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社戏(上) 教学设计
科目
汉语文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社戏》(上)是人教版汉语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课内学习的重点课文,需要两课时完成。本单元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乡情乡恋,本文所表达的对童年的怀念和故乡的眷恋。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有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学生,也有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课后不认真的同学,第一天学习的内容第二天就已经不记得了。很多学生自觉性较差。
中考分析
本文在中考中多以阅读的形式出现。例如:第10段中所运用的人物描写;第11段中运用的感官描写。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第10段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2.学习第11段的感官描写。
3.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
1.人物的描写方法。
2.感官描写
教学难点
在写作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图片、课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1.《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三味书屋》、《社戏》。
2.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3.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4.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尾。
5.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导入新课
1.分析文章第10、11、12段。
2.学习文章第10段中人物描写的方法;第11段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这种描写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1.请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我的很重的心忽然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碰,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朗读之后请思考以下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然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我”什么样的心情?
(2)说说本段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请找出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请说明其作用?
3.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给出参考答案。
(1)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不出的大”恰当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愿望得以实现时的喜悦。“轻松”、“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3)开船时运用的动词: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4.分组讨论
少年朋友在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这一系列动词能否换成其他的动词?
“拔”改成“拿”
“点”改成“拉”
“碰”改成“磕”
“架”改成“搭”
5.请学生朗读11自然段
6.请找出第11段中的景物描写?(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给出参考答案)?
7.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作者从哪些感官来描写?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有什么作用?
感官描写
(1)嗅觉:豆麦水草的清香
(2)触觉:扑面的吹来
(3)视觉:朦胧的月色、星点的火、依稀的赵庄
(4)听觉:歌吹
8.作用是:
(1)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
(2)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3)写出了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三、总结(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给出参考答案)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板书设计
14.社戏(上)
??????鲁迅
第10段: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第11段:感官描写
???嗅觉:豆麦水草的清香
???触觉:扑面的吹来
???视觉:朦胧的月色、星点的火、依稀的赵庄
???听觉:?歌吹
总结
归纳
本节课主要分析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感官描写,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 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 “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作业布置
1.请把导学案第47页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明天交)
2.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的描写方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 字。(下个星期一交)
3.请预习《社戏(下)》的课文和生字词。“振”、“罩”、“抛”等。
教学 效果 及改进措 施
本节课上完,几乎达成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感官描 写。但存在学生不太积极等情况。
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度。
教学反思
本课讲解时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在引导中一步步解剖真相,得出答案。请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以致用。但在教学中存在课时安排过紧,时间不够用、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等情况的出现。
课件21张PPT。鲁迅社 戏温习旧知1.《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三味书屋》、《社戏》。
2.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3.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4.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尾。
5.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新知1.分析文章第10、11、12段。
2.学习文章第10段中人物描写的方法;第11段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这种描写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朗读文章第10、11段我的很重的心忽然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 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碰,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思考1.“我的很重的心忽然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我”什么样的心情?
2.说说本段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请找出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请说明其作用?思考参考答案1.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不出的大”恰当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愿望得以实现时的喜悦。“轻松”、“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心理描写、动作描写。3.开船时运用的动词: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拔碰架点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请思考下列问题: “我”看戏前后的心情是怎样的?看戏心情无船时:登船时:在船上:盼望
焦急失望(沮丧)轻松
舒畅欢喜轻快急迫神往 陶醉(忘我)
分组讨论少年朋友在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这一系列动词能否换成其他的动词?
“拔”改成“拿”
“点”改成“拉”
“碰”改成“磕”
“架”改成“搭”指出下列描写人物时所使用的描写方法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动作描写?)
2.“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语言描写)
3.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心理描写)第11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请找出第11段中的景物描写?豆麦水草的清香
扑面的吹来
朦胧的月色、星点的火、依稀的赵庄
歌吹
戏台、渔火
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作者从哪些感官来描写?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有什么作用?感官描写嗅觉:触觉:视觉:
听觉:豆麦水草的清香扑面的吹来朦胧的月色、星点的火、
依稀的赵庄歌吹 优美的江南水乡月夜风光
作用是:1.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
2.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3.写出了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第12段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中考模拟《社戏》中考模拟答案
1.①:点 ②:碰 ③:退 ④:架 ⑤:夹⑥:飞
2.C.月夜行船
3.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总结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作业1.请把导学案第47页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明天交)
2.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的描写方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下个星期一交)
3.请预习《社戏(下)》的课文和生字词。“振”、“罩”、“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