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7张PPT。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秋天的古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4 古诗三首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第一课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赠送倾斜石径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我会认jìnɡxiézènɡ姓刘liú残败cán犹如yóu骄傲ào君子jūn橙黄chénɡ橘子jú挑动tiǎo挑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tiǎo医疗队的成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tiāo寒径斜霜赠刘盖我会写菊残君橙送挑hán jìnɡ xié suānɡ zènɡ liúɡài jiú cán jūn cénɡ sònɡ tiǎo左右 结构赠径刘斜残上下 结构寒生字归类橙霜菊半包围结构送君挑盖识字方法加一加:贝+曾=赠 木+登=橙换一换: 经-纟+彳=径浅-氵+歹=残字源识字:寒 屋子里有一个人,光着脚踩在两块冰上,他在周围放了一些稻草取暖,但是仍无法御寒。易读错斜xié不要读成“xiá”。比
萨
斜
塔橙chénɡ左上角不能多点,右上角不能少撇。易写错癶刘liú这一笔要变成点。斜xié识字游戏枫叶落了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篱落:篱笆。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山 行互动课堂老师范读,然后齐读。思考:
1.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 行
[唐]杜牧一起解诗题在山上行走。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远上寒山石径斜, 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一起解诗意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白云生处有人家。产生,生出。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使深山充满生气,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生处诗意: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因为。比……红。(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超过春花,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更经得起风霜考验。想一想 这首诗朗读的总体基调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要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要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山路绵长,山势高缓停车喜爱,枫林晚景白云生处,人家居住远近相融
热爱自然结构梳理 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 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美好思想情感。深秋 热爱自然主题概括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拓展延伸一、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石径(jīng jìng)
倾斜(xié xiá)
挑(tiāo tiǎo)逗课堂演练二、背一背,写一写。 山 行
( )寒山石径斜,
白云( )有人家。
( )坐爱枫林晚,
( )红于二月花。字词听写远上生处停车霜叶第二课时 《山行》让我们看到了火红的枫叶,欣赏了秋天的美景。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两首描写秋天的诗——赠
刘
景
文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qíng////////互动课堂老师范读,然后齐读。一起解诗题诗人的好朋友。赠刘景文赠送。赠送给刘景文的诗。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用笔圈出来。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诗意: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诗意:菊残犹有傲霜枝。 两个意象展示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诗意: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这首诗前两句朗读的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景文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景文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写作背景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 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夜书所见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xiāo////////老师范读,然后齐读。一起解诗题看见的景象。夜书所见写。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萧萧”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诗意: 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补充填空:秋风梧桐树叶萧萧孤寂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诗意: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朗读的语调舒缓。后两句语气较前两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可以上扬。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背诵这三首诗可以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更好地背诵。默写古诗时要注意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背诵和默写指导(课后第一题)赠刘景文 写景:荷尽 菊残议景:橙黄橘绿时勉
励 夜书所见景——冷思念家乡事——暖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_______的勉励诗,表达了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_________、_________,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刘景文乐观向上主题概括努力不懈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见闻感受愉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秋季的诗拓展延伸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赠刘景文》是描写( )季的景色,作者抓住( )、( )、( )、( )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秋橘绿荷尽菊残橙黄课堂演练 《夜书所见》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其中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宋叶绍翁写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念家乡二、根据诗意写诗句。
1.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_______________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_______________萧萧梧叶送寒声荷尽已无擎雨盖三、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诗句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