入互联网。一位教授利用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在1987年9月20日发出内容为“越过长城,通向世界”的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开始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1995年,我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网络通信协议连接,开始提供互联网的全功能服务。到了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数已有62万。但大部分用户是通过拨号上网,宽带上网和手机上网几乎是天方夜谭。但在此后十余年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更加日新月异。2017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信息: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提升到96.3%。
现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