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16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16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8 22:20:31

文档简介



铁血年华—革命志士的奋斗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为什么林觉民甘愿放弃幸福的生活而最终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舍小家而为大家”?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结果
萍浏醴起义
安庆绍兴起义
广西起义
铁血年华—革命志士的奋斗
1906年
萍乡、浏阳、醴陵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
1907年
安庆、绍兴
徐锡麟
秋瑾
失败
失败
1907年
镇南关
孙中山
黄兴
思考:革命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895年广州起义时,“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摘自《辛亥革命始末》


从不解与反对转化为同情与期待。
黄兴带领120余人的敢死队,勇猛进攻总督衙门。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的第一节被枪弹打断,他忍着用手指的第二节扣动扳机,坚持指挥战斗。
有个叫喻培伦的革命党人,在胸前挂一装满炸弹的大筐,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负伤多处,但仍冲锋在前。
在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一颗流弹击中,满身是血,力竭被俘,几天后,英勇就义。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72烈士陵园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主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岗烈士事略》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创造了条件。
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
铁路国有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
“我们要誓死反对!我们要组织一个临时的机关,一致反抗,反抗到底!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人抗纳租税!”
十月围城—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1.时间:
2.地点:
3.结果: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
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十月围城—武昌起义
思考:为什么革命能够在武昌一举成功?有哪些因素促成?
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账,一隅之地,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有官钱局,铸币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供战事之供给。
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学生也。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1.武昌有地形优势。

2.湖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经济实力雄厚,军备充足,为起义的爆发准备了物质基础。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军队内的广泛传播,为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思想基础。

4.四川保路运动使清朝两地的统治者难于应付,端方带兵入川,使湖北地区兵力空虚。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可见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上迈出重要一步,是民主政治的里程碑。
民主丰碑—辛亥革命的意义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