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2、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作用。
3、认识周恩来对我国外交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2、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作用。
难点:1.认识周恩来对我国外交发展做出的贡献。2、求同存异中同和异的内容。3、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周恩来的外交》
导入: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视频是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如是说。周恩来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自1949年,周恩来开始亲自运筹新中国外交。他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风貌。首创和平共处原则,舌战群国,万隆立威,求同存异......,通过他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新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而世界则透过周恩来,看到不一样的新中国。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周恩来总理的历史脚步,去见证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的外交成就。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学习新课:
展示:第一篇章:打扫屋子,另起炉灶——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展示:“周恩来的任命书”
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讲话资料、毛泽东主席的音频资料和新中国的基本外交方针材料,补充《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图》,以及提供相应的文字资料
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立场、外交态度和外交政策,理解新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缘由。
展示地图:“建国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
教师:讲述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学生:认识到,在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党中央的努力下,中国积极主动走向世界,打破了美国的封锁,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过渡:为了给国内建设争取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争取世界和平,周恩来总理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中国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
展示:第二篇章:中国原则,与时偕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本82页的内容,完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表格
首次提出时间
提出者
主要内容
正式确立
影响
学生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知识。
学生:通过关键词来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实质——“尊重”、“平等”、“和平”
引用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上的讲话,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
学生感受到,周恩来总理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但要实现世界的和平共处还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打破美国的封锁,团结更多的朋友,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精彩亮相,在万隆会议上响起中国的声音“求同存异”。由此导入万隆会议。
展示:第三篇章:中国声音,扬威万隆——万隆会议
学生:认真看书,完成表格
召开时间
地点
地位
方针
影响
思考:1、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各指什么?
2、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3、“求同存异”方针所体现的精神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学生:认识到“求同存异”方针对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所起的的极重要的影响,体会由此所彰显的万隆精神,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升华:“求同存异”的方针,是打破会议僵局的关键,它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通过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智慧,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
总结升华:
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足迹,体会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盛世,如你所愿,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中国做到了总理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