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家2019届高考模拟押题试卷(七)历史讲评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专家2019届高考模拟押题试卷(七)历史讲评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9 10: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北京专家2019届高考模拟押题试卷(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讲评24.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士人则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现象
A.加剧了诸侯间的争霸战争 B.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C.导致了阶级固化现象出现 D.说明了官僚政治的成熟【解析】选B A选项逻辑错误,正是诸侯间争霸战争的加剧,才促使诸侯争相招揽人才;C不符合史实,招揽人才说明战国时期人才观发生变化,诸侯更看重“贤能”,正因如此才逐渐打破了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下的阶级固化,C不选;官僚制度此时尚未确立,D错误;在诸侯争霸的混乱中,士为了实现各自的抱负,得到诸侯重用,纷纷提出一些治国思想,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故选B。25.秦朝法制以“以法为本,严刑峻罚,治道运行,皆有法式”为特色,1975年底发现的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大量有关秦朝法律的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等。这表明秦朝
A.法律制度十分完备 B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
C.苛捐杂税十分沉重 D.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解析】选B 材料只列举了秦朝一部分法律,由此得出秦朝法制完备,太过于绝对,故A不选;材料中没有涉及秦朝赋税制度,故C不选;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一些有关商业的法规,但不能证明秦朝鼓励工商业发展,D不选;材料中列举的法律几乎都与经济有关,能够看出秦重视通过法律规范经济关系,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故选B。26.魏晋时期,纸的名目繁多,有赤纸、缥红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纸的产量也很高,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 9 万多张。东晋末年,朝廷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纸简并用的时代成为过去。由此可知,造纸业的新发展
A.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B.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C.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 D.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B。材料并为体现区域化生产,也不能推断是否属于官营手工业,故A和C选项错误。D选项仅造纸业的发展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材料中纸张种类和数量都有发展,且被王羲之等文人大量采用,政府下令进一步推广,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27.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东京开封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现象频发,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时期,因民众侵街现象严重,遂“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解析】选B。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村集市(草市)对城市功能的影响,故A错误;题干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正确;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的影响,故D错误。28.1830年前后,中国政府钦定的海关税很低,平均不超过4%,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征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解析】选B。根据“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腐朽落后的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需要,故B正确。29.北洋政府时期降低了一部分出口商品的税率,1914年10月袁世凯批准减轻茶叶的出口税,1915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减轻税厘,鼓励商人贩运的棉布出口,7种工业品出口关税于2月也开始免除。这一做法旨在
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
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D.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解析】选B 自然经济瓦解是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客观结果,不是北洋政府采取措施的主要目的,A不选;降低出口税主要是为了增加出口而非改善对外贸易环境,故C不选;材料中不止谈到了民族工业,也涉及茶叶的出口,因而D不全面;降低出口税就可以降低国货的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故选B正确。30. 1932年到1933年间,中央苏区先后成功发行了三次公债。公债的发行主要依靠苏区各级党政组织系统,并制定详尽的公债推销计划,采用政治动员、革命竞赛等方式,鼓励苏区群众自愿认购,中央苏区公债的发行比较成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这些公债的发行
A. 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
C.抵制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解析】选A B选项“主要财政来源”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不选;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193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不选C;公债是指国家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在合理的范围内由人民自愿认购,不会增加人民负担,故不选D;公债的发行起到了调节经济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故选A。31.1961年4月,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地区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撒销停办)的方法,使北京市的高校由90所减少到51所,同时加强了对全国高校教材的统一管理。这些举措旨在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解析】选C。据所学1961年中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结合“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撒销停办)”可知是调整高校规模以缓解经济困难,故C正确。32.下表是17中叶到18中叶世纪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印刷术的传入 B.根源是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
C.文化进步是启蒙运动的必要前提 D.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科技进步【解析】选D 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是在十三四世纪的时候,不是这一时期欧洲文化进步最主要的原因,故A不选;这一时期欧洲只有英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具备普遍意义,因而B不准确;C说法过于绝对,故不选;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欧洲科技进步较快,科学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与材料中的文化进步有重要关系,故选D。33.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实行公益捐助制度,它要求雅典的富人在某一年里以贡献财产以及时间的方式来为城邦服务。起初出于对政治回报的预期,主要由富人自愿踊跃捐助。到公元前5世纪末,由于富人的不满和频繁逃避,捐助成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这种变化反映了
A.捐助制度促进社会平等 B.法律保障公益活动进行
C.城邦政治影响捐助制度 D.雅典民主政治开始衰弱【解析】选C。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与雅典的政治制度是有关联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公平,也无法体现自始至终法律和捐助制度的关系,故A、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34.美国《联邦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担任国会议员,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兼职担任法官。此规定主要体现了
A.各利益集团矛盾尖锐 B.权力的制衡原则
C.保护司法独立性原则 D.联邦政府权力加强【解析】选B 材料中宪法对行政人员、议员、法官的任职限制,是为了避免身兼数职可能导致的权利集中,因而体现了权力的制衡原则,选B正确;美国制定宪法是确实存在各方利益冲突,如大小州之间,但材料没有体现,A不选;材料并不只是阐述司法的独立,C不全面;材料没有体现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D不选。35.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在发达地区,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前后推出逆全球化口号,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英国公投脱欧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地区,西亚北非地缘冲突持续、南美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频添变数。材料体现全球化进程中
A.发展中国家是主要阻碍因素 B.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新的国际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D.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解析】选D 材料中罗列了两个方面的逆全球化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而不能得出发展中国家是主要阻碍因素这一因素,A不选;全球化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材料现象只能证明逆全球化的存在,不能说明它是主流现象,B不选;C不符合事实,新的国际经济格局并未形成;材料中美国和英国采取的措施正是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冲击后的自保措施,所以能得出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这一结论,故选D。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个人所得税诞生于1799年的英国,并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税制, 20世纪初,个人所得税开始引入中国。
材料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直筹划开征个人所得税,并于1928 年和 1929 年两次修订《所得税条例(草案)》及其施行细则,规定个人所得适用从 5 %到 25 %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并将免征额提高为2000元。但因各种条件限制,这一《所得税条例(草案)》及实施细则一直处于搁置状态。为革新税制、整顿财源,平衡财政收支,国民政府于1936年正式实行分类个人所得税制。至此,近代中国完整意义上的个人所得税得以真正实行。此后,南京国民几次重新修订了“所得税法” 和“ 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特别是在进一步扩大了征税范围,并调整了税率与级距,提高了免征额等。
总体上,南京国民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是按照资本主义国家所得税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其本意也是筹措战争经费,增加战时财政收入。
——摘编自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787年宪法对于税收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该宪法第1条第9第4项规定:“除非得到各州一定比例直接投票者的同意,不得征收任何直接税。从1789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会都是通过关税和特定物品消费税来维持联邦政府存续。1812年战争期间,大部分税收得以恢复征收,以支付战争开支,个人所得税也临时启用。1913年,美国终于通过宪法第十六修正案:国会有权对任何来源的收入规定并征收所得税,无须在各州按比例进行分配,也无须考虑任何人口普查或人口统计数据。
——摘编自许多奇《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制度之历史嬗变、基本特征及其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特点及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发展过程的主要特点。(9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政府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作用。(6分)41.(25分)
(1)特点:起步较晚、逐步完善;免征额逐步提高,征税范围扩大;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所得税模式;(6分,1点2分)
影响:有利于增加战时财政收入,平衡财政收支;免征额和累进税率的调整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推动中国近现代税制的建立的发展。(4分,1点2分)
(2)特点:起点较早;个税因战争而开征;从临时性到制度化;(9分,1点3分)。
(3)作用: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调节收入差距,平衡利益分配等;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整理自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42.参考答案:
示例: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2分)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张到欧洲,顺应工业生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英、法、德等欧洲国家颁布法令,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西方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入西方科技,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中国逐渐建立起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体系。 总之,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社会发展。(10分)
其他论题: (1)中外教育都经历了民主化、大众化的历程。
(2)20世纪初的中外教育都关注妇女、儿童、平民问题,彰显教育公平化。
(3)中外教育都逐步引起国家的重视,并且成为国家事权。45.【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中国早在宋代真宗时期就采取了“人痘”来预防天花。在 17 世纪,经过商人、旅客和医生的努力,人痘接种法已经被英国人熟知,但此法的破相率与死亡率较高。在政府的支持下,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副作用小的牛痘接种法。1808年英国政府设立负责接种的专制机构,在各地开设防疫站。1853年再度完善《接种法》,要求所有婴儿出生3个月后必须进行接种,面向全民的强制接种制度确立。在有效降低天花危害的同时,强制免疫制度一定程度上激起了部分社会民众的反抗。反对者认为政府过分重视医学科学而忽视了普通公民的诉求。查尔斯医生提出,天花爆发的主要根源在于生活环境的恶劣,这一医学观点被反对者广泛接受。随着政治民主化和工业革命后生活水平的提高,英国民众的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对者提出“政府侵犯了公民身体的隐私,使公民失去了在自由国家中原本享受的公民权利”。面对强烈的社会舆论,1898年,英国政府将强制接种改为自愿接种。
——王广坤《十九世纪英国天花疫苗接种及其争端》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解决天花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社会出现反对强制接种制度的原因。(7分)45.答案(1)借鉴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大力支持医学科学相关研究:设立专门的接种机构,并颁布专门法律建立强制接种制度。(每点两分,4点8分)
(2)公民参政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过于重视医学意见而忽视了公民的诉求;医学知识的不断普及;英国自由宪政的历史传统。(每点两分,4点7分)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二战后,虽未发生世界性战争,但局部战争风起云涌。朝鲜战争中,喷气式飞机首次得以大规模运用,空中加油技术运用于实际作战之中。越南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开始大量使用;英阿马岛战争中, 英军装备的可垂直起降的海鹞式飞机创下了不败的战绩;在美军入侵巴拿马的作战中,第一次动用了隐形飞机;在海湾战争中,当今世界各种高新技术都不同程度地登上舞台进行了表演。但是战争的目的更加简约,一般不再谋求全面征服对手;战争规模变小,战争手段的采用受到节制;二战后技术兵器的广泛运用使现代战场的空间增大,战场日益由平面转向立体;战争目的未必要经过若干次战役的胜利才能达成,实现战役目标也不一定需要若干次战斗的积累,首战可能就是决战。
——摘编自张海麟、彭训厚《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局部战争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局部战争风起云涌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和影响。(11 分)46.答案(1)冷战背景下美苏争霸(霸权主义肆虐);领土纠纷;民族宗教矛盾;大国势力的参与;历史遗留问题;争夺资源(任答 4 点,4 分)
(2)特点: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有限性(战争目的、规模等受到限制);立体化(空间增大);节奏加快(任答 4 点 7 分)影响:给某些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破坏了世界和平,影响国际关系;刺激了战争技术水平不断升级;影响世界经济;(任答 2 点,4 分)4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实行优容士族的政策:修订士族谱牒,设州望、郡宗、乡豪,专掌举荐旧族子弟;多立州郡增加官职,以保障士族的特权。但是,门阀士族中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梁武帝也比较重视拔擢寒门中的俊才。他认为“设官分职,唯才是务”,规定“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例,勿有遗隔”。这是以通经作为选才考试内容的开始,已经可见科举制的影子了。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1)根据材料,指出梁武帝对待士族与寒门的不同做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武帝的用人政策。(9分)
47.答案:(1)对士族:修订士族族谱;增设官职。(4分)对寒门: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2分)
(2)提高士族政治地位,保障士族特权;考试选官,提拔寒门,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吏素质;缓和社会矛盾;对科举制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