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 (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 (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7 16: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登勃朗峰〖美〗马克?吐温在19世纪的欧美作家中,很少有人像马克·吐温那样热衷于旅行:在国内,他的足迹遍布东西海岸,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直到美国的北部边境;在国外,他不仅多次游历欧洲各国,还曾遍游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诸多国家(包括南非、叙利亚、黎巴嫩等许多当时尚未独立的国家和地区)。从1891年起,他甚至有将近十年的时间都旅居国外,到1900年才返回美国定居。旅行并不总让他感到舒适和愉悦,但是他仍然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自己“急不可耐地需要走———需要走———需要走!”在他看来,“旅行对心存偏见、性情固执、鼠目寸光的人,倒是帖苦口良药”。足迹遍布全球的马克·吐温创作了大量的游记作品。导入新课这些游记是以“社会相”为主的作品,除了描写旅途中的风景,主要表现了马克·吐温对异国文化的详尽观察、敏锐感受和冷静剖析,对本国文化的思考和对本国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其中“贯穿着他希望人们抛弃偏见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的课文——《登勃朗峰》,就是马克·吐温游记作品中的精彩篇章之一。导入新课目标导航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作家档案马克·吐温(1835-1910年),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马克?吐温”名字的由来世界著名的讽刺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门罗县一个地方法官的家庭。他的笔名,说来有段来历。 马克·吐温小时家贫,曾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领航员,立志“以船员终其身,愿死在机轮旁”,他饱览了密西西比河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为后来成为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轮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通常以12英尺水深较为安全。当水手们喊出“两倍6英尺水深——Mark Twain”时,处于高度警觉的掌舵手就有了安全感,可以放心驾驶了。这段生活留给他深刻印象。后来,萨缪尔向一家报社自荐担任记者后,开始写文章,频繁地发表文艺作品。当他要离开热爱的领航员工作时,感到无限的眷恋。为了纪念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他就选用了水手们常喊的“马克·吐温”这句话,作为发表文章的署名。这表明,他对“豪迈而艰苦的”掌舵职业的热爱。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助学资讯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最高峰,在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勃朗峰附近最有名的两个城镇是意大利瓦莱达奥斯塔的库马耶与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上萨瓦省的霞慕尼,这里也是第一届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区。游客可以搭乘缆车上山,路线会经过库马耶与霞慕尼。图片欣赏图片欣赏板块一:字词扫描1、读准字音: 翌yì日 隧suì道
颠diān簸bǒ 焦炙zhì
辚lín辚lín 旷kuàng野
怜lián悯mǐn 俯瞰kàn
急湍tuān 巉chán峻jùn
穹qióng顶 巍wēi峨é
拾shè 阶而上 纤xiān指 板块一:字词扫描 皑ái皑ái 峰fēng巅diān
斑斓lán 轻歌曼màn舞
妩wǔ媚mèi 驻zhù留
灼zhuó灼zhuó 瞬shùn息万变
霓ní裳cháng 纷至沓tà来
蔓màn延 沟壑hè
熏xūn熏xūn 灼zhuó热rè板块一:字词扫描 2、词语解释:翌日:次日。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缭绕:回环旋转。
巉峻:险峻陡峭。板块一:字词扫描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歌曼舞: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板块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说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是以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在文中标划出作者所经过的地点,理清作者游踪。马蒂尼——黑首——勃朗峰——阿冉提——沙蒙尼旅馆。板块二:整体感知 3.再读课文,依照“上山——下山”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6):登山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11):乘车的经历和感受。板块三:品味山中奇景 1、美学家朱光潜曾在《谈美》一书中曾提到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一语,请同学们跟随马克?吐温先生的脚步去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路途中所见景物的段落,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板块三:品味山中奇景 第2段,写脚下峡谷:??
第3段,写勃朗峰:
第4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
??
第5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
?? 清流瀑布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浅棕色的光秃尖岩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板块三:品味山中奇景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速读第2~6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生的独特的感受。??第一处景物:?
第二处景物:
第三处景物:??
第四处景物:?美不胜收威严,独踞苍穹 奇特轻柔,美丽板块三:品味山中奇景 3、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引发的联想。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肥皂泡能够摄入各种景物,而且只要人的视点稍加变换,肥皂泡中的景物形态就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也呈现出七彩光华。这与课文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无定颇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这一段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景,其实也是对景物描写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诉诸读者的生活经验,留下了比较大的自主想象空间。板块三:品味山中奇景 写“肥皂泡”,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峰巅云朵那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形状,美丽异常,却也变化无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基于此,作者做了一个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其潜在的感慨可以这么理解: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足珍视。这是作者由眼前景物得来的感悟,同样也是对景物之美的高度赞赏。作者的情感与遐思都借“肥皂泡”来表达,既含蓄又富有意趣。板块三:品味山中奇景 4、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第一处,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景物的美;
第二处,远观勃朗峰,“独踞苍穹”的“踞”形象地写出了其威严的特点;
第三处,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写出了山峰形状的奇特;
第四处,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出白云的纤巧、轻柔、美丽。?板块三:品味山中奇景 5、作者为什么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板块四:欣赏奇人奇事 1.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读第7—11自然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子。)语言描写:“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板块四:欣赏奇人奇事 “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板块四:欣赏奇人奇事 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板块四:欣赏奇人奇事 行车情景:“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之王”却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板块四:欣赏奇人奇事 2、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写,突出“车夫之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其朋友是简笔勾勒,朋友作为“勃朗队长”,爬山次数和向导水平更高。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板块四:欣赏奇人奇事 3、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花了大量篇幅写车夫,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作者在前面详细描绘勃朗峰的美景,有助于读者对勃朗峰美景的感性认识和享受。但是,为了丰富文章的意蕴,作者在观景的同时运用小说的手法刻画了车夫的形象,这样使读者不仅领略勃朗峰的美景,而且零距离地感受这里的人美,起到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中心的作用。板块四:欣赏奇人奇事 4、本文的题目是《登勃朗峰》,但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记叙下山时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不能删掉。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后半部分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板块五:品析幽默语言 幽默是马克·吐温的“标签”,他的文学作品、演讲和日常言论都打上了幽默的烙印,读他的游记也不能忽略这一点。除了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还要通过细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使文章产生幽默效果的。
  受制于游记写实的性质,作者很难使用他在小说中常用的虚构荒诞情节、制造巧合、将人物变形等手法来制造幽默效果。在本文中,马克·吐温综合使用了以下几种制造幽默效果的方法: 教师导语:板块五:品析幽默语言突出细节。作者很注意呈现游览过程中本身就带有幽默色彩的细节,如“勃朗队长”那夸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写了整整一段,还插入“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的效果就自然产生了。制造反差。如文章开头处用徒步而行的“我们”的自由自在与骑骡乘车者的为物所役对比,形成一种带有揶揄讽刺的幽默效果;又如用一路上的飞车越险与“车王”的威严、和颜悦色制造反差,令人读来不禁发噱。板块五:品析幽默语言适当夸张。如描写马车的一路狂奔,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显然带有夸张成分,让读者很容易想到一辆“飞行”的马车,景象如漫画一般可笑。反常归因。经历不测之险却平安迅速地到达目的地,一般人的感觉应该是“幸运”,作者的表述却是“幸亏”———幸亏“车王”在驾车之前“喝得酒气醺醺”,他才能那样不顾一切地飞驰。这样不合常理的归因,带着感叹,也带有玩笑的色彩。板块五:品析幽默语言2.本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作者在文中讥讽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晴日挨晒,而是因为他们的本意雇佣车马为己所用,其实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作者用漫画式的手法表现“车王”和“勃朗队长”,把这两个人写得颇为可笑,但“车王”的奇言奇行是建立在他高超的驾车技巧和对路况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他并非嗜酒莽撞、荒诞可笑,实是自信、热情、洒脱。板块五:品析幽默语言“勃朗队长”虽然有点“颠三倒四”,却也同样自信而热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两个人的欣赏之意,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态度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有许多契合之处。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他警惕甚至批评生活中过于“文明化”、过分优雅的东西,赞同富有活力、简单自由的生活理念,即使这种生活理念有时会体现为粗憨、荒唐、缺少节制,也并不会改变马克·吐温对它的态度。板块六:揣摩艺术特色1、有人认为:初读课文,会感到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有“截然分开”的感觉。对此,你怎么看?从文字内容来看,第7段前两句概述“我们”徒步登山的时间之久、速度之快,正好回应了第1段中所写的“我们”的轻快自如和骑骡乘车者的“可怜可悯”,将文章的两个部分绾结起来。从文章意脉来看,全文其实都扣着“奇”来写:黑首道上风景“奇美”,勃朗峰主峰“奇伟”,旁边的群峰“奇险”,峰巅云朵“奇幻”,赶车的车夫是“奇人”,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文章的两个部分可以说是意脉相通、连为一体的。板块六:揣摩艺术特色2、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1)作者上山时,是以写景散文的笔法,描述了沿途的秀色美景,高山的险峻陡峭,水流的清澈急湍,美不胜收。板块六:揣摩艺术特色(2)作者下山时,是以叙述小说的笔法,用极为幽默诙谐的写法描述了车夫之王,以及他们惊险而又激动的旅行,富有感染力和一种传奇色彩。表达了作者游览时的激动与喜悦之情。板块六:揣摩艺术特色3、作者在写下山的经历时,采用小说笔法,新颖别致,请联系“小说”的文体特点,说说你的理解。作者写乘车经历时使用小说手法,,能更好地记录这次传奇般的乘车经历。在这部分的内容中,作为叙事主体的“我”出现得并不多,作者主要采用“从旁叙述”的写法,读来更有纪实感,而小说手法则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对“醉驾狂奔”和“车夫之王”留下与作者一样的深刻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种在游记中略带戏剧化的写人记事技法,并适当运用到自己的游记写作中去。板块六:揣摩艺术特色具体而言,作者在记录事件过程之始就设置悬念———后发能否先至,随着颠簸、危险的行程在笔下展开,悬念不仅没有解开,反倒添上一重———能否安全到达,在揭晓谜底之前,再加延宕,插入“勃朗队长”的半醒半醉的话,越发让人担心,最后将两重悬念一起揭开,读来引人入胜。写人物时,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综合运用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并使两个人物之间形成互相映衬,集中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言行之“奇”,带有漫画化的特点。事件的情节感与人物的漫画感,是作者小说手法运用成功的明证,也是作者的乘车经历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擅长写景状物的高手。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单几笔,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作者用散文笔法,细致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描写形象生动,极富文学色彩;写下山,作者则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有趣的旅行,怪异的车夫等都富有传奇色彩。本文融描绘“山中奇景”与叙述“山中奇人奇事”为一体,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幽默风趣。课堂小结拓展延伸你一定也登临过很多山,也一定遇到过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发出无数的感慨吧!请打开记忆的匣子,选择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写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