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入新课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 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材料: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阅读材料,请说一说元朝末年的统治情况。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在这种统治之下,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历史现象?大都临清济南汴梁开封颍州阜阳凤阳东北应天南京杭州潼关蕲水浠水大同上都正蓝旗东渤海海东黄河大江江长濠州刘福通元末农民起义主要地点及代表人物起义军活动地区朱元璋红巾军控制地区明军北伐路线元顺帝北逃路线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应天(南京)朱元璋 明太祖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唐朝李渊
想一想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
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
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
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
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史料:二、朱元璋强化皇权读史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1)地方组:取消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巩固皇权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司(刑狱)都指挥使司(军政)三司中央(2)中央组:(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吏户礼兵刑工丞相制度的发展史秦汉时期丞相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宋 朝宰相 副宰相元 朝中书省明 朝废丞相制度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的不断削弱(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作用: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地方权力的不断削弱探究二: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改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问题:
1.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官制变化?材料中的“帝”是谁?
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
2.材料三中的“帝”为了达到“自操威柄”的效果,还在地方
上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皇权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地方权力的不断削弱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交给宦官递给皇帝)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那些人呢?
宋濂(惊讶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轻声)。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濂:禀皇上,有糖醋鲤鱼、宫保鸡丁、四喜丸子、京酱肉丝、还有红烧茄子和拔丝地瓜。
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很放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官:是。(将图拿给宋濂)
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锦衣卫印 电影《锦衣卫》海报东厂与锦衣卫被合称为“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锦衣卫特务机构职能:
特点:对臣民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探究三:
钱宰上朝时低声吟咏:“四
鼓冬冬起著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
时。”第二天,明太祖召见他说:
“昨天的诗写得好啊,但朕
何曾嫌你迟,改用忧字如何?”
钱宰吓出一身冷汗,忙磕头谢罪。
?
?
?
?1.图片反映的是明朝某一特务机构,它的名称是什么?是哪位
皇帝设立的?2.材料中钱宰的遭遇,说明这一机构的职能是什么?3.后来,明成祖也设立了一个类似的机构,名称是什么?锦衣卫 明太祖朱元璋监视臣民东厂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权力的分散和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三、科举考试的变化隋朝创立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宋朝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朝 ?科举制的发展史探究四:
?
?材料一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
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
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制度?2.明朝的这一制度与隋唐时期相比,有哪些变化?4.顾炎武和廖燕都将明朝的这一制度与秦朝焚书坑儒相提并
论,这二者有何相同之处?科举制度表现:1)内容:A、考试题目只限于“四书”、“五经”;
B、解答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 体裁(答题形式)必须是八股文。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
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你认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巩固明朝统治皇 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皇权强化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甘薯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马铃薯向日葵花 生玉米2、手工业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苏绣明代青花扁壶3、商业(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王家大院徽州民居红顶商人胡雪岩课堂小结 明朝的统治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应天(南京)朱元璋
强化
皇权改革
官制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
直属皇帝分五军都督府,调兵和
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设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科举改革:八股取士经济
发展农业:引进南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
花生、向日葵手工业:丝织业中心苏州、景德镇青花瓷商业:北京、南京;晋商、徽商明成祖时期,设置内阁据统计,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2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
-----《明代政治史》1.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宋太祖 D.元世祖
2.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隋朝 B.秦朝、唐朝
C.秦朝、宋朝 D.秦朝、明朝
强化训练 AD3.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
4.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强化训练 AA中考真题演练 1.(2016·郴州)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2015·福州)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DD中考真题演练 3.(2015·永州)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 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一:
?
?图一图二合作学习与探究 问题:
1.图一这位历史人物是谁?
2.从图二中可以看到,图一人物领导的只是元末农民起义众多力量中的一支,他采取了什么策略,使他在这么多的农民起义力量中脱颖而出,成就了他的帝业?
3.在我国历史上,像图一人物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4.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没有图一人物的陵墓?
?
?
?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明朝首都是现在的
南京,到明成祖时才迁都北京。探究二: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改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朝代创立的哪种制度?
?
?
?
?秦朝元朝行省制度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制度?2.明朝的这一制度与隋唐时期相比,有哪些变化?4.顾炎武和廖燕都将明朝的这一制度与秦朝焚书坑儒相提并
论,这二者有何相同之处?科举制度表现:1)内容:A、考试题目只限于“四书”、“五经”;
B、解答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 体裁(答题形式)必须是八股文。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
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你认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巩固明朝统治靖难之役1421年,迁都北京朱棣登基,也就是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