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学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武传》学案 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8 12:3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级高一下期语文《苏武传》导学案
编写人: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情感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课型:新授课
模式:自主课堂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预习检测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

且(
)鞮(
)侯
单(
)于
缑(
)王
昆(
)邪(
)王
浞(
)野侯
阏氏(

辇(

左伊秩訾(

旃(
)毛
羝(

雍(
)棫(
)阳宫
劾(
)大不敬
斧钺(

汤镬(

檠(
)弓弩
纺繳(

更(
)嫁
弋(
)射
啮(

煴(
)火
2.结合文本注释,疏通文意,并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

3.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同“   ”,    )
2.与旃毛并咽之 (“   ”同“   ”,    )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同“   ”,    )
4.空自苦亡人之地 (“   ”同“   ”,    )
5.信义安所见乎 (“   ”同“   ”,    )
6.请毕今日之 (“   ”通“   ”)    
7.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同“   ”,    )
(“   ”同“   ”,    )
(“   ”同“   ”,    )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今义:①动词,两方面差不多;②形容词,适宜,合适;③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       
今义:岳父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古义: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今义:连词,因为这个,所以
5,卧起操持
古义:       
今义:料理、筹划
6.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今义:指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今义: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
8.兄弟亲近
古义:        今义:①形容词,关系密切;②动词,(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9.武等实在
古义:       
今义:①形容词,诚实,不虚假;②副词,的确;③副词,其实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天雨雪 (      )(2)羝乳乃得归 (      )
(3)杖汉节牧羊 (      )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
(5)惠等哭,舆归营 (      )
2.名词作状语
(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
(2)其一人夜亡 (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 (      )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      )
(2)反欲斗两主 (      )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      )
(4)屈节辱命 (      )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何久自苦如此 (      )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      )
(2)诚甘乐之 (      )
【一词多义】
1.与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与民除害(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屈
屈节辱命(

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理屈词穷(

3.阴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4.通
数通使相窥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中通外直(《爱莲说》)(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并序》)(

5.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6.去
与武决去


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并序》)


【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
翻译: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
翻译:
3.何以汝为见  (    )
翻译:
4.子卿尚复谁为乎  (    )
翻译:
5.为降虏于蛮夷。 (    )
翻译:
6.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
翻译:
7.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
翻译:
8.见犯乃死,重负国。 (    )
翻译:
9.劾大不敬。 (    )
翻译:
【高考链接】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可按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一、实词[思考是否为5种特殊实词]
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进行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二、虚词[思考译或不译]
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对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三、句式[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魏侍中璩之孙也。詹幼孤,为祖母所养。年十余岁,祖母又终,居丧毁顿,杖而后起,遂以孝闻。家富于财,年又稚弱,乃请族人共居,委以资产,情若至亲,世以此异焉。弱冠知名,性质素弘雅,物虽犯而弗之校,以学艺文章称。司徒何劭见之曰:“君子哉若人!”初辟公府,为太子舍人。赵王伦以为征东长史。伦诛,坐免。成都王颖辟为掾。时骠骑从事中郎诸葛玫委长沙王
奔邺,盛称之非。玫浮躁有才辩,临漳人士无不诣之。詹与玫有旧,叹曰:“诸葛仁林,何与乐毅之相诡乎!”卒不见之。
(选自《晋书 应詹传》)
先解释各句中的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再翻译句子。
(1)弱冠知名,性质素弘雅,物虽犯而弗之校,以学艺文章称。
关键实词:性质—_______;校—_______;称—_______
关键虚词:以—________
文言句式:弗之校—________
译文:_________
(2)伦诛,坐免。
关键实词:诛—________;免—________
关键虚词:坐—________
文言句式:伦诛—________;坐免—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
(3)诸葛仁林,何与乐毅之相诡乎!
关键实词:诡—________
关键虚词:相—________
文言句式:何……乎—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
答案:
(1)性质,古今异义,本性;校,一词多义,计较;称,一词多义,出名。以,介词,凭借。宾语前置句。(应詹)在弱冠之年就出名了,他天性宽宏仁厚,即使别人冒犯他,他也不会跟别人计较,以学术技艺和文章出名。
(2)诛,诛杀;免,免官。坐,因为。“伦诛”被动句式;“坐免”省略句,应为“詹坐免”。司马伦被杀,应詹因此受牵连而被免官。
(3)诡,一词多义,欺诈。相,副词,互相。固定句式,“怎么……呢”。诸葛仁林怎么像乐毅那样不忠诚呢!
参考译文: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魏侍中应璩的孙子。应詹幼年便成为孤儿,由祖母抚养。十余岁时,祖母又去世了,应詹为祖母服丧时痛不欲生,扶杖才能支撑而起,于是以孝顺闻名。家中财富很多,应詹年龄稚弱,便请同族人共居一处,把资产交付给他们,感情如同至亲,人们由此觉得应詹不同寻常。(应詹)在弱冠之年就出名了,他天性宽宏仁厚,即使别人冒犯他,他也不会跟别人计较,以学术技艺和文章出名。司徒何劭见到他说:“此人是个君子啊!”最初被公府征召,为太子舍人。赵王司马伦任他为征东长史。司马伦被杀,应詹因此受牵连而被免官。成都王司马颖起用他为掾。当时骠骑从事中郎诸葛玫背弃长沙王司马
而投奔邺,大谈司马
的过错。诸葛玫浮躁而有才气和论辩能力,临漳人士无不趋附于他。应詹与诸葛玫是旧相识,感叹道:“诸葛仁林怎么像乐毅那样不忠诚呢!”始终没有去见诸葛玫。
考虑六方法——确保字字落实、文通句顺
考生通找到了命题点后,接下来就是动手翻译的过程,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6点,我们将其总结为“谨记‘6字诀’,防范‘6失误’”。
【防范“6失误”】
失误1: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谨记“6字诀”: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失误2: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谨记“6字诀”:换
换: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失误3: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谨记“6字诀”: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失误4:该删不删,画蛇添足
谨记“6字诀”:删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失误5: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谨记“6字诀”: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失误6:该变不变,语意不畅
谨记“6字诀”: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考生翻译句子时,往往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应学会灵活变通地翻译。如: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第二课时(探究案)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学习过程】
1.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2.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3.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4.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巩固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历二十余年基本修成《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C.《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叙述史事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副有罪,当相坐
B.
虞常果引张胜
引佩刀自刺
C.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D.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武等至匈奴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
B.
武帝嘉其义
嘉:赞许
C.
会论虞常
论:议论
D.
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问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
惠等哭,舆归营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B.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C.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
其一人夜亡,告之
天雨雪,武卧啮雪
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A项,“西汉”应为“东汉”。
2.【答案】D【解析】D项,会:适逢、恰好。A项,当:判处/应当;B项,引:牵攀、招供/拿、举;C项,发:发动、实施/揭露、暴露。
3.【答案】C【解析】C项,论:判罪。
4.【答案】D
【解析】A项,均为名词作动词,舆:抬、扛,杖:拄、持。B项,均为意动用法,壮:认为……壮烈,乐:认为……快乐。C项,均为使动用法,斗:使……争斗,归:使……归。D项,“夜”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雨”是名词作动词,下雪。
三、聚焦高考:
作文素材之苏武
1.人物事略
苏武(公元前140——前60),以尽忠守节而闻名的西汉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后被困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牧羊为生。苏武在匈奴前后十九年。
2.名家点评
(汉)班固: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爵命”,苏武有之矣。
(唐)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水,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苏武》)
(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
(元)张养浩:为臣惟命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苏武》)
3.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话题6:信念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信念》节选)
话题7:选择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
(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仰。(《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节选)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1.略
2.结合文本注释,疏通文意,并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3.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通假字】 1.畔 叛 背叛 2.旃 毡 毛织的毡毯 3.去 弆 收藏 4.亡 无 没有 5.见 现 显现 6. 欢 7.霑 沾 沾湿 衿 襟 衣襟 决 诀 辞别
【古今异义】 1.抵押 2.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3.一般财物 4.趁这时 5.拿着 6.年纪 7.栽培,提拔 8.亲近的侍臣 9.确实还活着
【词类活用】
1.(1)下 (2)生子 (3)执、拄 (4)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抬,扛 
2.(1)向上 (2)在夜里
3.使……肥沃 
4.(1)使……投降(2)使……争斗 (3)使……归 (4)使……受屈;使……受辱 
5.使……受苦 
6.(1)以……为壮 (2)以……为乐
【一词多义】1.和、同/替、为/亲附,亲近/给予 2.使……受屈/弯曲/委屈/理亏 3.暗地里/阴冷/山的北面,水的南岸/阴暗/树荫 4.派遣/通达/沟通/通晓,精通/通达,顺利/贯通,顺畅/遍,次 5.判处/对着,面对/在,正在……的时候/任,充当/占据,把守/通“倘”,连词,如果 6.离开/距离/往,到……去/表动作趋向/过去的
(五)1、2.判断句 1.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姐的儿子。
2.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3、4.宾语前置句 3.要见你干什么
4.你还又为谁(守节)呢
5.状语后置句 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
6.定语后置句 送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7~9.被动句 7.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8.(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9.被指控为“大不敬”。
第二课时(探究案)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2.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4.(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