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16课 抗日战争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对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874:入侵台湾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割占台湾、澎湖列岛
·1900—1901: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1915:“二十一条”
·1914—1918:日本对德宣战,趁机夺取山东问题探究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将侵略的矛头再次指向中国?
材料二、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经济危机达到了顶点。……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从各方面加紧侵华战争的准备。……完全听命于军部的广田弘毅组阁,实行全面的法西斯化。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必修2) 材料一:一九二七年四月,田中义一任日本内阁首相,他在给日本天皇的秘密奏折中说:“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必修1) “大陆政策” 的延续 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阅读材料,分析日本20世纪30年代以来侵华的原因。(1)历史原因:(2)现实原因:(4)有利条件(中国):(5)国际因素:(3)直接原因:(一)日本侵华原因实现其灭亡中国的既定国策;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为了摆脱经济危机;1936年法西斯专政建立国共十年对峙提供了可乘之机国际上英美等推行绥靖政策一、日军侵华1931.9.18 九一八事变 侵占中国东北 1932.01一·二八事变 袭击上海 19351932.03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 威逼平津 1937.7.7 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开始 (标志:中日矛盾
成为主要矛盾)(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日军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件1937年七七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日军不断扩大侵华战争,战火遍及近半个中国,给中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三)日军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1937.12.13)2、潘家峪惨案(1941年)3、“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731部队用的骨锯用于挂人肉的铁钩被日军细菌弹杀死的中国青年千年易过余毒难消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日本是中国人的闹钟!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大法官梅汝璈
1.时间:1937年9月
2.合作方式:党外合作
二、全面侵华与全民族的抗战(一)标志:
(二)前提:卢沟桥事变 (1937.7.7) 国共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战
全面抗战:
1937—1945一条战线:三个阶段三个战场:防御阶段(1937-1938):四大会战相持阶段(1938-1944):百团大战、
中国远征军反攻阶段(1944-1945):最后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国际战场游击战,开辟抗日根据地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百团大战
(1940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打通国际援华交通线(1942—1945年)阵地战、正规战:四大会战片面抗战路线:不发动群众,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
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全民族抗战(1937.7-1945.8)(三)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上海相继失守。意义: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振奋了民族士气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平型关大捷,首次胜利1938年1月—5月,日军占领徐州。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1938年6月—10月,日军占领武汉。1938.10,广州、武汉失守后,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虽然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失败,但这些
会战展现了中国人民抵抗的决心,赢得
了向内地转移工厂设备、学校、人才等
的时间,为坚持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 1.正面战场
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8年中,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6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国民党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 冯安邦中将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王凤山少将等32名少将。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15·广东文综·7) 《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沛县位于江苏徐州) (一)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国民党主要在敌后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阵地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练一练2.敌后战场1、百团大战时间:1940.8.20—12.15影响:给日伪军
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思考: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什么作用?有力地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鼓舞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坚持抗战,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1941年以后,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据统计,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1943年抗击侵华日军的58%和伪军的90%,1944年抗击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1945年则抗击侵华日军的69%和伪军的95%。
到抗战胜利时,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共进行游击战斗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多人,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敌后战场在后期逐渐成为中流砥柱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时间:1942年初—1945年初目的:确保滇缅公路的通畅。影响: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三、抗战胜利: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材料探究抗战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意义?国内:①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签订《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看抗日?《南京条约》2.抗战胜利的意义国际: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世界看抗日?①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要贡献。
②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史论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史论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课后巩固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
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
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
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
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
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A2.(2018·海南高考·9)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
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
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A3.(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
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
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
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
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B4.(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
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
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
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D5.(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B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