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填空题
01北宋建立的时间是_____,建立者是_____,事件是______,都城是_______。
02宋大祖利用______,解除______的兵权,控制了军队,还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
03 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量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04宋太祖下令取消_____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05 宋朝采取______的政第,逐新形成了______ 的格局,这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______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选择题
06 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变 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07 我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事很多。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手下将土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是( )
A.李渊 B.杨坚 C赵匡胤 D.武则天
08 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大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对军队的调动
09 在中央制弱和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的是( )
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0 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斌收归中央的措施是( )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11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武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
A.西汉 B隋朝 C.北宋 D.唐朝
1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当时最受欢迎的科考科目是( )
A进士 B明经 C.明法 D.明字
13 宋朝杜绝了武将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的措施是( )
A.削弱相权
B.派文臣做知州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D.重文轻武政策
14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其中“陈桥驿站披旒冕”说的是( )
A.烽火戏诸侯 B.鸿门宴
C.黄袍加身 D.杯酒释兵权
15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①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④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6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兵变
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未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繁更替
17 在宋代,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原因是( )
A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他们的生活十分优裕
C.他们有知识、有文化
D.他们出身高贵
三、材料的阅读分析
18 阅读下列: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日:“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日:“……其故非他,节镇(镇)大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涑水纪闻》请回答(1)“太祖”指的是何人?
(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3)赵普说的“权”“钱” “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相为此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4)太祖的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1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以赋入自瞻“…五代方镇益强……及赵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面外权削矣。
材料二 太祖、大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百年而无犬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材料三 (宋大亲)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优,必有内患,外优(指辽、西夏的)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虑,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恰通鉴长编》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整……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达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四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答案
一、填空题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开封
杯酒释兵权 禁军将领
分化事权 文臣
通判
节度使
转运使
重文轻武 文臣统兵
尚武轻文 兵变政移
二、选择题
06.B 07.C 08.C 09.D 10.B 11.C 12.A 13.D 14.C 15.C 16.B
17.A
三材料分析题
18 (1)赵匡胤。
(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3)赵普说的“权”“钱”“兵”指的是削实权、制钱谷和收精兵。
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
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
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4)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9 (1)藩镇割据问题。从皇帝直接控制人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
(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赏罚刑政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权、司法权等措施。原因: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减弱。由此导致北宋积贫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