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训练二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训练二 含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8 08:44:44

文档简介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训练(二)

一、赏析修辞手法
(一)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运用比喻,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形象生动写出了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加强语言气势。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二)修辞赏析答题模式: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故乡,那片竹林
离开故乡很久很久了,可故乡的一山一水依旧那么清晰。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外婆家屋后那一片青青的竹林。
这是一片美丽的竹林。春天一到,整个山坡嫩笋萌发、万竿吐翠,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漫步林中,和风佛面,呼吸着竹子清新的气息,听到树叶发出的簌簌声,真让人心旷神怡。
故乡的竹林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青青的干、青青的叶,一丛丛,一根根,在风中摇曳。那秀丽挺拔、楚楚动人的,叫青竹;那一节节挺着大肚子的,叫佛肚竹;还有那苍劲伟岸、昂首挺胸的鞭竹……一簇簇,一丛丛,迎着风儿呼啦啦地往上蹿,不禁使人感到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早晨的竹林,在我眼里,又是一番绝妙的景致。胖胖的佛肚竹,似乎做了个美梦,一副乐哈哈的样子;翠绿的青竹经过一夜露水滋润、柔风爱抚,显得更加修长俏丽;鞭竹依旧伟岸挺拔,不失男子汉的气概,还有那可爱的小竹笋正在迷迷糊糊地伸懒腰、打哈欠呢!
寒冬来临,枝条折断,落叶纷飞,寸草不生。然而,故乡那片竹林,依旧是青青的干、青青的叶,依旧是苍劲挺拔、直指苍穹。
噢,故乡竹,不屈不挠的竹、英雄的竹、顽强的竹!
如今,故乡已离我千里万里,那片青青的竹林也已浓缩成一个遥远的记忆。然而,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那些青色的朋友。每当起风的时候,这种感情更加强烈,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竹林,又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簌簌的竹叶声,和叶子们的喃喃细语……
作者在文中回忆描写了哪几种竹?这些竹共有的特点是什么?


2、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1)那可爱的小竹笋又长高了很多。
(2)那可爱的小竹笋正在迷迷糊糊地伸懒腰、打哈欠呢!


3、赏析下面的句子。
然而,故乡的那片竹林,依旧是青青的干,青青的叶,依旧是苍劲挺拔、直指苍穹。


4、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仔细地阅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二)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天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图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对它几平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暑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它像憋屈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要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嬗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个妙龄女子的脸,静静地望着我,她的身子还隐在墙后,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是邻家的客人吗?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

1.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4分)
A →B →C →D
2.本文的②~⑤节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3.“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为什么?(2分)


4.请从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尾句中“奥秘和潜能”的理解。(4分)



(三)
①在冬末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②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浸润。大地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汽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河湖海,醉心于横跨千里的春天的旅程。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眺的视线。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在这样的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籁之声,将会润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早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1]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惊喜。早春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气。
③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情,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早春尚不是百花竞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暖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春的努力,在早春已经来临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对于早春的虔诚[2]的恋者,却不会因为冬天设置的迷障,而错失一睹为快的赏心悦目的感受。春风乍起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应和季节的脉搏,扑进大自然的怀抱。这时是否能看到野草所渗透出来的绿色?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古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古人“看见”草色,不如说古人以一种观赏的姿态感知到了野草生机始发的势头。这种若有若无却漫山遍野的绿意,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
④春天是四季的发轫[3],而早春则是一段最宝贵最美好时光的起点。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注释:
[1]翩跹(piānxiān):形容轻快地跳舞。 [2]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原多指宗教信仰)。 [3]发轫(rèn):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读完全文,请你给文章拟一个简洁而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本文第②段中突出春雨“温柔”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早春原野的特点归纳最恰当的一项。 ( )
A、寒冷而凝重 B、隐约而含蓄 C、鲜艳而活泼 D、热烈而奔放 4、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的景致。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1)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眺的视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末写道:“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读了这段话,你一定会产生许多感想。请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错开季节的花
矫友田?
因为暖秋的缘故,山下那片枫树林仍未见熟透的迹象,只有星星点点的红斑点缀在叶丛之间。而在往年这个时候,整片枫树林早已熟透。远远看去,那一簇一簇火线的枫叶,在秋风中摇曳着,宛若大山的裙摆,十分迷人。
或许是因为它们的失约,当我从这片枫树林经过的时候,心中竟生出一种莫名的失落。我沿着一条偏僻的山径走去,待走出枫林之后,才发现前面有个小水潭,像镜子一样镶嵌在那儿。
在水潭旁边是几株久未被打扰的紫荆花。它们那细柔的枝条,在阳光下尽情舒展着,心形墨绿的叶片,仍然透着盎然生机。
蓦然,我被其中的一株紫荆花吸引住了,在它的一根枝条上,竟然绽放着几十朵紫红色的花朵。那些花朵,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一样美丽。
如果是在春季,我也许不会有一丝惊讶,甚至不会觉察到它们的艳丽。因为在春季,原本就是它们生命的花期。然而眼前,风已凉秋已深,我不能不惊奇自己的发现。
哦,那是一些错开季节的花。它们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在生命四周的城堡里做着有趣的游戏。一时不小心,它们就推错了季节的门。这个花期,对它们来说是一种残酷。也许是夜间的一场凉霜,或是一场突袭的寒流,就将它们所有的美丽湮没。可是,它们没有一丝的忧伤的恐惧,只是尽情地舒展着花蕾,拥抱着阳光,吐露着生命最真实的芳香。
此刻,我注视它们的眼光,不再有怜悯的惊讶,而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敬重。我静静地想着,这一切也许是上苍特意的安排吧,让它们来经历一段痛苦的折磨的锤炼。
于是,它们才有了与众不同的生命。
上苍赋予一个人某些东西的时候,也从他身边带走一些东西。仿佛冥冥之中,它总用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平衡着自然与人类的支点。这就像一架巨大的天平,当自然缺失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上苍就会从人的一端拿走一些东西。
在我们世间,总会遇到那样一下经对我们来说熟悉的,抑或是陌生的生命,他们错失了原本花枝招展的季节。然而,他们仍然努力挣扎着,将自己生命的花蕾在痛苦的岁月里灿然绽放。那种忍受着厄运威胁与痛苦折磨释放出来的美,那怕只有短暂一瞬,也会别人感动不已,就像秋天枝头上那些紫荆花,会让我永远铭记。
生命的意义不在天一个人在安逸的日子里享受些什么,而在于他在痛苦的环境里是否选择一种坚强和从容的生活姿态。
如果是你,抑或是我,是一朵错开季节的花,会像那些紫荆花一样,没有忧伤没有恐惧,在痛苦的日子里灿然绽放吗?
看拼音,写词语。
yáo yè xiānɡ qiàn shēnɡ jī ànɡ rán mò rán
( ) ( ) ( ) ( )
yān mò chuí liàn huā lěi è yùn
( ) ( ) ( ) ( )
文章中第2段第一句,作者说自己“心中竟生出一种莫名的失落”,为什么他会心生失落之感。


3、紫荆花错开季节后以什么样的姿态绽放?(用文中原句回答)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试着仿写一句。


5、错开季节的紫荆花让作者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怎样的感悟?


6、生活中有很多“将自己生命的花蕾在痛苦的岁月里灿然绽放”的人,试举一例。



写作顺序
(一)顺叙及其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三)插叙及其作用
??插叙——叙事中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插叙的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补叙及其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补叙,可以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
(一)蔷薇几度花
(1)我喜欢那丛蔷薇。
(2)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花开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3)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4)看久了,有些人变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5)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这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块儿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6)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7)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8)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9)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从他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10)“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第(9)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记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 )
(2)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 ( )
(3)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 )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碗牛肉面
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父亲是盲人:一张布满着重重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才二十来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学的学生。男孩把老人搀扶到一张离我的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 “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
我诧异地看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着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要一碗牛肉面,另一碗要葱油面。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就恍然大悟。我会意地冲他笑了,开出了票。他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①厨房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小心烫着。”
老人却并不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片牛肉就连忙地把牛肉往儿子的碗里夹。
“快吃,你多吃点。”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然无神,但脸上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 )地接受了父亲夹的肉片,然后再( )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
“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肉。”老人感叹着。一旁的我不由一阵汗颜,那只是几片屈指可数又薄如蝉翼的肉片啊。
②做儿子的这时趁机接话:“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了。”
“好,好,你也快吃。”老人终于夹起一片肉片,放进嘴里慢慢嚼起来。儿子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吞咽他碗里的面。姨妈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的身边,静静地凝望着这对父子。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了一盘干切牛肉,她用疑惑的眼看着姨妈,姨妈努嘴示意,让小张把盘子送到那对父子的桌子上。
男孩抬头环视了一下,见自己这一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放错了吧?我们没要牛肉。”
③姨妈微笑着走了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年庆,牛肉是我们赠送的。”
一听这话,我左顾右盼了一下,怕引起其他顾客的不满,更怕男孩疑心。好在大家似乎都没注意到这一幕。男孩也只是笑笑,不再提问。他又夹了几片牛肉放入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装入了一个塑料袋中。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他们吃完,然后再目送着他们出门。
小张去收碗时,忽然轻声地叫起来。原来那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一共是六块钱,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一时间,我和姨妈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气息静静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1、把下列词语的序号准确地填在括号里。
A、悄无声息 B、周而复始 C、默不作声
2、请用横线画出文中父子俩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对父子俩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三次写到“骗”:第①处儿子“骗”父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处中儿子又“骗”父亲是因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处姨妈“骗”男孩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悟
(1)中村家4口人:父亲、母亲,还有念高中的贵之君和念初中的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科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儿子贵之君变得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因为住房贷款,家庭经济拮据,父亲就从自己些微的私房钱中拿出
一点给他,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来。
(3)这时,父亲常年使用的饭盒坏了,母亲就买了两个饭盒,一个给父亲,一个给贵之君,也让他带饭吃。
(4)父亲带的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来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里是父亲最爱吃的,他特地先吃饭盒四周的,最后吃那一部分。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5)那时已时5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6)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从包里取出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板上紧紧地铺着层黑黑的海苔。
(7)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海苔替他做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8)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乎乎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用私房钱买了4只很贵的甜瓜当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9)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晴转阴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地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0)“那样的饭能吃吗?”
(11)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行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完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2)“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3)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4)“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安的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他的表情显得柔和……
(15)煦煦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1、父亲为什么会和儿子贵之君带错饭盒呢?前文中是否有铺垫?请用“———”在原文中勾画出来。(2分)
2、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插叙部分,并且说一说此处插叙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的联想,把十四自然段省略号后省略的内容补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煦煦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如何理解结尾这句话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题目为《悟》,读完全文,你悟到了些什么?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环境描写赏析
环境描写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⑥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寄托情感;???????????????????
⑥象征和暗示。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映衬)-→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一)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dānɡ
dànɡ)。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shòu sòu)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②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cuān cuàn)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③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méi mò)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在下面划横线。
2、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①这篇短文中的故事,发生在 (时间)的 (地点),主要人物是 ,写的是 的事。
②文中为了表现老汉这一光辉的党员干部形象,主要对他进行了 和
描写。
③短文结尾处老太太要祭奠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是指文中的 和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
3、仔细读文中加“ ”线的三句话,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老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4、短文第一二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小说以“桥”为题,好在哪里?



(二)太 阳
太阳在天上走的时候,常常背着一缕白云。
我小的时候,阿妈也常常驮着我。烧饭,下地,就把我摁在她的背上,像吊一扇石磨一样,不歇地背半天。
听阿妈说,我小时候个儿小小的,却像山上拣来的石头一样重重的,铁邦邦的。我十分好动,不是把手攥成小拳头,放进嘴里呜呜地唱,喷出口水;就是爱摆腿,那两根小竹筒一样的小腿,一摇一晃地蹬着踢着。我阿姐背不动我,常常被我的摇动晃倒。有一天,阿妈栽秧去了,阿姐背着我,就在田棚外的坡上玩儿逮蚂蚱,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了下来,轱辘辘地滚进水田。山上的人发现及时,才把我们救了起来。从此以后,阿妈不让阿姐背我。阿妈像一匹马,把我捆到她的背上,驮着我做着屋里屋外的各种活计。
太阳撑到山背上,阿妈就下地了。
山路细细的,像竹篾片一般。
阿妈用一条黑幽幽的粗布被单,把我挂在她的干瘪的胸脯上。背上却背着一只篾篓。她一边走,一边用一根筷子做成的带钩头的木棍搓棉线,一边搓棉线一边同路上的熟人搭话。
山路细细的,像竹篾片儿一般。但是,阿妈不会跌跤,走步平稳。
阿妈背着我,我从来不哭,手握成木棰似的小拳头,放进嘴里,呜呜地唱个不停。阿妈不禁止我唱,她静静地走山路,静静地搓线。山路长,没有阿妈搓出的棉线长。
太阳下山时,阿妈回家了。
那只篾篓凸出,装满了猪食叶。她背上有了重量,不得不伛着腰爬坡。所以,她把我也放到了猪食叶顶上。阿妈头上是猪食叶,猪食叶上驮着我,我的头上是大阳。
山路细细的,像竹篾片一般。
今天,我长高了,阿妈却变矮了,身体佝偻着,走路也一步一步,数着走一样。许多个夜晚,我细细地琢磨一个道理,那时小的,长大了;那时大的,变小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看着山里的太阳,明白了这个又简单又不简单的道理。
待到秋天,山地上的庄稼都成熟了。山饱满了,山谷也饱满了。那一轮太阳,也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头,低低地,缓缓地,从秋天山谷的沟壑之间走过去。山高了,太阳变小了。
山里的太阳,就是这样辛劳。
1、本文是写母亲的一篇文章。题目“太阳”与母亲之间有什么联系?


2、“山路细细的,像竹篾片一般”在本文中多次出现,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3、“后来,我看着山里的太阳,明白了这个又简单又不简单不道理”一句中“又
简单又不简单不道理”是什么?

“山高了,太阳变小了”在文中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5、文章结尾画线处填上下面哪一句表达效果会更好,为什么?
①如果没有太阳的辛勤哺育,难道会有这样饱满的山地?
②有了太阳的辛勤哺育,山地才有了这样饱满的山地。


(三)芳草斜阳
①那个时候天空很高远,洁净而澄碧。很空灵,就像划过了一声小鸟的脆啼。大地辽阔,一马平川,远方还悠远地传扬着牧马人的歌声。
②那年我顶多五岁,一个不知烦恼忧闷的年龄。然而,令母亲忧虑的是,我竟不会说话。我非常想开口,可是,总像有什么堵住嗓子,无法出声。在苍茫的草原上,我就像一粒小黑点,整天无忧无虑、无声无息地玩耍着。一天,在大人们赶着羊群出去后,我独自一人离开帐篷,沿着一条小溪不知不觉地走远了。
③那是一条精灵似的美丽溪流。溪水清洌,水草柔美,溪中砾石粒粒可数,草原上的神灵——金灿灿的太阳,在我的脑门上方宁静地照耀着。溪水流向何处?亮晶晶的波光诱惑着我走向远方,溪水里的五彩石、小虾米早已让我忘掉了一切。
④后来,走得倦了,我上了一个山岗。极目远眺,这才发现迷失了我的家园、我的兄长和亲爱的母亲。一阵忧急,我流下泪来,喉咙里发出了哭音。我开始往回走,可是,先前并不在意的溪涧岔道已经让我茫无头绪。
⑤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岗,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坡岭,徒劳的奔徙逐渐击溃了我的意志。那天特别漫长,中午时分,我在饥饿、惊吓与疲倦中睡着了,在一个小山岗上。
⑥黄昏时分,我醒了过来,触眼的是芳草青青,斜阳凄迷。眼看雾霭降临,我一阵心悸,不自禁地在草原上狂奔不止:妈妈,你在哪里?哭声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亲定会听见儿子的呼唤。砾石啃咬着我的脚趾,草秸划破了我的脚掌,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我的奔走,即使绊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我奔向母亲。
⑦眼看斜阳一点点地退隐,我心急如焚,却又手足无措。我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一如一棵孤立无助的小草。柔风吹拂着我,余晖吻着我的泪水。我双眼望着太阳消隐的方向,惊心动魄、凄厉地喊出了“妈——妈——”。
⑧许多年以后,这一惊世骇俗的呼喊仍会穿透时空而来,让我的双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泪花。有谁能相信,一个从来未曾说话的小孩子,能在瞬间之内从心灵深处爆发出那声至热至切的呼喊!
⑨就在那声呼喊之后,奇迹出现了。母亲出现在数百米之外的一个小山上。那正是夕阳消隐的方向。斜阳把母亲的身影长长地打在草原上,母亲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手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芳草,你能报偿得了母亲的三春晖吗?斜阳一如母亲,将她毕生的精力与关爱,倾注于儿女……从那以后,我居然能很顺利地说话了。我相信,那是灵魂的力量。
⑩十年后,母亲去世了,再十年后,我流落到远方。当我每次回归家中,总要去看看母亲的坟茔。那个长满衰草的小小的沙滩,一如母亲风干的躯体,孤零零地守望着草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阳……

文章第①②自然段的写景、叙事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一个从来不会说话的孩子在一次特殊经历后竟然能顺利说话了。作者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层层铺垫、层层深入,真实地描写了这一突变的几个过程。请概括叙述这几个过程。
(1)请概括叙述这几个过程。(每个过程的概括不得超过15字)


作者细致地描写这一突变过程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3、第⑨自然段中“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请用四个短语描绘出风景中的主体形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划横线的语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5、本文饱含着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化用唐朝诗人孟郊的一句著名的诗句,请写出这句名句。


四、说明文阅读
(一)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_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4、打比方:将__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5、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2、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3、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4、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5、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6、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7、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一)雾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越高,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越多,反之越少。白天的温度一定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着陆,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撒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察,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效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足20米增加到了300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凝结( ) 容纳( ) 酚( ) 勘察( )
根据短文内容选出正确答案。
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能见度的水平距离( )千米时,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人工消雾一般不采用的方法是( )
①加热法 ②吸湿法 ③人工搅动混合法 ④变冷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出一例。


读完文章,你知道雾有哪些危害?


你能概括一下短文的主要内容吗?


在雾天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二)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人们在使用Wi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⑥段中加点的“极”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电脑、WiFi走进了千家万户,将来还会有更先进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三)
①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专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②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③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它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起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④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回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森林”说成“地球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标题。


(四)“无形杀手”
①开学在即,正是学生们为新学期采购文具的时候,修正液有危害很多家长和学生都知道,不过修正带是否也有危害?修正带的危害有哪些?也许大家并不十分清楚。
②修正带是类似于修正液的一种白色不透明颜料,涂在纸上以遮盖错字,可立即于其上重新书写,为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方便。其发明人是包志忠。其实修正带是一个“无形杀手”,它的主要原料与修正液比较类似,有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聚苯乙烯、还有钛白粉,这些都是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其中三氯乙烷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亦可引起肝、肾、心脏、三叉神经损害;口服四氯乙烷后出现头晕、头痛、倦睡、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严重可致死。而聚苯乙烯则是一次性泡沫饭盒的主要材料,在高温下也会产生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使修正带的危害表现在会造成眼球发红、流眼泪,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使用会对人体的肝、肾等脏器造成慢性伤害,对人体的五官造成明显的损害,甚至会导致白血病,对生命有很大的危害,真是太可怕了!
③可是,为什么还有许多同学喜欢使用修正带呢?这是因为它包装漂亮,很吸引人的眼球,携带方便,改错字又快又干净,一有错字同学们想到的自然是这个“朋友”了。
④同学们,为了我们能健康快乐成长,请大家从现在起远离“无形杀手”——修正带。
本文以“无形杀手”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认真阅读第二段的文字,概括修正带的危害。


“它的主要原料与修正液比较类似”一句中的“主要”不能删去,为什么?


“一有错字同学们想到的自然是这个‘朋友’了。”一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面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
A、聚苯乙烯是一次性泡沫饭盒的主要原料,在高温下也会产生有毒物质。
B、修正带是类似于修正液的一种白色不透明颜料,涂在纸上以遮盖错字,可立即于其上重新书写,为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方便。
C、使用修正带会对人体的肝、肾等脏器造成慢性伤害,对人体的五官造成明显的损害。
D、使用修正带甚至会导致白血病,对生命有很大的危害。


阅读二答案
一、赏析修辞手法
(一)故乡,那片竹林
青竹、佛肚竹、鞭竹;共同特点:苍劲挺拔、不屈不挠。
2、第二句好,第二句将小竹笋当做人来写,赋予了人的特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竹笋的灵巧可爱。
3、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竹子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竹子苍劲挺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赞赏与喜爱之情。
4、对竹子美好形态的赞美和对竹子顽强精神的歌颂之情。
(二)三角梅
1.憧憬→沮丧→痛恨(憎恶、厌恶、厌弃)→惊喜
2.写了三角梅在栽下的三年里毫无变化、毫无生机。为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做铺垫。(与下丈写三角梅的盛开形成对比,突出了三角梅盛开的笑丽,欲扬先抑,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3.本以为将要死亡的三角梅竟然开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出乎意料,让她感到惊喜,因此“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4.描写的角度:花的颜色和形态,写出了三角梅花色的美丽和花朵形状的动态之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朵比作张开翅膀扇动、奋争、翩飞的蝴蝶,生动形象地写㈩了三角梅的花形、动态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之情。
5.“奥秘”指高深神秘不易了解的事理,“潜能”指潜在的还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或能量。文中三角梅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有时并不被我们察觉,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静静地等待;只有在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积蓄、不断地拼搏,才能够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三)
.1、参考答案:早春、早春之恋、早春的脚步(2分。不含早春初春意思或用字偏多的最多得1分)
2、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2分。如多抄或少抄,则给1分)
3、 B (2分。扣住第③段思考即可找到答案)
4、无
5、不设统一答案。(4分。要扣住本文中心,特别是这句话所含的道理;要联系生活实际或初一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谈自己的感想;语句表达要明白通顺)

(四)错开季节的花
.1、略
作者因未见到枫林熟透的景象而心生失落。起铺垫(引起下文)作用。因为作者心生失落,才会沿着山径走去,进而发现水塘边的紫荆花。(反衬的作用)因为此时的失落才更反衬出发现紫荆花之后的惊奇。

4、
5、本文借对“错开季节”的紫荆花的赞美,写出了作者对能够从容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坚强而从容地在逆境中生存的人的赞美,鼓励我们在蒙受厄运之时也要坦然地灿然绽放生命的光彩。
6、略

写作顺序
(一)蔷薇几度开
1、(1分)插叙
2、(2分)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0、5分)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0、5分)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0、5分)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0、5分)
3、略
4、(2分)①运用拟人手法,(0、5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0、5分)②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1分)
5、.(2分)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此为唯一答案,若学生将“我自轻盈我自香”也答出,该题不得分)
6、略

(二)滴水之恩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4分)
3、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4、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三)一碗牛肉面
1、C,A
2、表明人物的身份和窘迫的生活状况,与下文表现出的内心美好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3、①第一次骗父亲是因为关心父亲,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受委屈,也想省钱;②第二次骗父亲是想让父亲多吃点牛肉;③姨妈被父子间的情感所感动,所以说谎。
4、我最欣赏儿子,因为他对父亲充满孝心,虽然身处窘境却不自卑,做事细致耐心的美好的品质。
5、不能删,最后一段是补叙,如果删掉就不能体现儿子自尊自爱的品质。
(四)悟
1、这时,父亲常年使用的饭盒坏了,母亲就买了两个饭盒,一个给父亲,一个给贵之君,也让他带饭吃。
2、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海苔替他做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这一段是文章的插叙,回忆的内容与父亲现在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写出了父亲在生活中的节俭与艰辛,能丰富人物形象。
3、合理即可,如:贵之君几乎不想家里要钱了,讲话也慢慢温柔起来。
4、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煦煦的阳光既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更由此反映了贵之君态度的转变,表现了中村先生家庭气氛的和睦融洽。
5、合理即可,如:与父母多沟通多交流。
三、环境描写赏析
(一)
1、dānɡ shòu cuàn mò
2、(1)黎明,村庄里的木桥上,小伙子、老汉;为救村民,最后被洪水席卷。(2)动作和语言;(3)老汉和小伙子,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镇定自若,冷静不慌乱的品质;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品质;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律人的品质。
4、环境描写,突出了洪水的大与猛,渲染了形势很危急,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5、①即将在大王庄河滩上架的桥,②喻指沟通干群关系的纽带,③暗示政府官员只有为百姓干实事才能与百姓心心相通。

(二)
1、母亲跟太阳一样起早贪黑,不分日夜地工作,母亲就像太阳一样放射着金色的光芒,太阳还是整篇文章的主要线索。
2、修辞:比喻
作用:突出了山路的崎岖,衬托了母亲的勤奋和对“我”深深的爱。
3、母亲就像太阳一样哺育着“我”,母亲就像太阳一样无私地奉献。
4、没有太阳的辛勤哺育,就没有这样饱满的山地,母亲就像太阳一样,默默地哺育我们,默默地看着“我”成长。
5、应该选1。因为1是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能表达对太阳、对母亲崇高的敬意。

(三)
(1)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2)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1)迷失家园,喉咙里发出哭声。(2)在饥饿、惊吓和疲倦中睡着。(3)黄昏,狂奔不止心灵在呼唤。(4)傍晚、心灵深处发出呼喊:妈妈;突出文章主题,表现母爱伟大
长长的身影、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臂
(1)深化主题(2)深刻含义;母亲虽然去世,但母亲爱却永留人间,代代相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说明文阅读
(一)
1、níng nà fēn kān
2、②吸湿法
3、运用了分类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的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4、对交通产生影响;对农业产生危害;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5、低空的水汽因温度降低而不能被空气完全容纳,过剩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浮游在低空中,就形成了雾。
6、尽量不在大雾天外出活动,或者外出时佩戴口罩。

(二)
1.(1)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2)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人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3)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和床边。如不使用WiFi,最好将其关闭。(4)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
评分标准:(2分)答出两点1分,四点2分。
2.举例子、作比较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评分标准:(2分)说明方法1分,答出一个说明方法不给分,作用1分。
3.不能,“极”是表程度的词语,强调可能性大,说明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去掉后不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2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判断不得分);指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分。
4.示例一:希望更先进的电子产品是绿色的、环保的,这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们身心带来健康与愉悦。
示例二:更先进的电子产品的出现,会使更多的人沉迷于电子产品,没有更多的时间与人沟通、亲近大自然,这样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

(三)
(1)吞水吐雨器,雨水多了,森林能贮藏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水源 (2)吞碳吐氧机,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突出新鲜空气。
(1)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形象、具体的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地球之肺

(四)
1、(1)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修正带”比喻成“无形杀手”,使修正带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特点更生动、更形象,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2)修正带的危害表现在会造成眼球发红、流眼泪,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使用会对人体的肝、肾等脏器造成慢性伤害,对人体的五官造成明显的损害,甚至会导致白血病。
3、(3)因为“它的原料”除了和修正液的原料类似外,还有其他原料;去掉后就成了“它的原料”完全和修正液一样,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4)打比方,把修正带比作学生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修正带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