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先欣赏一下清代徐扬的《盛世滋生图》
《康熙南巡图》(局部,清宫廷画家王翚画)
《乾隆南巡图》(局部,清宫廷画家徐扬画)
《盛世滋生图》(局部,清宫廷画家徐扬画)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2.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壹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我们称之为:“康乾盛世”
康熙南巡苏州图
1.原因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
(3)、国家统一,政权稳定
(4)、各族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
清代开荒执照
2、表现:
( 1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增加了近3亿亩。
( 2 )、兴修水利:治理大河,修建水利工程
( 3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 4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推广的高产农作物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明朝传入我国)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哥伦布)。16世纪传入我国)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哥伦布)。明朝传入我国。)
花生(原产南美洲。
15、16世纪传入我国)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影响: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贰
一、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纺织工场
(一)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工场的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仔细观察图中人物,他们和经营者是什么关系?
清代景德镇瓷器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例子:如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二)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的发展
(1)概况: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2)表现
①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形成一些商帮。
徽商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徽商的房舍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十万烟火”“甲于天下”“地值寸金”
著名的工商业市镇——苏州
吴江县(江苏省)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图为盛泽)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人口的增长
叁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连年战乱
明末经济衰败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原因: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表现: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材料一: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简表
时间 全国人口统计数
顺治18年(1661年) 1920万人
康熙9年(1670年) 1939万人
乾隆8年(1743年) 15000万人
乾隆59年(1794年) 31000万人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18年(1661年) 6.88亩
康熙60年(1721年) 8.26亩
雍正12年(1734年) 8.13亩
乾隆49年(1784年) 2.51亩
18世纪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人均粮食产量反而呈现回落趋势。
(1)、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2)、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3、带来的问题: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如佛山镇等。
原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的重要性,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陆路和水运贸易兴盛,形成商业网;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如盛泽镇、汉口镇;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修建水利工程;粮食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地力下降;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随堂训练
1.清朝前期,主要经济成分( )
A.小农经济 B.工商业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A
2.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
A.北京 B.扬州
C.苏州 D.杭州
C
3.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
4、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龙其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
A.推行垦荒政策 B.发海外贸易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5、(2018?广西玉林中考)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
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6、在清朝时期,我国的人口数量有很大的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出现了很多问题,下列属于当时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的是()
A.粮食危机 B.人口老龄化
C.过度开垦,影响环境 D.劳动力过剩,造成社会危机
A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