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单元活动 学会小区域调查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小区域调查的目的与意义。2.联系实例,掌握小区域调查的方法与步骤。3.结合庐山小区域的相关资料,明确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初步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对区域而言
2.对学生而言
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1.调查方法: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
2.调查步骤
―→―→―→―→
―→
思考 野外考察时,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是否一定要截然分开?
答案 不一定。路线考察是沿某一条选定的线路考察,主要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典型地段考察则是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正确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现象。
三、调查的内容
1.对象
(1)自然环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形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
(2)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
2.内容
3.撰写调查报告
(1)基本要求:是对调查工作的全面总结,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报告最好附上相关地图、图表和照片,论述和结论要简明、清楚,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基本内容:包括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地理考察中主要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等。
思考 济南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著称于天下,素有“泉城”的美誉,也被称为“泉都”。如果对济南泉水分布进行调查,你知道按调查内容属于哪类调查?宜采用什么调查方法吗?
答案 此调查主要是针对泉水分布这一主题进行的,因此属于专题性调查中的自然地理专题调查,宜采用野外实地考察的调查方法。
探究点 区域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至今,虽然“身体”在不断“长大”,但在上海的经济地位却一直“长不大”。
1.崇明岛的“身体”之所以在不断“长大”,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这一现象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河口流速减缓,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此不断堆积 野外实地考察
2.崇明岛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为获得相关详细资料,最好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
答案 调查访问
3.崇明岛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有人认为主要是由于受长江阻隔,交通不便。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________。如果要开展调查,最好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 问卷调查
4.崇明岛开发前景良好的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为此开展的调查类型应属于________性调查。
答案 风能 专题
5.崇明岛开发总体规划提高,崇明岛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上海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空间,到2020年将建设成森林花园岛、旅游度假岛、生态住区岛和科技研发岛,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示范作用的“生态岛区”。为认识崇明岛的发展对上海市服务长江三角洲的重大意义,可以开展的调查内容有哪些?
答案 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产业分布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等。
1.区域调查的方法
2.区域调查的内容
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具体内容见下表:
类型 内容
综合性调查 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及其流动情况
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分布、聚落分布情况
城镇建设情况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专题性调查 自然地 理专题 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人文地 理专题 工业、农业、商业、旅游、资源、聚落、交通等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等。与其一起备受欢迎的便是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某景点委托一课题组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课题组首先对该景点的革命历史背景进行调研。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对革命历史背景的调研最好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随走随问
2.其调查对象主要包括( )
①纪念品生产厂家 ②该景点的文献研究人员 ③各红色旅游点的参观者 ④相关革命事件的参与者及其亲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解答该题要明确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如革命英雄人物及他们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战争地点、重要革命会议会址等),要调查这些内容,必须与了解这些内容的有关人员接触才能获得。第2题,需要调查的对象包括该景点的文献研究人员和相关革命事件的参与者及其亲友。
1.下列有关小区域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区域调查是为了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B.小区域调查是为了了解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C.小区域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D.小区域调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答案 C
解析 小区域调查可以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D项属于因果关系倒置。
2.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
答案 A
解析 野外实地考察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很广,涉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小区域调查的课题很多,可以是研究性课题,也可以是开放性课题。据此完成3~4题。
3.若对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进行区域调查,那么调查的第一项内容是( )
A.青海湖的面积
B.青海湖的地理位置
C.青海湖的生态状况
D.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4.对青海湖及其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属于( )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
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D.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小区域调查的首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4题,对区域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属于综合性调查内容。
5.读“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狭长形,城市功能分区呈______布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
(2)对该地石化工业布局及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选择的方法最好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它属于________调查的内容。
(3)撰写调查报告时,首先写________。
答案 (1)分散疏松式 地形
(2)野外实地考察(或典型地段考察) 调查访问 专题性
(3)引言
1.下面的小区域调查步骤,正确的是( )
①交流调查成果 ②整理调查资料 ③进行实地调查 ④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 ⑤制定调查计划 ⑥撰写调查报告
A.⑤④②③①⑥ B.⑤④③②①⑥
C.④⑤③②⑥① D.④⑤③②①⑥
答案 C
2.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过对个人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②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③通过对群体的调查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④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依据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 调查访问的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也有所区别,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做了分析研究,并绘制成图。据此回答3~4题。
3.调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变化,有利于( )
A.防治荒漠化 B.防治水土流失
C.加快资源开发与利用 D.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4.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问卷调查
C.野外实地考察 D.上网查询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第4题,对自然地理的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野外实地考察。
丽江古称丽水,因地处万里长江第一湾河套地区而得名。丽江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因而旅游业成为其重要经济支柱。做好该区的调查研究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丽江今后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据此回答5~6题。
5.丽江古城位于( )
A.云南省西北 B.四川省西南
C.贵州省西部 D.西藏自治区东南
6.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着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对东巴文化的调查属于( )
A.综合性调查 B.专题性调查
C.自然地理专题调查 D.都不是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第6题,对东巴文字的调查应属于人文地理专题调查内容。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而小区域调查又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据此回答7~8题。
7.小区域调查方法有多种,若想了解一地的人口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调查访问
C.路线考察 D.典型地段考察
8.若想获得长江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自然地理概况,最适合的区域调查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路线考察
C.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考察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问卷调查面广、方法简单且花费精力和费用较少。第8题,沿江进行路线考察才可获得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详细地理资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庐山小区域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关于庐山城镇建设情况的调查为综合性调查内容 ②关于庐山旅游客源调查为专题性调查 ③庐山小区域调查不能为庐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信息 ④制定庐山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依据区域调查的信息进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小区域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多,庐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
A.背景环境遭到破坏,树木被砍伐殆尽
B.环境污染加剧,影响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C.树林尚存,但野生动物全部消失
D.茂密的常绿树林和大象等野生动植物将会减少
答案 9.B 10.B
解析 第9题,在庐山小区域调查中,可充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调查、旅游客源调查、旅游交通调查等相关调查,为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信息。第10题,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会使背景环境遭到破坏,但树木不会被砍伐殆尽,野生动物不会全部消失。该地区没有大象。
暑假期间,某高校组织地理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们沿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行程70 km,发现黄河沿岸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五县、旗部分地方在河床里挖砂、采矿、拦河造地,随意向黄河排放废水、废物,任意损毁古建筑和自然景观。黄河中游水污染、生态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据此回答11~12题。
11.材料中对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进行调查所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野外实地考察
C.问卷调查 D.随走随问
12.对黄河中游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及其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属于( )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
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D.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材料中沿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的路线考察属于野外实地考察。第12题,综合性调查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状况、分布,人口、聚落分布,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专题性调查分自然地理专题和人文地理专题,它强调对某一层面的专题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某考察小组在7月份进入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河谷,看到谷地中绿油油的青稞和黄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而目力所及的山坡却寸草不生。据此完成13~15题。
13.山坡寸草不生,反映出该地区( )
A.昼夜温差大 B.年降水量少
C.水土流失严重 D.地质灾害频发
14.该河谷农田用水依赖( )
A.当地降水 B.远程调水
C.冰雪融水 D.地下水
15.该河谷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
A.甘B.新C.藏D.黔
答案 13.B 14.C 15.C
解析 第13题,山坡植被状况主要受降水量多少影响。第14题,依据河谷的海拔3000多米、青稞、油菜等信息,可判断该地海拔高,位于青藏高原,河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第15题,在我国唯有青藏高原才能出现海拔3000多米的河谷,选项中C符合。
16.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
(2)简要分析B所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
(3)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
答案 (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2)地势低,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绿色食品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其生产和加工过程必须是采用一种生态的和对环境友善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出现在世人面前,并由此引发了一种全新消费方式——“绿色消费”。那么,人们是如何看待这种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证身体健康的“绿色食品”的呢?作为一种新兴的导向性产品,是否已经得到人们的肯定,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呢?针对这些问题,有关人员在当地以抽样的方法对100个行人做了调查。下面是调查报告中呈现的三个调查分析表。
表1
问题:什么是绿色食品 百分比
A 种植期间无农药污染的蔬菜和水果 37%
B 有较高叶绿素含量的产品 2%
C 必须经过专门认定并授予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60%
D 只要是无污染的食品就行 1%
表2
问题:对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机构及标志性产品的了解 选择
知道 百分比 不知道 百分比
A 知道中国绿色食品管理中心何时成立吗? 19人 19% 81人 81%
B 知道绿色食品标志吗? 70人 70% 30人 30%
C 知道哪些产品有绿色食品标志吗? 79人 79% 21人 21%
表3
问题:了解绿色食品的途径选择 选择
人数 百分数
A 从电视广播上了解 63人 63%
B 从报纸杂志上了解 36人 36%
C 从其他途径了解 1人 1%
(1)调查报告中的三个表格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想调查什么?
(2)表1中关于绿色食品的认识,A、B、C、D哪项是正确的?
(3)分析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该调查主要采用的是____________的方式。
(4)分析三个表格,你会发现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请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 (1)想调查公众对绿色食品含义、标志的了解。
(2)C项正确。
(3)问卷调查
(4)三个表格反映出公众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不够。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方式要多样,如媒体、贴画、宣传栏等;宣传要有针对性,针对青少年对绿色食品认识更快、更容易接受的特点,让绿色食品的宣传进入课堂,从而影响到千家万户。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该项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公众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还不够,了解的途径比较少,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开辟多种宣传途径。
1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程标准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认识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能够结合实例或时事分析、评价人类社会遵循这些原则的行为和措施。3.了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发展过程,了解世界和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和措施。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思考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否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经济增长?
答案 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只能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时间上 代际公平
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空间上 代内公平
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
备注: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核心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首要 条件 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1)措施:全球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表现: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4.阶段性原则
(1)阶段和目标
(2)特点: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1.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
时间及会议(或文件) 人地关系理念的发展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 提出了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协调问题,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动态的自然平衡”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明确提出来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了已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决议和文件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促进了人类的资源观、发展观、伦理观、科学观的深刻变革
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审议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一些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提出了今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与措施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探究点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
答案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组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4.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 人的管理调控。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内涵 地位 内容
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条件 必要性 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
含义 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措施 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目的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生态的可 持续发展 基础 生态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就环境而言,主要是指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就资源利用而言,主要是指保证以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读图,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
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要向环境释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
2.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
B.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D.我国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A对。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B错。人类不向环境释放废弃物是不可能的,C错。环境为人类服务,反过来也影响人类活动,不是无条件的,D错。第2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思想,A错。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会破坏大量雨林,B错。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会影响航道、河堤的安全,C错。“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具有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具有生态效益,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对。
探究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三幅漫画(如下所示)。
1.图甲反映的问题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鱼类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违背了公平性原则,也违反了持续性原则。
2.图乙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 共同性原则。臭氧层破坏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只有进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3.读图丙,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说说你的认识。
答案 图中西欧人的态度,是出于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巴西人的观点是维护本国的发展权,西欧人的背后是被砍伐后的树桩,却在要求发展中国家为环境保护而付出经济发展和牺牲生活质量的代价,违背了公平性的原则。
4.在解决三幅漫画表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发达国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的污染者,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原则 要求 例证
公平性 原则 ①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②各国都有发展权;③保护生物多样性,④优先消除贫困 ①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②我国精准扶贫
持续性 原则 ①保持适度的开发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①在各个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②牧场轮封轮牧
共同性 原则 ①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②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通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来共同推进全球环境保护
阶段性 原则 ①发展中国家目前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中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减排目标
[拓展延伸]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含义
特征 ①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③实现良性循环
途径 工业 清洁 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农业 生态 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它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筹办、举办及赛后利用的过程中。据此回答3~4题。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 )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
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
D.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改善
4.奥运场馆水的再利用达到90%,减少了过度开采地下水,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协调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改善。故选D。第4题,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奥运场馆水的再利用达到90%,减少了过度开采地下水,合理保护和使用水资源,这符合持续性原则。故选D。
图表特征: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猪、稻、渔、蔗。 2.沼气池。
1.单位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 2.沼气池用来生产沼气,沼气是清洁能源。
B
(2018·北京市东城区会考模拟)据调查,秸秆还田需要收储、粉碎、运输、填埋等环节,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成本。读“我国东北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2)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
A.原料不足 B.冬季寒冷漫长
C.日照不足 D.科技水平较低
(3)与秸秆还田相比,图中秸秆利用最显著的优势是( )
A.修建沼气池投入资金和技术,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
B.农产品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C.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
D.禽畜养殖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答案 (1)B (2)B (3)D
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提供给禽畜养殖,是饲料。②由沼气池提供沼气作为燃料。③提供给农田,是肥料。④提供给沼气池,用来生产沼气,是废弃物。第(2)题,沼气生产需要在热量充足的地区,通过发酵产生沼气。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冬季寒冷漫长,废弃物发酵的热量不足。第(3)题,与秸秆还田相比,图中秸秆利用最显著的优势是用作饲料,进行禽畜养殖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D对。修建沼气池,减少废弃物排放,获得清洁能源,取得了环境、经济、生态多方面效益,A错。农产品加工延长了产业链,不属于秸秆利用的优势,B错。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不属于秸秆利用的显著优势,C错。
读“可持续发展图解”,完成1~2题。
1.E、F、G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2.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第2题,E1、F1、G1应属于并列关系,且分别属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B选项中,健康与卫生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生产与消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则属于生态可持续发展。
下图为“鄂尔多斯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该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读图完成3~4题。
3.该工业园区产业链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4.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不包括( )
A.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B.推动房地产投资
C.减轻环境污染程度 D.加强生产与协作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图中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第4题,从图中可以推测出,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包括加强生产与协作,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程度,而房地产投资是该地产业集聚的间接效益。
5.根据所给材料及相关统计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 A省和B市平均气温变化图。
(1)材料一中“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所指出的内容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该原则的主要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省1991年以后大多数年份与1961~1990年的气温平均值相比,气温偏______。
(3)1987年后A省和B市气温变化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若B市为南京市,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产生此情况的原因。
答案 (1)共同性 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高
(3)都呈波动上升趋势 B市平均气温上升幅度高于A省平均水平 南京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
1.为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影响,我国在青藏铁路建设中首开动物通道设置先河。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答案 C
解析 首开动物通道设置先河,体现了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公平。
2018年3月24日,全球许多国家都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的活动主题为“开启我的60+生活”。据此回答2~3题。
2.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3.“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
A.酸雨蔓延 B.水污染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2.C 3.C
解析 第2题,由“全球许多国家都参与”可知,此活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3题,“地球一小时”是一个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希望借此活动推动电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唤起人们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变暖的意识。
由猪圈、沼气池、厕所和蔬菜日光温室组成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结合的综合利用体系。读“该生态模式示意图”,回答4~5题。
4.该生态农业模式最适合推广的地区是( )
A.珠江三角洲 B.江南丘陵
C.辽东半岛 D.云贵高原
5.关于建立图示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减少环境污染
C.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D.延长食物链,使系统中能量循环利用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分析出该地区有商品苹果,而苹果主要生长在暖温带,因此只有辽东半岛符合题意,故C正确。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示分析,建立图示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有: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废料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能量是损耗递减的,并不能循环利用。综上所述,只有D符合题意。
(2018·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月考)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6~7题。
6.下列描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7.当今的发展要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答案 6.D 7.B
解析 第6题,图示内容显示该区域旱涝严重、围湖造田,应是我国南方地区,D符合。第7题,当今的发展要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生态环境可以永续利用,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8.读“中国西北地区某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水窖所集雨水用于_______,该园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条件主要是_______(选择填空)。
A.光照不足 B.水源不足
C.技术落后 D.劳动力短缺
(2)依据图中序号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上: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A.饲料加工
B.生产过程废弃物
C.肥料
(3)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体现出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可持续发展。
(4)请对图中农业发展模式作出简单评价。(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灌溉 B
(2)B A C
(3)经济 生态 社会
(4)资源(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业生产环节相互促进(节约利用水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该园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水窖集雨,用于灌溉,满足农作物的用水需求。(2)①指向沼气池,即农作物的废料,选B;②通过秸秆的加工,提供给养殖业,选A;③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沼渣)提供给农作物作肥料,选C。(3)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了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增长了收入,实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题点细目表
考点 题点 题目序号
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8
15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程标准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2.明确我国制定四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一、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
1.提出背景
(1)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4)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战略框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人口战略
1.人口问题
2.战略措施
三、资源战略
1.资源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资源战略: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四、环境战略
1.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2.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思考 为什么说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答案 环境污染归根结底是人们局限于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把各种有用物质排入环境所致,是资源浪费的结果。生态破坏也是人们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过度向环境索取资源造成的,因此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战略措施
(1)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
(2)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是指经济的稳定发展吗?
答案 不是。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应该是指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长期、稳定发展。不过,由于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把经济的稳定发展放在首位。
探究点一 人口战略与资源战略
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达13.397亿(不包括港、澳、台),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材料二 漫画“所剩无几”。
材料三 下图中数值表示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相当于石油,单位:千克)。
1.人口问题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哪些人口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短缺?针对这些人口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措施: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有人说,中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 赞同。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反对。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虽然平均教育水平较低,但是由于基数大,中国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所以已经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3.材料三图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我国最多,说明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4.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当前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紧迫任务是什么?
答案 主要措施:增加能源探明储量;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新能源。紧迫任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1.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
2.我国的资源状况和资源战略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300米以下地带 B.1300~1900米地带
C.2500米以上地带 D.1900~2500米地带
2.2000年~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从题干分析,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观察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发现,在海拔1 300米以下,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人口百分比上升或土地面积百分比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 300~1 900米之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1 900米以上,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第2题,依据上题分析知,1 900米以上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项;由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可知,受该地地形影响,不适合大量开垦耕地,最大可能是人口迁出,所以选B项。
探究点二 环境战略与稳定战略
下图为“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说出A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答案 土壤侵蚀。 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答案 B地。 B地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答案 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我国的环境危机和环境战略
2.我国的稳定战略及其实施原因
读“某地区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不能揭示该地区( )
A.环境问题的表现
B.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问题
4.该地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发展问题 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 D.人口问题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图示内容揭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和表现,但是不能揭示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第4题,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该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导致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气 候 变 暖 类 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植被 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环保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
工 业 发 展 类 节能减排 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
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
清洁生产 发展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
农 业 发 展 类 农业结构 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业
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村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
读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_______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2)图1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
(4)图1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答案 (1)冬 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合理等。基本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施退耕还牧、退耕还草等。
(2)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该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3)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
解析 第(1)题,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第(2)题,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即可。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属于基础知识。第(4)题,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关。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并强调五大支持系统的协调发展。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完成1~2题。
1.1995年~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①大量消耗资源 ②大量排放污染物 ③科教投入不足 ④人口快速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目前五大支持系统的协调发展,应重点建设的系统有( )
①发展支持系统 ②社会支持系统 ③生存支持系统 ④环境支持系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1995年~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经济)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此过程中环境支持系统(污染、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低于103,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导致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第2题,根据图示,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注重建设的系统应为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较低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1)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2),回答3~4题。
3.从材料中推断,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4.解决该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质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读图,由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形坡度大的地区占的比例高,分布面积大。从能源消费结构图可以看到,该地以薪柴作为主要能源,综上可知,该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地形坡度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第4题,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植被造成的水土流失,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要保护植被,但是该地区能源结构中以薪柴为主要能源,所以必须找到替代能源。开发小水电,投资少,又可保护环境,可解决能源问题,所以①对。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逐渐解决环境问题,④也合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
材料二 下面为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
(1)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草地、森林之间最有可能的数量转化情况是怎样的?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主要措施,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些措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正确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 (1)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草地面积减少。
(2)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紧张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增加水中的营养元素,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化、毒化)
(3)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方式,培育优良品种等;改良土壤,多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有选择地施用化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B.②C.③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秸秆作为燃料燃烧仅提供了生活能源;④既能提供生活能源(沼气)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沼渣、沼液还田)符合题意。②③做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符合题意要求。第2题,在农田大面积焚烧秸秆会带来大气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土壤表层有机质因燃烧而丧失,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不是主要影响。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回答3~6题。
3.该地剩余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A.甘蔗B.甜菜C.玉米D.水稻
4.该产业构想的实行能减轻的环境问题是( )
A.二氧化碳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
D.光化学烟雾
5.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有( )
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 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③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 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环境评估,可以看出( )
A.只有原料的选择符合清洁生产
B.生产的全过程都符合清洁生产
C.只有产品的使用符合清洁生产
D.只有废弃物的处理符合清洁生产
答案 3.C 4.A 5.A 6.B
解析 第3题,该地为河南省,位于我国暖温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在河南广泛种植的为玉米,C对。甘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及四川盆地,A错。甜菜主要分布在我国中温带地区,B错。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错。第4题,该产业构想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图中60%的二氧化碳用作干冰和饮料用气,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以循环使用进行酒精生产,减少了电能的使用,从而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缓解了温室效应。第5题,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①对。发展生物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②对。发展生物能源,可以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③对。生物能源利用率提高,对于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没有影响,④错。第6题,该构想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缓解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原料的选择、产品的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方面都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B.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C.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D.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8.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B.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 7.C 8.C
解析 第7题,由图示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日益提前,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快,应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选C。第8题,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所以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地球资源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加大资源的开采力度,只会提前生态超载日的到来;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随意调整。选C。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数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9~10题。
9.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主要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10.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该地发展初期利用当地的资源(煤)优势发展高耗能工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10题,从该地近几年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该地发展过程中既注意保护环境,比如把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和回收利用,又注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多种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循环经济过程。
图甲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8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1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A.建设用地增加 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林地减少 D.未利用地增加
答案 11.C 12.A
解析 第11题,由图甲知,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0~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较快,其中2002~2003年减少最快;2004~2007年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平稳,且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第12题,分析图乙知,林地增加面积最大,是退耕还林的结果;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较大,说明建设用地增多,两者是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1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铅锌、铜、钾盐、钠盐、镁盐等39种,其矿产资源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编制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该试验区面积达25.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柴达木盆地示意图。
材料三 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
(1)柴达木盆地降水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的循环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3)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4)请针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盆地地形,水汽难以进入
(2)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不利: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
(4)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解析 (1)降水少的原因从海陆位置和地形阻挡两方面分析。(2)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点从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综合效益方面考虑。(3)发展条件评价从利弊两方面入手。利:从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土地面积大等方面去分析。弊:从科技水平低、设施较落后;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去分析。(4)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主要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恢复植被,控制人口数量,制定法规等方面去分析。
14.如何走出贫困、人口增加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奔小康,是我国西部山区人民关心的大事。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项是甲图三者发生联系的中间环节,请将代码填入甲图方框内。
A.毁林开荒、增加耕地
B.目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的需要
C.社会保障不完善,需要养育更多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2)由甲图得出的启示为______________,人口发展的原则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的部分项目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实现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有效措施,请选择正确的代码填入乙图方框内。
D.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E.农林牧综合治理
F.粮食单产提高
(4)上题所给有效措施中,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________。
答案 (1)①C ②A ③B
(2)人口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④E ⑤F ⑥D
(4)E(农林牧综合治理)
考点题点细目表
考点 题点 题目序号
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1~16
17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习目标 1.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2.简述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的基本观点。3.分析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说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3.分析评价: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较协调。
二、人类中心论
1.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分析评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地关系对立。
思考 “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这些言行体现的是哪种人地关系?这些言行过激在什么地方?产生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有何危害?
答案 人类中心论。 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产生的思想根源: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了否定和批判。 危害:使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3.实践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判断
1.人类社会早期没有环境问题。( × )
2.“人定胜天”,“天人合一”都反映人地伙伴论的思想。( × )
探究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在下面的三幅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4个箭头表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仔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答案 三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2.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哪种人地关系思想?你赞成其中的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赞成人地伙伴论。 因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中心论则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只有人地伙伴论既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进而提出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关系。
3.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答案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4.下列问题属于观点三中箭头①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②引起的是________。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现象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BCEF AD
图解人地关系思想
(1)地理环境决定论
(2)人类中心论
(3)人地伙伴论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______时段。图中所示可能产生较严重环境问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时段。
(2)图中A—C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程度处于C点以后,环境污染程度不断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选择填空)。
①环保投入增加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减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应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
答案 (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加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A—B (2)C (3)B (4)C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将该词最早引进中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据此回答1~2题。
1.龙图腾体现了我国古人同环境的关系是( )
A.崇拜自然 B.征服自然
C.天人合一 D.改造自然
2.下列语句中能体现上题中人地关系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C.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D.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图腾是人类对自然的崇拜,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古人畏惧和崇拜自然。第2题,A选项是古代荀子提出的,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C选项体现的是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D选项体现的是人类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B选项过分夸大了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畏惧、崇拜自然的思想。
3.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是农业社会初期的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崇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体现了改造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是现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谋求人地协调的人地关系思想。
4.下列不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是( )
A.可可西里山区捕杀藏羚羊
B.黄河中游保持水土
C.建“三北防护林”
D.在内蒙古草原退耕还牧
答案 A
“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都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的。“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据此回答5~6题。
5.“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协调思想
D.人地对抗性思想
6.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 5.C 6.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济”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循环使用,并不产生污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活动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7.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图甲中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原因。
(2)图乙中①地(提示:林区)和②地(提示:草原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
答案 (1)二者关系: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的地区。
原因: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①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人为原因: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解析 (1)通过人口密度图和生态极危急区的分布可知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的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幅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1~2题。
1.阶段Ⅰ,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森林破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阶段Ⅱ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天人合一论 D.人地伙伴论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应该为农业社会。该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全球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第2题,阶段Ⅱ图中显示烟囱林立,说明工业发达、污染严重,所以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中心论。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考虑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式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种发展模式。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4.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现象,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经济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尖锐矛盾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牧童经济”是指传统经济模式,轻视自然并无节制的开发破坏环境,但不包括自然灾害。第4题,“牧童经济”使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突出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目前,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现象,对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构成了巨大压力,所以“牧童经济”并非只是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敦煌市城南5千米,规划面积212.86平方千米,风景名胜区面积76.82平方千米,核心区域面积12.79平方千米,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但近几十年来,这一沙漠奇观水位不断降低,面临消失的危险。据此完成5~6题。
5.月牙泉近年来水位降低的原因主要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冰雪融水补给过少
C.人为拦截地表水、抽取地下水
D.沙漠扩张
6.月牙泉的厄运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受________理论影响(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伙伴论
C.人类中心论 D.“天人合一”思想
答案 5.C 6.C
解析 第5题,月牙泉地下水位下降主要是因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和人为拦截地表水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减少。第6题,这反映了人类任意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后果,是人类中心论思想的体现。
7.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漫画反映出的全球环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画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图乙中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提高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协调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矛盾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协调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4)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答案 (1)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过大 (2)人口增长过快 (3)④ ⑥ ⑤ ③ ① ② (4)D
解析 第(1)(2)题,通过观察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其主题为“环境承受压力过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和关联图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第(4)题,可持续的环境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考点题点细目表
考点 题点 题目序号
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