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在烈日和暴雨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8 11: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语文讲学稿
《在烈日和暴雨下》讲学稿(教师用)
主备:夏益斌
【教学重点提示】
1、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并通过景物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预习导学】
1、注音填字:
腥臊 粘汗     胆qiè      焦zào  
打盹 恶 心 biē 闷 nì 烦
2、填空:
《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 先生的长篇小说《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作品中主人公祥子和 ,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人物链接】祥子是个诚实淳朴的农村青年,由于农村破产,十八岁流落到北京,做了人力车夫。他年轻力壮,正直好强,吃苦耐劳,一心想着有一辆自己的车。他省吃俭用,第一次买的一辆车被反动军队连人带车抓走。人逃回后,再存下血汗钱,想第二次买车,正当他幻想靠自己力气生话下去时,老婆虎妞怀了孕,他将挑起更加沉重的生活担子。他忍受着巨大痛苦,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拉车,挣钱糊口。经过这场暴雨的浇淋,祥子的身体垮了。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并不是铁打的”,再也强不起来了,而另外的打击,如虎妞的难产、祥子卖车、贴心人小福子被迫自杀,一件接一件接踵而来。他痛切感到生活无聊、无望,最后完全绝望、堕落下去,正是从这场暴雨开始。
3、课文题目已概括了课文所写的两个情节,请据此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4、柳枝的变化是文中天色的变化的线索。请根据提示,摘出文中语句:
⑴天色灰红时,柳枝是:
⑵天色像“极热的屋里从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时,柳枝:
⑶天色“一阵亮,一阵稍暗”时,柳枝:
⑷“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时,柳枝:
⑸“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时,柳树:
⑹“黑云铺满了天”时,柳枝:
【答案】“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微微地动了两下”;“飘洒地摇摆”;
  “随着风狂舞”;“惊疑不安地等着点什么”;“横着飞”
【自学探讨】
1、作者是如何描写烈日下的景象的?这些描写与下文有何关糸?
【参考提示】⑴这两段文字写景的方法是先 ,后 。
⑵第1段从 、 和天色三个角度写天热得发了狂,第2段通过对烈日下的 、 、 、 、 等各种事物的情态描写,多角度反映了极热的天气。这些描写为下文写祥子冒死拉车,做了有力铺垫。   
⑶还可以抓文中关键句,从修辞角度分析。
【⑴概述(总写炎热)详写(多角度写炎热)⑵地上 低空 ; 柳树 路面 空间 动物 人们】
  2、面对酷热,祥子有什么心理活动?
【提示】这时祥子的心理活动是极复杂的(矛盾)。明明“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自己也“有些胆怯”,可是看了坐儿还想拉;明明心里不想水,可是见了水就想喝。最终生活的重压使他战胜了心中的胆怯,选择了“爽性出去试试”。
  3、作者是如何描写祥子在中午阳光曝晒下冒死拉车的情形?
【提示】第5段,先总写一笔,祥子的选择错了。进而写错在哪里,错在低估了烈日的威势。作者描绘了中午的毒日头是“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到下”,无处不在。整个地上“象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象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至此,作者把烈日的威势写到了顶点。祥子就如同那火镜焦点下可怜的蚂蚁,苦苦挣扎着。此刻, 他的大脑失去指挥作用“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身上“发着馊臭的味儿”;脚“好象踩着块湿泥”。总之,他全身“脱水”。特别是脚下的感觉,不仅写了汗出得太多,而且准确地描绘了近乎虚脱时脚步不稳的情状。他喝下“救命”的井水,那正如在滚烫的玻璃杯里放上一块冰,杯子尚且承受不住,人的肚子又怎么受得了?中国有句古语“物极必反”,此刻把毒热写尽,正预示着情节的转化。   
4、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写暴雨降临的全过程?
【提示】①柳枝的动态变化:微微地动了两下→飘洒地摇摆→随风狂舞→惊疑不定→横着飞(不借助写柳枝的动态变化便不能形象而真切地写出无形体特征的风力变化的进程和具体情态。写柳枝是间接地写风。)
②雨点的变化:雨星→雨点→雨道(借助比喻进行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把个暴雨到来的全过程写活了。风狂雨猛,这是一个人人遇到了都要躲避一下的恶劣天气,这样着力描写又是为了什么呢?(服务于对祥子的描写)
  5、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未曾露过面的乘客?
【提示】作者对坐在车里未曾露面的乘客的刻画是十分深刻的。他不许祥子避雨,逼着他蹚水快走;好不容易拉到地方“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深刻写出贫与富、被压迫与压迫者的尖锐对立,这正是祥子悲苦的社会原因。与上面内容相比是更为重要的原因: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6、作者是如何写暴雨后的祥子的结局?
【提示】结实、健康的祥子,在盛夏里“抱着火烤了一阵”,还“哆嗦得象风雨中的树叶”。通过这形象的描绘,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吞噬祥子的黑暗社会。原著这第十八章的结尾,作者写道:“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雨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这就补充说明了作者通过烈日和暴雨的描写,揭示了怎样一个深刻的主题!
【课堂练习】
阅读“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课文11自然段至末尾)完成下列练习:
1、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2、“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表现了“坐车的”的什么性格特点?试想像“坐车的”的心理活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坐车人”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答:
3、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4、文章最后将哆嗦的祥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社么用意?
【参考答案】1、“硬”字写出了祥子当时不顾一切的(反抗)心理,突出了他在暴雨中难以忍受的痛苦。2、性格特点: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心理活动(例):哼,我才不管你是死是活,反正你得把我平安送到。祥子的痛苦不仅来自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来自于人压迫人的社会。
3、暴雨的折磨;坐车人的冷漠
4、“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一语双关,既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当时痛苦不堪的状态,又暗示在那样的社会里祥子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拓展阅读】
一、完成下列语段后的要求。
  进入瘦西湖,我便处处留心她的秀美与神韵。但见湖面狭长、曲折,两岸花木扶疏。时下正值烟花三月,柳丝依依拂湖面,桃花艳艳映碧波,岸边一株杨柳一株桃,红绿相间,如诗似画。又逢烟雨蒙蒙,给瘦西湖蒙上一层薄薄面纱,给人以一种特有的朦胧美。地上岸边青枝绿叶被雨水冲刷得青翠洁净,桃花被雨水湿润,花瓣上滚动着晶莹的诗句,柳丝上萦绕着多姿的画魂,连空气也散发着鲜嫩浓郁醉人的馨香。雨中的瘦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1.反复朗读上段文字,理解其内容,领会其情感,把握其特征,品味其语言。
  2.说说上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包括地点、时间及要点)
  3.上段文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是: 。
  A.秀美 B.朦胧美   C.别有韵味 D.如诗似画
  4.上段文字所描写景物的全景是: ;近景是: ;特写是: 。
  A.岸边一株杨柳一株桃,红绿相间。
  B.花瓣上滚动着晶莹的诗句,柳丝上萦绕着多姿的画魂。
  C.湖面狭长、曲折,两岸花木扶疏。
  5.上段文字从 、 、 、 等方面,运用 、 等修辞手法来展示景物之美。
【参考答案】1.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瘦西湖的秀美及其所具有的神韵。表达作者对瘦西湖的喜爱,语言清新,俊逸,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如诗似画”、“朦胧美”“花瓣上滚动着晶莹的诗句”等等,让人领略到瘦西湖的“韵味”。  
2.地点:瘦西湖; 时间:烟花三月;  景物:湖面、杨柳、桃花
3.A   4.全景:C; 近景:A; 特点:B
5.色、形、味、态;  比喻、对偶   
二、阅读《萌芽》,完成1-3题。
            萌 芽      刘 柳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懂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也把葡萄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
  答: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语句,回答问题。
  ⑴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还想说些什么呢?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男孩为什么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题。选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男孩用葡萄核种葡萄,遭到父亲粗暴对待。第二件事写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得到父亲暗中帮助。
  2.本题明为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实际是在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联想到孩子们具有的创新精神的萌芽。也可以理解为:以"萌芽"为题,寄寓着作者这样的希望和心情:家长、教师以及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要爱护孩子的创造精神,不要扼杀可贵的"萌芽"。回答不求全面,能谈出一点认识,意思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3.
  ⑴本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及想象能力。示例:知道,我每天都给葡萄浇水,可是爸爸说我"执迷不悟",还把花盆摔碎了……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示例:女孩的父亲能理解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感情。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