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文言文两则》人教新课标(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文言文两则》人教新课标(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8 09:0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材特点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学弈》节选自《孟子·告子上》第九篇。因为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则用“一曝十寒”和“学弈”比喻说理,为自己辩解。课文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事中见理,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学无止境”的道理。
2.人文价值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学无止境的道理;感受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3.语文要素
能对照注释,了解故事内容;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初步感受《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语言特色;初步感受《列子》事中见理、反义词丰富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能对照注释,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学无止境的道理,感受古人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2.初步感受《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成语丰富的语言特色及《列子》事中见理、反义词丰富的语言特色。
3.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设置说明: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就小学文言文教学如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本课是小学阶段最后两篇文言文。基于此,教学目标的设置立足学情、教材,以两则文言文为载体,从阅读方法、感悟道理、感受语言特色、积累语言等方面着手,期待能帮助学生继续了解古代灿烂文化,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对照注释,了解故事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孟子》、《列子》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
一、游戏引入,引发期待。
1.游戏:成语对对碰。
2.发现成语的秘密——从三个字到九个字,都出自《孟子》,成语丰富。
3.板书课题《学弈》,借助注释理解“弈”、“学弈”。
4.交流搜集的资料,包括孟子、《孟子》、《孟子·告子》、告子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通过“成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将其与《孟子》篇章的学习建立起关联,使新信息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这就是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学生提建议,教师范读。
根据学生建议,梳理读文言文要注意的:一读速要慢;二读准字音;三停顿恰当。
2.学生自由读,做到以上三点。
3.检查句子朗读。
(1)“使弈秋诲二人弈。”小组轮读。
(2)“思援弓缴而射之。”指名读,了解“缴”的读音及意思,读好停顿,明白文言文要根据意思来停顿。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指名读,注意多音字“与”,了解其意思。
4.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曹文轩先生说:“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通过读通、读准、读对等多层次朗读,帮助学生们感受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学生建议、教师范读,则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
三、再读古文,问难解疑。
1.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2.研读交流。
预设一:“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对照注释,说句子的意思,相机理解“者”、“也”的含义。 
(2)反复读,句式练习:__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者也。
预设二:“惟弈秋之为听”
(1)发现语序与现代文不一样,调序法。
预设三:“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联系上下文,选择“之”的不同意思。
(2)自由朗读,交流理解,发现对比的写法。
(3)想象二人学弈的样子,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两个人。
预设四:“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发现设问,强调。
(3)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恰当的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运用“提问”策略,基于小学生古文阅读最大的困难——理解意思,引导梳理还读不懂的地方,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同伴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是“主动学习”的标志。】
3.串联全文,复述课文内容。
(1)师生问答,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
(2)同桌练读,配乐朗读或吟诵。
(3)创意说《学弈》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形式朗读、创意复述,是对课文感知、体味、消化、理解、概括、归纳、表达的过程,有助于训练语言的张力。】
四、阅读原文,感受表达。
1.出示原文,借助注释,和课文对比阅读,发现不仅仅为了讲“专心致志”的道理。
2.结合课外资料(《学弈》背景、学生公都子所言“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探究孟子怎么为自己辩解——两个比喻的运用。
句式夸孟子:__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者也。
3.学生尝试小结《孟子》语言特色:比喻说理、成语丰富。
【设计意图: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将原著引入课堂,通过和原文比照,在对比中欣赏辨析,有助于真实地感受原著的语言特色,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第二课时
一、析“辩”,预测内容。
1.从“辩”字的由来,理解“辩”的意思。
2.板书课题,从课题预测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线索去猜内容,通过预测可以帮助学生投入文本之中,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二、寻“日”,感受表达。
1.轻声自由读,圈画课文中的“日”,读通相关语句。
2.默读,划出描写太阳的词语:“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1)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理解词义,了解古今异义。
(2)读词语,谈发现,随机朗读。
——观察,比喻描摹,反义词
找课文中所有的反义词,朗读相关语句。
联系《列子》反义词统计表,推论:反义词丰富是《列子》一大特点。
《列子》反义词统计
篇目
天瑞
周穆王
汤问
杨朱
皇帝
仲尼
力命
说符
合计
数量(对)
71
80
65
87
90
45
85
51
574(重复208对)
频率(次)
137
117
108
176
161
83
166
87
1035
【设计说明:推论是用较强的证据透过一个合逻辑的程序来进行推论。通过推论可以帮助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做预测,能够透过文本,发现原著的语言特色。】
三、辩“日”,感悟道理。
1.两小儿辩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课文主要内容。齐读课文。
2.探究:都是观察,结果不相同,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3.熟读成诵。
(1)引读课文辩斗部分,隐去关键词,再读。
(2)分角色读辩斗部分,隐去关键语句,再读。
(3)分组辩斗,尝试背诵。
4.默读描述这场辩斗结果的语句,做批注。交流:
预设一:两小儿的天真无邪,独立思考、求知。
——理解“笑”;反问;根据《古汉语词典》为“知”选择义项,确定读音。
预设二:孔子实事求是。
——联系孔子的地位与影响及其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理解“不能决”。
预设三:学无止境,即使是智者也不可能事事皆知。
——联系《列子》中的“大禹迷途”“火浣之布”进一步理解道理;“事中见理”的表达特色。
预设四:结尾和开头对比,出乎意料。
——戏剧化的结尾
【设计意图:“复述”“背诵”和“批注”,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四、实践,拓展阅读。
1.交流出自《列子》的神话、寓言。
2.观看动画视频,借助注释,读懂《列子·说符》中的《疑邻盗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拓展阅读,指向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用阅读检测阅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