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共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春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共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9 06:4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郑和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南麓 )
导入
马六甲郑和文物纪念廊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文莱

  《明史·外国列传》载:“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西洋”指哪里?
郑和的宝船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一、郑和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是宝船,长151.8米 ,宽61.6米,载重量800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郑和下西洋宝船复原模型




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时间:1405-1433年。次数:7次
郑和的船队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又进行了哪些活动呢?
郑和宝船模型


今加里曼丹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
今印度科泽科德


榜葛剌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刘家港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和平的使者”
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
非洲人民热烈 欢迎东方的使者


返航时,许多国王、使臣搭乘郑和的船只,前来中国访问。据统计,先后30多年间,共有400多批外国使团来华。
亚非各国
丝绸、瓷器、茶叶等

珠宝、香料、药材等
中 国
郑和船队访问
许多国王、使臣随船回访




中 国
亚非各国
贸易的伙伴
江苏南京的渤泥王墓
浡泥国王墓位于南京市,为15世纪初浡泥(今文莱)国王(苏丹)麻那惹加那之墓,浡泥国王墓是中国与文莱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范围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每次出海2.7~2.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3.郑和下西洋概况
人物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结果
时间
次数 1405—1433
7次 1492—1504
4次
人数 27800 1500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多
船只多
船只大
范围广

学习与
探究
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你得出什么结论?
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意义:①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开创了西太
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③为人类的航
海事业作出了伟大
贡献。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造船技术的发达;

地理知识的进步和指南针的运用。

客观

主观
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明成祖的支持 。
原 因

你认为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明代罗盘
造船技术发达
指南针的应用
马六甲三宝庙
苏门答腊的三宝钟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猖獗: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倭患严重:
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日本倭寇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戚继光
2.抗倭经过:(戚家军)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戚家军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二、戚继光抗倭
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过程:
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小提示: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
1、抗倭的正义性。
2、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 葡萄牙是南欧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小国。1487年葡萄牙王室支持的迪亚士揭开了新航路开辟的序幕。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将非洲、亚洲作为其殖民扩张的主要地区。
背景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大三巴牌坊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 ? ?1553年,一队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即今日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盘踞澳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殖民者诱逼清政府于1887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将澳门置于葡萄牙的“永居、管理”之下。
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澳门


概况: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对外关系
倭寇:日本的武士和奸商
戚继光抗倭:平息了倭患
目的:宣扬国威,换取奇珍异宝
历史意义:增进了...开创了...
戚继光抗倭
交往

国力强盛
冲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国力日渐衰落


封建制度走向衰败

课堂小结
基础巩固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C
B
A
C


5.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6.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 )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C.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戚继光抗倭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业绩
8.“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A
C
A
9.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
A.1402年 B.1405年 C.1417年 D.1421年
B

C

10、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11、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 )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1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C.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戚继光抗倭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业绩
B
A




13、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造船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的运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

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15.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他进行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
(2)他带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14.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戚家军抗击倭寇,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中华民族的正义利益。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