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1 分数乘法一 北师大版(2014秋)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1 分数乘法一 北师大版(2014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6-01 09:4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数乘法一》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过程,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分数乘法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难点是分数乘整数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卡片,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初步探索
1、谈话引入:这张纸,可以剪出很多同样的图案来,老师在剪纸的过程中发现这里居然也蕴含了数学知识,今天特意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它,有没有兴趣?
2、出示情境图
(1)一张彩纸,什么意思?(课件演示)
(2)出示问题:1个占整张彩纸的1/5,3个占整张彩纸的几分之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先独立思考,完成学习单一的第一题,看谁的解决方法多?
3、学生自行思考完成,巡视要求写出具体的过程,让不同做法的同学板演。
【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新要求,避免计算教学的枯燥性和“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倾向,新课标的精神鼓励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这里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学生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预设第一种方法:用加法算的:就是1/5+1/5+1/5=1+1+1/5=3/5,3个15相加,因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预设第二种方法:用乘法算的:1/5×3=1×3/5=3/5。求3个15,可以用15×3来计算,它表示3个15相加,根据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分子3个1相加可以写成1×3,得出35。
4、还可以怎样列式?
师:不仅能用旧知识解决问题,还探索出新方法。由此可见,求几个相同的分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
【推导的过程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适当的提点,而在算理的引导上应该注意细化,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我们来探究:(小组活动)
师:你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杠杠的,我还想见识见识你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来探究:2个37的和是多少?涂一涂,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
出示小组活动要求,明确要求:涂一涂,填一填,算一算,议一议,写一写,贴一贴。
2、小组代表汇报。
3、你认为这计算过程中,哪些部分可以省略?
【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包括“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两部分。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时,巧妙运用“认知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主发现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相通之处;“归纳计算方法”时,留给学生交流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充分经历“共同操作——尝试解答——归纳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多说多做多表现,在交流中学会了分数乘整数的算理,从而突破了难点。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4、轻松练笔
师:我们参与,我们交流,我们发现。用我们的发现练练笔吧。
1、独立计算,在小黑板上展示,每人一题,组长检查指导。说明:全对的每组奖励2颗星。
2、小组长交叉评分。
3、总结:谁来说说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谁还想说?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示板书: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
环节三:课堂检测,巩固内化
1、完成课堂检测题
学到知识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请在4分钟内完成课堂检测题。
2、集体评讲。
环节四:总结反思,升华新知。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点评各组的表现。
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进行正确计算,进而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伊始,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知道在剪纸中在也蕴含了数学知识,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借助课件演示出示“1个苹果图占整张纸的1/5,3个这样的图形就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学生会通过具体图形语言来数一数;有的学生会直接用加法和乘法算式来计算。在黑板上,让学生呈现所有的方法。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分数乘法意义,并找出之间的联系,体会到分数乘法的简洁性,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在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是在情境图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整数乘法意义的回顾,经历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计算结果。接着,学生在结合问题、图形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算理。
在“贵生课堂”理念下,我以新课标为指导,在教学中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本节课是在已学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所以结合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突出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加法和乘法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并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虽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加数”由整数变成了分数。但是计算的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必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的道理。
3、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解决“2个七分之三是多少 ”这一问题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涂一涂,填一填,算一算,议一议,写一写,贴一贴。在操作讨论中总结出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为分子。
4、重视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景抽象出运算的过程,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实际问题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现实背景,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应用于解决问题之中。
5、借助涂色卡实践操作。理解分数乘整数,让学生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课后与老师们交流互动时,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困惑:“贵生课堂”是快乐课堂,如何能把这份“快乐”延续到考试中去?这让我陷入了沉思,处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和考试的关系,我们陷入了哪些误区?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实现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我们从何下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贵生课堂”理念的熏陶中,我逐渐意识到,在倡导素质教育、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还是存在着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
1、把能力知识化,以为记住了某些知识就等于有了这方面的能力。这是一种对基础知识的迷信,在数学教学中,这种倾向非常明显。学生会套用公式不等于他真正会用这个公式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把学生的精力用在这些公式、计算方法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实际反而妨碍了真实的数学能力素养的提高。目前学生数学考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部分成绩远不如基础知识点部分,正是能力与知识本末倒置的后果。
2、以为能力是基础知识垫起来的,而不懂得基础知识是被能力的需要带动起来的。我们一直认为“万丈高楼从地起”,知识积累起来就形成了能力,这也是一种对知识的迷信。万事由心生,万丈高楼其实不是“从地起”,而是“从愿望起”的。我们现在的教学,忽视了愿望,忽视了动力,不着力刺激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却拼命让他砖头水泥钢筋,其结果是孩子毫无动力,脑子里装了一大堆砖瓦沙石,不知何用,到考试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展示给老师看,老师就以为孩子是有学问了。其实最后的结果,孩子的头脑往往成为一个废弃的建筑工地,根本没有施工。
3、以为知识仅是靠传授被学生掌握的,以为什么都是可以教的。如果不教,学生就不学了?恐怕不是如此。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人的本性中有认知的冲动,是需求导致生产,而不是生产导致需求。“教”应该也是一种可以相信而不可迷信的东西,许多东西都是没有办法“教”的,如性格,如情感,如创造,如素养,但是这些东西都可以“学”。“学”比“教”宽阔得多,伟大得多。
4、只注重前人研究的成果,不注重其过程;或者注重别人研究的过程,而不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用洗衣机几乎不需要什么智慧,了解洗衣机的原理就需要一些智慧了,然而最需要智慧的是发明洗衣机。把“使用”称为“初级智能”,“了解”称为“中级智能”,“发明”称为“高级智能”,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在培养学生的““中级智能”甚至“初级智能”方面大做文章。孩子们只是在接受别人的现成知识成果,而自己没有体验过研究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所发现和感悟,在自己的头脑中加工形成“高级智能”,这对于他的智力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只因这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
从事了十多年的教学工作,我的经验告诉我:学科考试是学科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科考试与学科教学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关系。教学方式是否恰当、合理,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考试中体现出来。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考试前必备的条件。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上的情境若构建得好,学生就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思路开阔,考试成绩也较好。反之,若学生情绪低沉,精神不振,思路不畅,考试成绩不理想。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倡 “快乐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同时也能把这份“快乐”延续到考试中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因此,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学生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的新观念应该倡导新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2、注重培养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使教师和学生从灌输和被灌输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如何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每一节数学课,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注重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怎样将它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一”时,先让学生独立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再让学生感受到画图的方法虽然可以得出结果,但不能得出计算方法;用加法计算可以解决了问题,但遇到整数数字大时计算会繁琐复杂,这就突显了分数乘法的简洁性,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分数乘法。在探索算理时让学生在交流合作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3、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数学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数学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要以知识为载体,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中发现知识,致力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使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期待学生能学得扎实一点,考得灵活一点;学得宽厚一点,考得单纯一点;学得深入一点,考得浅近一点;学得主动一点,考得自信一点。学得快乐,考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