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短文两篇》之《陋室铭》 课件(29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 第四单元 第16课 《短文两篇》之《陋室铭》 课件(29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8 21:18:11

内容文字预览

陋室铭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
《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
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
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
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一篇流传至今的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
文体介绍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4.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问题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

反复诵读
A.听读:首先请大家听课文朗诵。
要求:1.听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语调、语速。
B.检查听读效果。
C.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自主学习 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出名,有名
神异

德行美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博学的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不加装饰的琴
调弄
指佛经
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指官府文书
形体,躯体










古今异义
惟吾德馨

古义: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古义:大,渊博;
今义:鸿雁,书信。
谈笑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

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调整。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
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名词用作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让我们化身为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引导探究

室外景:
室中人:
室内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文章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环境幽雅
交友高雅
情趣清雅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A.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重点研读 细品陋室
B.“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读懂作者
深入理解 雅悟陋室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A
明了写法
1.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B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走进刘禹锡心灵深处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目标升华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豁达和高洁傲岸;依然有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铮铮傲骨和满腹豪情;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和坚守理想;他自喻仙龙,自比诸葛子云,想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文学上流芳千古的高远志趣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假如你面临豪宅和陋室的选择,你将做何决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前,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你对幸福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体验感悟 延展陋室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铭”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2.能力目标:分析本文修辞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客观看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修辞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二、知识链接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见 PPT)
3.“铭”文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4.托物言志写法: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解析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品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让我们化身为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3)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4)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5)作者为什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课堂小结: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四、作业布置
假如你面临豪宅和陋室的选择,你将做何决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前,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你对幸福的理解又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