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课件(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9 07: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一单元 1 邓稼先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名师导学1.背景解读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
邓稼先从小就有爱国情怀。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13岁的邓稼先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邓稼先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的志向,于1947年通过了美国的研究生考试。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1950年8月,这位26岁就取得博士学位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从事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邓稼先便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带头攻关制造原子弹和人造卫星。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时光。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氢弹试验成功。在这之前,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10年的时间。名师导学 2. 整体感知
文中引用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称赞“邓稼先”是“奇丈夫”,请你默读课文,说说“奇丈夫”邓稼先“奇”在何处?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邓稼先“奇”在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奇”在功绩举世瞩目,名字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奇”在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奇”在他是“两弹”元勋,却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奇”在他在“文革”初期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他和同事们在遭受“四人帮”的围攻时,去讲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他毫无私心,受人信任。
名师导练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diàn jī( )人和开拓者。
(2)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yuán xūn”( )。
(3)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xiǎn wéi rén zhī( )的科学家。
奠基元勋鲜为人知基础训练(4)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fù rú jiē zhī( )的人物了。妇孺皆知名师导练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谣言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辨是非就轻信它。
B.他是我的挚友,从6岁起我们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C.小宁每次的考试成绩都位居班级第一,可以说,他在(3)班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D.在今年的抗洪抢险中,各地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解放军战士。
C名师导练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B.有几个敌国的导弹专家对我国能自行研制原子弹持高度怀疑的态度。
C.中国老一辈科学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D.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D名师导练4.请给下面的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夜晚,远离市区的郑州动车段东动车所检修库内灯火通明。
夜幕中,一列列动车相继缓缓驶入,停在检修道上。三层结构的检修平台,下层为地沟,用于检测动车底部;中为悬空平台,用于停靠车体;上层为“钢桥”,用于检测动车顶部。
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的检修工各携工具,他们五人一小组,有的“上天”,有的“入地”,在动车入库的两个小时内,要把整个列车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检查一遍……名师导练动车就是“没有翅膀的飞机”,所以他们把动车检修得像保养飞机一样精细。虽然动车的设备可靠性很高,但“责任重于泰山”,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能确保每组动车上路前都达到“零故障、零缺陷、零误差”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题:夜幕下的动车检修工。理由:因为这个标题抓住
了具有特点的时间和主要人物,这样拟题,言简意赅,
感染力强。名师导练“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_____“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课内精读名师导练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_____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名师导练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名师导练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选文的内容。
(3分)
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6.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3分)
从侧面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名师导练7.请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邓稼先的工作责任之重大。句式整齐,富有表现力。
8.此篇选文的标题为“我不能走”,如果改成“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5分)
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课外延伸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佚名
2017年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便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让常人难以想象。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课外延伸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就会影响项目的成功。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的设计,所有的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课外延伸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 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课外延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项目的每个环节,带领FAST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熔铸了南仁东的心血,更熔铸了他的感情。
去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课外延伸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
_____南老师拄着竹竿,翻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_____”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选自《科技日报》)课外延伸课外延伸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天眼”的建成经历了哪几个过程。(4分)【梳理文章情节】
提议→
选址→立项→建造→竣工
2.文中引用甘恒谦、岳友岭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分析人物形象】
甘恒谦是南仁东的学生,岳友岭是南仁东的同事,他们更熟悉南仁东的生活、工作状况,引用他们的话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南仁东制造“天眼”的不易和他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
课外延伸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分析人物形象】
南老师拄着竹竿,翻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岳友岭的感慨侧面表现了南仁东为造“天眼”付出的艰辛之大。
4.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5分)【分析人物形象】
①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就提议“咱们也建一个吧”,体现了他胸怀祖国、敢为人先、具有远见卓识的优秀品质。②不辞辛苦,亲自到贵州大山里勘察;为了节省时间,中午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③汇报项目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对细节了如指掌,多次计算模拟,体现了他鞠躬尽瘁、科学严谨的优秀品质。(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
推荐阅读:
1.《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2.人民日报《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一辈子就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