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期末复习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 物种的灭绝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有可能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 )
A.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 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答案】B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3.下列哪项不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
A. 用进废退
B. 获得性遗传
C. 环境改变引起生物变异
D.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属于达尔文的观点。
4.日本有一种鹰仅存有十几只,研究人员发现,因环境改变导致雌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解释这种现象可用( )
A. 定向选择
B. 生存斗争
C. 适者生存
D. 遗传变异
【答案】C
【解析】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有利变异通过遗传逐代积累,不利变异逐代淘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日本这种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具体体现。
5.一种名叫NDM-1的“超级细菌”已经蔓延全球各个大洲,对“超级细菌”的出现,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 )
A. 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加
B. 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使病菌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增大
C. 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D. 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答案】A
【解析】抗药性的个体在没有使用抗生素时已经出现,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抗药性个体就被选择出来了,且随着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加,抗药性个体越来越多。
6.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细菌造成耐药性,如果真的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
B.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中“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 “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
D. 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病菌(物种)不一定产生
【答案】B
【解析】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不断淘汰不耐药的病菌,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不断上升。
7.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
A.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
B.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 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
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也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9.物种和种群的关系是( )
A. 不同的生物种群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同一物种
B. 同一物种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种群
C. 种群间的个体相互交配而形成同一物种
D. 一个种群中可有一个或多个物种
【答案】B
【解析】物种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的,只有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相互交配才能产生可育后代,新物种形成要经过较长的时间。
10.下列哪项属于种群( )
A. 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B. 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 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 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答案】C
【解析】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B中的鱼类和昆虫不是一种,而D选项中的鲤鱼不在一定自然区域。
11.如果有两个小群体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
A. 它们的食量要相同
B. 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内
C. 它们的毛色一定相同
D. 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D
【解析】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它们的外部形态非常相似,并不都分布在同一区域内。可由多个种群组成,可有多个相对性状。
12.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6%、8%
B. 8%、92%
C. 78%、92%
D. 92%、8%
【答案】D
【解析】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个男性中有一个基因,Y上没有等位基因,而一个女性中有2个基因。所以不能用此公式: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需要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计算。Xb=(7.36%+0.32%×2+4%)/(42.32%×2+7.36%×2+0.32%×2+46%+4%)=8%,XB=1-Xb=92%。
1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点是( )
A.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C
【解析】现代综合进化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有继承又有修正。A、D选项是两种理论共有的观点,B项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现代综合进化论已将其修正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4.根据现代进化理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无关
C. 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答案】A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B. 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C. 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 人类不断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
【答案】D
【解析】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就会发生进化,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人类不断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
1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自然选择
D. 迁移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本身具有不定向性,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频率;种群中如果含A基因的个体比含a基因的个体更多地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这个种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会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可以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17.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
A. 获得性遗传
B. 用进废退学说
C. 自然选择学说
D. 中性学说
【答案】C
【解析】A、B选项所述内容为拉马克的观点,中性学说是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学者木村资生提出的学说。
18.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 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下降而减小
【答案】C
【解析】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在世代间逐渐变化,即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项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D项错误。
1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正确。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引起生物的进化,故A错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故B错误。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故D项错误。
20.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B. 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
C.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库的改变;共同进化过程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生物多样性从不同的层次上可以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
21.原产某地的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植株比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上述b植物中D基因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使c植物的后代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了具有庞大的种群外,还应具有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种群 自然选择 (2)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 (3)①若D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则D基因频率上升 ②若D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差,则D基因频率下降 ③若环境对各性状无选择作用,则D基因频率不变
(4)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个体间自由交配,无基因突变
【解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则生物没有进化。(3)根据自然选择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上升、不变、下降。(4)基因频率维持不变的条件有:①种群足够大;②没有迁入和迁出;③没有基因突变;④自然选择不起作用;⑤个体间自由交配。
22.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家洛索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通过蜥蜴实验证明了进化论。
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假说:“自然选择法则”即使在短期内同样也能显现出来。
实验材料:沙氏变色蜥,大型卷尾蜥(沙氏变色蜥的天敌)
实验原理:当大型卷尾蜥(沙氏变色蜥的天敌)出现初期,腿部较长的沙氏变色蜥因为奔跑速度更快,更容易生存下去,将在“自然选择”中胜出。但是之后,随着大型卷尾蜥逐渐开始并适应树栖生活,短腿的沙氏变色蜥因为更适宜在树枝中间灵活穿行,反过来取代长腿沙氏变色蜥,成为“自然选择”的新宠。
实验过程:
洛索斯选择巴哈马群岛作为研究地点,共选择了12座沙氏变色蜥生活的小岛,分为两组:
实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证明了洛索斯的假说成立。
(1)请将上面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2)该实验为________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
(3)大型卷尾蜥和沙氏变色蜥为捕食关系,它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______________的主要内容之一。
(4)请推测,如果该实验一直进行下去,这两组沙氏变色蜥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6座小岛上引入捕食沙氏变色蜥的大型卷尾蜥 另6座小岛保持原状 (2)对照 有无大型卷尾蜥 (3)生存斗争 (4)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导致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
【解析】本实验为对照实验,实验中自变量为沙氏变色蜥天敌的有无,天敌的存在对沙氏变色蜥起选择作用,其中的弱势个体易被捕食,而强势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如果上述两组实验继续下去,在足够长的地理隔离状态下,会使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产生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产生生殖隔离。
23.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海底 3 000 米的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去继续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____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解析】(1)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2)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变异的重要原因。(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24.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移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 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答案】(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 (4)1%、18%、81% 逐渐下降
【解析】(3)根据遗传平衡原理,AA=0.1×0.1=0.01;Aa=2×0.1×0.9=0.18;aa=0.9×0.9=0.81。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期末复习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 物种的灭绝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 )
A.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 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3.下列哪项不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
A. 用进废退
B. 获得性遗传
C. 环境改变引起生物变异
D.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4.日本有一种鹰仅存有十几只,研究人员发现,因环境改变导致雌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解释这种现象可用( )
A. 定向选择
B. 生存斗争
C. 适者生存
D. 遗传变异
5.一种名叫NDM-1的“超级细菌”已经蔓延全球各个大洲,对“超级细菌”的出现,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 )
A. 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加
B. 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使病菌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增大
C. 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D. 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6.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细菌造成耐药性,如果真的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
B.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中“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 “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
D. 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病菌(物种)不一定产生
7.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
A.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
B.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 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
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9.物种和种群的关系是( )
A. 不同的生物种群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同一物种
B. 同一物种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种群
C. 种群间的个体相互交配而形成同一物种
D. 一个种群中可有一个或多个物种
10.下列哪项属于种群( )
A. 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B. 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 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 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11.如果有两个小群体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
A. 它们的食量要相同
B. 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内
C. 它们的毛色一定相同
D. 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
12.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6%、8%
B. 8%、92%
C. 78%、92%
D. 92%、8%
1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点是( )
A.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4.根据现代进化理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无关
C. 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B. 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C. 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 人类不断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
1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自然选择
D. 迁移
17.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
A. 获得性遗传
B. 用进废退学说
C. 自然选择学说
D. 中性学说
18.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 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下降而减小
1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20.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B. 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
C.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
21.原产某地的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植株比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上述b植物中D基因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使c植物的后代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了具有庞大的种群外,还应具有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家洛索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通过蜥蜴实验证明了进化论。
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假说:“自然选择法则”即使在短期内同样也能显现出来。
实验材料:沙氏变色蜥,大型卷尾蜥(沙氏变色蜥的天敌)
实验原理:当大型卷尾蜥(沙氏变色蜥的天敌)出现初期,腿部较长的沙氏变色蜥因为奔跑速度更快,更容易生存下去,将在“自然选择”中胜出。但是之后,随着大型卷尾蜥逐渐开始并适应树栖生活,短腿的沙氏变色蜥因为更适宜在树枝中间灵活穿行,反过来取代长腿沙氏变色蜥,成为“自然选择”的新宠。
实验过程:
洛索斯选择巴哈马群岛作为研究地点,共选择了12座沙氏变色蜥生活的小岛,分为两组:
实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证明了洛索斯的假说成立。
(1)请将上面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2)该实验为________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
(3)大型卷尾蜥和沙氏变色蜥为捕食关系,它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______________的主要内容之一。
(4)请推测,如果该实验一直进行下去,这两组沙氏变色蜥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海底 3 000 米的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去继续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____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
24.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移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 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