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和已有识字经验认识会写“械、域”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机械、
玫瑰、领域、华罗庚、追根求源、无独有偶、司空见惯、见微知著、锲而不舍”词语,通过各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给三个故事概括出小标题。
3.通过小组合作,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故事的相同点,发现并体会到科学家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4、理解“?”和“!”的含义,进而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内涵。
5.能仿照课文的写法仿写“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会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对三个具体事例的研读,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从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渗透热爱科学、执著追求的教育。
2.感悟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并能仿照这个写法写一段话,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激趣揭题
1、了解作者,设疑:出示图片,认识他么?(叶永烈)对他有哪些了解?
老师补充介绍:出示(作家资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叶永烈的一篇文章——(生读题)。
二、检查识记字词情况
1、屏幕出示
纵观 定理 定律 学说 机械
漩涡 旋转 花圃 石蕊 领域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2、指名读,齐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见微知著”。
3、引导发现词语的规律,学习规律识字。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一、二段,引导学生敢于质疑,理解题目及?和!的含义
1、出示第一段课文,引导质疑:这句话说的对么?你读懂了么?
2、指名读文字,交流自己的疑问。
3、指导理解司空见惯的意思:出示词语的故事来历
(二)速读课文,概括要点(出示)
1、叶永烈在这篇课文中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分别是哪几个故事?用简单的一句话或小标题的形式分别概括三则故事。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标题。
4、出示: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了这种漩涡和地球自转有关。
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中发明了石蕊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眼珠的转动中发现人此时正在做梦。
5、简介奥地利医生
有没有发现前面两个人物都有名有姓,唯独第三个人物只称为医生。他是谁呢?为什么不写出他的名字?——出示资料
(三)对比阅读,发现特点
1、这三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点?请你们把这三则故事比较着读,从这三则故事的内容、人物、表达方法等地方发现相同点。
2、同桌或前后四人小组可以一起思考、讨论。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屏幕出示)
三个故事写的都是外国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这三个科学家都会生活中很细小的事情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三个故事都是先写发现、提出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这三个故事都共同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5、引导发现:为什么三个故事试验的过程写得很简单呢?为什么举了三个事例?
6、小结:写作时,可以根据写作目的对重点部分进行详写。
(四)再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
1、三个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共同形容这三个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呢?并说明为什么用这个成语的理由。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反馈。
4、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成语结合课文内容总结。
预设:这三个科学家正是因为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学会了见微知著,学会了追根求源,学会了“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且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5、引导学生认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作家叶永烈就是运用这三个科学家的事例证明他的这个观点——再读课题——所以这是一篇议论文——所用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论证。
四、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五、当堂测试
附板书设计:
1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水的漩涡 见微知著
紫罗兰的变色 善于发问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