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选修1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 )
①稀释平板法 ②涂布平板法 ③单细胞挑取法 ④选择培养分离法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分离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先进行选择培养,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培养,单细胞挑取以获得纯种培养。稀释平板法是先进行梯度稀释,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 ℃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倒入灭菌的培养皿中,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但此方法只适用于耐高温微生物的分离。涂布平板法是先将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制成无菌平板,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液涂布在整个平板表面,经培养后形成单个菌落。
2.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其原因是( )
A. 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
B. 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
C. 细菌在土壤中数量比真菌多
D. 随机的,没有原因
【答案】C
【解析】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比真菌的多,所以为了确保稀释后能形成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培养皿,细菌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
3.下列各项中,含纤维素最高的是( )
A. 棉花
B. 亚麻
C. 秸秆
D. 木材
【答案】A
【解析】棉花是自然界中含纤维素最高的生物。
4.要从土壤中将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分离出来,应该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有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答案】C
【解析】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应该使用选择培养基而不是鉴别培养基,故A错误;培养细菌的培养基都含有蛋白胨,它没有选择作用,故B错误;只有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纤维素是唯一的碳源,只有纤维素分解菌能够生存,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可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故C正确;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是基本培养基,没有选择作用,故D错误。
5.下列关于倒平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为避免污染需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
B. 倒平板整个过程应在火焰旁进行
C. 完全打开培养皿皿盖,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D. 为避免水滴滴入培养基,平板应倒过来放置
【答案】C
【解析】C项应是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而不是完全打开,以防杂菌污染。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
B.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
C. 只有得到了3个或3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才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
D.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
【答案】C
【解析】样品的稀释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含量最多的是细菌,大约占70%~90%,其次是放线菌,最少是真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再按不同稀释倍数进行分离;在同一稀释度下只要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就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验证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作用,需设立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若后者上的菌落数明显大于前者,说明前者具有筛选作用。
7.梯度稀释过程中用移液管把菌液从一支试管转移到下一支试管后,要用手指轻压移液管的橡皮头,吹吸三次,其目的是( )
A. 增加试管内的溶氧量
B. 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C. 使试管中菌液的浓度降低
D. 使细菌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用手指轻压移液管上的橡皮头,其目的是使菌液和水充分混匀,减小下次稀释时的误差。
8.配制的培养基成分是:纤维素粉、NaNO3、Na2HPO4、KH2PO4、MgSO4、KCl、酵母膏、水解酪素,该培养基能使下面哪种微生物大量繁殖( )
A. 酵母菌
B. 自生固氮菌
C. 各种细菌
D. 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D
【解析】该培养基内含有纤维素粉,因此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菌类才能大量繁殖。
9.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
B. 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微生物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C. 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他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D. 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
【答案】B
【解析】对微生物进行灭菌就等于是直接杀死了微生物,也就没有培养的必要了。
10.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菌能在液体培养基中以二分裂方式迅速扩增
B. 噬菌体或大肠杆菌可在蛋白胨的培养基中增殖
C. 灭菌的目的是消灭与培养菌竞争的杂菌
D. 稀释涂布法分散细菌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答案】B
【解析】细菌的增殖方式通常是二分裂增殖,能在液体培养基中以二分裂方式迅速扩增,A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中增殖,B错误;灭菌是消灭与培养菌相竞争的杂菌,防止污染培养物,C正确;稀释涂布法分散细菌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D正确
11.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分解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
B. 在纤维素分解菌生长的培养基中只需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即可正常生长
C.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生长越有利
D. 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的,而微生物本身合成这些物质的能力往往不足
【答案】D
【解析】纤维素分解菌是异养型微生物,其碳源为有机物,如纤维素等。硝化细菌是自养型微生物,其碳源物质为CO2,因此A错误;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需加入维生素做生长因子,才能正常生长,因此B错误;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过高会导致微生物不能从培养基中吸水,将出现失水过多而死亡的现象,对生长不利,因此C错误。
12.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消毒、倒平板
B. 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要以纤维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碳源
C. 配置培养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时都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D. 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用来鉴定尿素分解菌
【答案】B
【解析】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A错;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要以纤维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碳源,B正确;配置培养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时都要将pH调至能够满足该种微生物的需要,C错;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用来鉴定尿素分解菌,D错。
13.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伊红—美蓝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答案】C
【解析】要把纤维素分解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就要选择使纤维素分解菌能生存,但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其选择条件是以纤维素粉作为唯一碳源,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够生存,其他微生物因不能利用纤维素而不能生存。
14.下列关于四种生物的能源、C源、N源和代谢类型的描述,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A. 硝化细菌、乳酸菌
B. 乳酸菌、酵母菌
C. 酵母菌、衣藻
D. 硝化细菌、衣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有:①各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②微生物所需的能源、碳源和氮源的不同。解答此题时应明确:硝化细菌、乳酸菌属于细菌,酵母菌属于真菌,衣藻属于真核生物。微生物所需的能源、碳源、氮源因其同化作用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15.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 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 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 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 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答案】C
【解析】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应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对照遵循的是单一变量原则,所以与选择培养基一样接种、培养。
16.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菌种。消灭杂菌,获得菌种的方法不包括( )
A.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 根据微生物中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 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D. 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生素
【答案】C
【解析】由于不同的微生物对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的需求不同,可以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来配制特殊的培养基以获得单一纯种,也可以根据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加入不同的抗生素来获得单一纯种。
17.含C、H、O、N的大分子化合物可以作为( )
A. 异养微生物的氮源、能源
B. 异养微生物的碳源、氮源
C. 自养微生物的氮源、能源、碳源
D. 异养微生物的氮源、能源、碳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大分子化合物含有C、H、O、N元素,可能是蛋白质类的物质,可以为异养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和能源,A、B错误,D正确;自养微生物不需要有机碳源,C错误。
18.制备培养基的操作步骤是( )
a.倒平板 b.计算 c.溶化 d.称量 e.灭菌 f.调pH
A. a→b→c→d→e→f
B. f→e→b→d→c→a
C. b→d→c→e→f→a
D. b→d→c→f→e→a
【答案】D
【解析】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19.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 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 h
D. 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答案】D
【解析】确定对照组无菌后,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20.通过实验测定土壤中的细菌数量,下列与此操作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 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 将培养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 选择菌落数在300个以上的培养皿进行计数
【答案】D
【解析】选择菌落数在30-300个以上的培养皿进行计数,D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
21.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如下:NaNO33 g,K2HPO41 g,KCl 0.5 g,MgSO4·7H2O 0.5 g,FeSO40.01 g,(CH2O) 30 g,H2O 1 000 mL,青霉素0.1万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物理性质,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______________。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调整pH和__________,倒平板时,一般需冷却至___________左右,在___________附近操作。
(3)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的物质是________,应加入的碳源是________,为检测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与否还应加入_______染料,与纤维素可形成_______色复合物,若产生________,则证明有纤维素分解菌存在。
【答案】(1)液体 (2)(CH2O) 灭菌 50 ℃ 酒精灯火焰 (3)(CH2O) 纤维素粉 刚果红 红 透明圈
【解析】(1)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等,分析该培养基的成分,该培养基没有添加琼脂,应为液体培养基。(2)其碳源应为(CH2O),配制培养基时,各成分溶化后要调节pH和灭菌后再分装。倒平板时,培养基应冷却到50 ℃左右,并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3)由于纤维素分解菌能以纤维素为碳源,其他微生物不能,因此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CH2O)添加纤维素粉。检测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
22.回答下列与微生物发酵、培养以及应用相关的问题:
(1)苹果酒清香、明快,风味清爽,它是由果汁发酵产生的。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______来检验。
(2)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是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质量高、产量多的理想产物, 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不包括_________。
A.温度控制 B.溶氧控制
C.pH控制 D.酶的控制
(3)苹果酒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经过深层发酵可形成苹果醋;在此过程中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腐乳是用豆腐发酵制成,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看,豆腐应该属于________。
(5)在充足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的条件下,乳酸菌仍然不能正常生长,还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应用平板划线法分离乳酸菌时,从第二次划线操作起,每次总是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并划线数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酸性)重铬酸钾
(2)D
(3)醋酸菌 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
(4)毛霉 培养基
(5)维生素 线条末端的细菌数量少,最终可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菌落。
【解析】(1)检验酒精通常是在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钾反应,有灰绿色出现表明有酒精产生。(2)发酵条件包括温度、溶氧量、pH等,不包括酶的控制。(3)苹果醋是醋酸杆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发酵产生的。(4)腐乳发酵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豆腐是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成分的,所以属于培养基。(5)乳酸菌正常生长需要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以及维生素等成分。应用平板划线法分离乳酸菌时,从第二次划线操作起,每次总是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并划线数次,因为线条末端的细菌数量少,最终可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菌落。
23.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形成的复合酶,其中的C1酶和CX酶使__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____。
(2)实验室使用刚果红(CR)染色法可以实现对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_________________,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___________时就加入刚果红。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并加以鉴定,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选择出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培养基乙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纤维素 纤维二糖
(2)培养微生物,倒平板
(3)能 该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纤维素,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才能在此培养上生长繁殖。 不能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能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
【解析】(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形成的复合酶,其中的C1酶和CX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
(2)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3) 培养基甲能选择出纤维素分解菌,该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纤维素,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才能在此培养上生长繁殖。 培养基乙不能用于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
24.如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培养基,能在此培养基繁殖的微生物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
(2)根据培养基原料,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的类型是________。培养基中的碳源是_________。
(3)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除了要去除一些成分外,还应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 ,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过程中常用_________法。
【答案】(1)选择(培养基)对青霉素有抗性(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2)异养型。 C6H12O6(或者葡萄糖)
(3)纤维素(粉) 刚果红染色(法)
【解析】(1)从培养基成分看,没有琼脂等凝固剂,属于液体培养基;从用途上分析,加入青霉素可以杀死细菌、放线菌,选择出霉菌、酵母菌等属于选择培养基。
(2)该生物以培养基中的(CH2O)作碳源,为异养型微生物。
(3)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是以纤维素作碳源,故应去除(CH2O);培养细菌应去除能杀灭细菌的青霉菌。可用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检测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若存在,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金牌一对一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选修1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 )
①稀释平板法 ②涂布平板法 ③单细胞挑取法 ④选择培养分离法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2.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其原因是( )
A. 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
B. 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
C. 细菌在土壤中数量比真菌多
D. 随机的,没有原因
3.下列各项中,含纤维素最高的是( )
A. 棉花
B. 亚麻
C. 秸秆
D. 木材
4.要从土壤中将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分离出来,应该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有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5.下列关于倒平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为避免污染需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
B. 倒平板整个过程应在火焰旁进行
C. 完全打开培养皿皿盖,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D. 为避免水滴滴入培养基,平板应倒过来放置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
B.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
C. 只有得到了3个或3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才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
D.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
7.梯度稀释过程中用移液管把菌液从一支试管转移到下一支试管后,要用手指轻压移液管的橡皮头,吹吸三次,其目的是( )
A. 增加试管内的溶氧量
B. 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C. 使试管中菌液的浓度降低
D. 使细菌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8.配制的培养基成分是:纤维素粉、NaNO3、Na2HPO4、KH2PO4、MgSO4、KCl、酵母膏、水解酪素,该培养基能使下面哪种微生物大量繁殖( )
A. 酵母菌
B. 自生固氮菌
C. 各种细菌
D. 纤维素分解菌
9.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
B. 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微生物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C. 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他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D. 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
10.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菌能在液体培养基中以二分裂方式迅速扩增
B. 噬菌体或大肠杆菌可在蛋白胨的培养基中增殖
C. 灭菌的目的是消灭与培养菌竞争的杂菌
D. 稀释涂布法分散细菌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11.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分解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
B. 在纤维素分解菌生长的培养基中只需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即可正常生长
C.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生长越有利
D. 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的,而微生物本身合成这些物质的能力往往不足
12.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消毒、倒平板
B. 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要以纤维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碳源
C. 配置培养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时都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D. 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用来鉴定尿素分解菌
13.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伊红—美蓝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14.下列关于四种生物的能源、C源、N源和代谢类型的描述,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A. 硝化细菌、乳酸菌
B. 乳酸菌、酵母菌
C. 酵母菌、衣藻
D. 硝化细菌、衣藻
15.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 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 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 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 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16.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菌种。消灭杂菌,获得菌种的方法不包括( )
A.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 根据微生物中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 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D. 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生素
17.含C、H、O、N的大分子化合物可以作为( )
A. 异养微生物的氮源、能源
B. 异养微生物的碳源、氮源
C. 自养微生物的氮源、能源、碳源
D. 异养微生物的氮源、能源、碳源
18.制备培养基的操作步骤是( )
a.倒平板 b.计算 c.溶化 d.称量 e.灭菌 f.调pH
A. a→b→c→d→e→f
B. f→e→b→d→c→a
C. b→d→c→e→f→a
D. b→d→c→f→e→a
19.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 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 h
D. 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20.通过实验测定土壤中的细菌数量,下列与此操作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 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 将培养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 选择菌落数在300个以上的培养皿进行计数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
21.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如下:NaNO33 g,K2HPO41 g,KCl 0.5 g,MgSO4·7H2O 0.5 g,FeSO40.01 g,(CH2O) 30 g,H2O 1 000 mL,青霉素0.1万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物理性质,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______________。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调整pH和__________,倒平板时,一般需冷却至___________左右,在___________附近操作。
(3)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的物质是________,应加入的碳源是________,为检测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与否还应加入_______染料,与纤维素可形成_______色复合物,若产生________,则证明有纤维素分解菌存在。
22.回答下列与微生物发酵、培养以及应用相关的问题:
(1)苹果酒清香、明快,风味清爽,它是由果汁发酵产生的。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______来检验。
(2)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是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质量高、产量多的理想产物, 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不包括_________。
A.温度控制 B.溶氧控制
C.pH控制 D.酶的控制
(3)苹果酒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经过深层发酵可形成苹果醋;在此过程中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腐乳是用豆腐发酵制成,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看,豆腐应该属于________。
(5)在充足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的条件下,乳酸菌仍然不能正常生长,还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应用平板划线法分离乳酸菌时,从第二次划线操作起,每次总是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并划线数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形成的复合酶,其中的C1酶和CX酶使__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____。
(2)实验室使用刚果红(CR)染色法可以实现对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_________________,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___________时就加入刚果红。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并加以鉴定,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选择出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培养基乙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
24.如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培养基,能在此培养基繁殖的微生物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
(2)根据培养基原料,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的类型是________。培养基中的碳源是_________。
(3)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除了要去除一些成分外,还应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 ,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过程中常用_________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