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8 12: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模式:自主课堂模式
【预习案】
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年),这时的作者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登上北固亭,联想到曾在此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觉满怀报国之志。而想到南宋王朝一直偏安江左,不思北伐,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作者为此感到极大的愤慨。?
2.词作中的历史典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第一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即晋人张翰。《世说新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一说,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个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志向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如果自己像许汜那样只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大略的英雄了。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第三个典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东汉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栽种的杨柳已经有十围粗了,不禁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永遇乐》?
第一个典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字仲谋,十五岁继兄孙策之位为东吴之主。他拒曹操南下,抵蜀汉东侵,建立了与曹魏、蜀汉鼎立的东吴帝国。曹操顺水而下,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二个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南朝宋武帝的小名,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仰慕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正说明了人到老年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第三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因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草率出师讨伐北魏,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祭奠,纪念胜利。作者意在借刘义隆落得仓皇北逃的事情,咏叹南宋近事。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浮离(今安徽宿县)兵败。此三句典中套典,意在以古讽今,主张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第四个典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追忆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五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祭神赛社,烟火不断。作者借此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
第六个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次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1、注音:
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 孙仲谋( ) 舞榭( ) 巷陌( )
金戈( ) 元嘉( )狼居胥( ) 仓皇( ) 可堪( ) 佛狸祠( ) 拓跋焘()张浚( ) 王玄谟(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探究案】
一.赏析上片: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一切景语皆情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营造出苍凉空阔的意境;诗人融情入景,表现出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2.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吗?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二?赏析下片:
提示: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
????1.?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风来,很想吃家中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②三国时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买田置产。
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休说--不会轻易离职退隐江湖
应羞见--不屑于买田置产贪图享受
可惜--怕岁月飞逝,年华老去,报国壮志难以实现
????3.通读全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巩固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稼轩(xuān) 揾泪(wèn) 舞榭(xiè) 迄今(qì)
  B、岑寂(cén) 菜羹(gēng) 巷陌(m) 屹然(yì)
  C、螺髻(jì) 鲈鱼(lú) 金戈(gé) 敛财(liǎn)
  D、堪脍(kuài) 汜河(sì) 嘉许(jiā) 粗犷(gu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年 雄才大略 苍皇 哗众取宠
  B、愤概 谋取利益 频繁 发号施令
  C、南渡 神鸦社鼓 祭祀 矫揉造作
  D、理睬 惊慌失措 合谐 鸦雀无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高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赢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_____、_____和_____。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1、C(“戈”应读gē)
  2、C(A项“苍”应为“仓”;B项“概”应为“慨”;D项“合”应为“和”)
  3、A(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业绩;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4、B(A项“目”,名词作动词,看,望。C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5、D(A项“羽扇纶巾”代指儒者装束,“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B项“金戈铁马”代指戎马生涯;C项“红巾翠袖”代指女子;D项“雪”比喻浪花,没有使用借代。)
  6、D(A、B、C三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
  7、(1)花千树 星如雨 鱼龙舞
  (2)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不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探究案】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
1.?词的开篇就提到孙权、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追忆孙权,悼古伤今,当今朝廷再也没有象孙权那样能力挽狂澜,抵御强敌,振兴家邦的人了。追忆刘裕,作者满怀赞美之情,渴望起兵北伐,杀敌报国。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4.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本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提示:先说出这个典故的具体内容,然后再说明作者寄寓在典故中的情思)
????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高考链接】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用了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句。
【巩固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鸿hóng? 水龙吟yín? 遥岑远目cén 玉簪螺髻zān??
B.拍遍piàn??倩何人qiàn? 鲈鱼堪脍guì??季鹰归未wèi??
C.元嘉jiā?? 永遇乐lè???舞榭歌台xiè??寻常巷陌mò??
D.仓皇huáng? 佛狸祠cí???神鸦社鼓gǔ??尚能饭否fǒu??
2.下面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鹰------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老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C.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3.对下面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B.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4、理解性默写
(1)辛弃疾感慨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词句是:?????????????,?????????????????????。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的潮水洗尽历史铅华,让曾经辉煌的人事渐次淡去。《永遇乐》中类似的句子是:????????????,?????????????????。??
(3)宋武帝曾经的住处,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是:?????????????,?????????????。
(4)南朝宋武帝出师北伐横扫敌兵,有关词句是:?????????,???????????,???????????????。
(5)辛弃疾对南朝宋文帝草率北伐持否定态度,并以此讽谏当朝宰相,有关词句是:?????????????,????????????,?????????????。
(6)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原,词人依然记得金兵南侵的场景,有关词句是????????????????????。
(7)辛弃疾借用典故,感慨不得重用志不得伸的句子是:????????????,??????????????,??????????????
答案: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6、烽火扬州路。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②夜娖③银胡轤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②燕兵:作者手下的义军士兵为北方人,泛言为“燕”。③娖:整理④银胡轤:银色的箭袋。⑤金仆姑:箭名。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意思是什么?
  (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对比。(2)春风可染绿草木,却染不青花白的髭须。意谓壮年时代已一去不返。(3)被弃置不用的悲愤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