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课件(幻灯片1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讲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课件(幻灯片1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9 15: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3讲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1备考指南基础梳理
一、病句常见的类型
1. 搭配不当 6. 句式杂糅
2. 成分残缺或多余 7. 成分重复多余
3. 词语误用 8. 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
4. 指代不明或句意歧义 9. 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
5. 语序不当 10. 否定不当
二、病句的辨析方法
(一)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1: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家长的来访和来信。(动宾搭配不当,宾语是并列的两项,“接待”能与“来访”搭配,但不能与“来信”搭配。) 例2: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眼睛”与“集中”不搭配。“眼睛”需改成“目光”。)
例3:秋天的香山是个美丽的季节。(主宾搭配不当,可把“季节”改为“地方”。)
例4: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例5: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此例中宾语“人群”是个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定语“数万名”来限制。可将“人群”改为“人”。)
例6: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状语“严肃”不能修饰谓语动词“研究”,应把“严肃”改为“认真”“慎重”等。) (二)成分残缺或多余
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缺必要的修饰限制语。
例1: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缺少主语,应去掉“听了”或“使”。)
例2: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缺少主语,应将“在”和“中”去掉,让“这部作品”作主语。)
例3: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擅自提价。(缺少宾语,句末补上“的做法”才通顺。)
例4: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缺谓语,应在“学雷锋活动”之前加上谓语动词“开展”或“参加”。) (三)词语误用
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彩使用不当等。
例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处心积虑”是贬义词,词语感彩与句意不符合。)
例2:这次试验能否成功,这是个怀疑。(动词“怀疑”误用作名词,应改为“疑问”。)
例3:大家对于我很热情友好。(介词运用不当,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例4:他的父亲仍然健在,享年83岁,精神尚佳。(“享年”一词用于称死去的人的岁数,前后矛盾,属于用词错误。)
例5:今年的产量减少一倍。(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应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四)指代不明或句意歧义
是指失去了确定意义,句子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例1:小明和小王今天一起去钓鱼,结果他一条也没有钓到。(“他”是指代小明还是小王,不清楚。)
例2: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领导”,指意不明。)
例3: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料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这方面”是指“搜集史料”还是指“史料的鉴定和运用”,不明确。)
例4: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是“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还是“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不明确。)
???? 例5: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如果作者的意思是后者,就应把“一种”提到句首。)
例6: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五)语序不当
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1: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刚出土的文物。(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层定语的顺序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应由近到远,应改为“展出了刚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例2: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状语位置不当,“亲切地”与“走过来”应对调。) 例3:区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动词先后顺序不当,事情的先后顺序是:预警—排查—排险。应改为“做到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
例4: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的说明”应对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对应“政策”。)
例5: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六)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中,造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例1: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两句意思凑在一块儿了,应删去“我们”。)
例2:听了张三等三位同志动人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我听了张三等三位同志动人的报告。”“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把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中心不突出,造成模棱两可的理解。)
(七)成分重复多余
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多余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
例1:你交来的稿件,正在进行排版。(应删去“进行”。)
例2:篮球场上队员们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打比赛。(谓语重复,应删去“打”。) 例3: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附加成分多余,“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八)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
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
例1: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既然世界上没有,那中国怎么会有呢?应把“没有”删掉。)
例2: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应先在全班,后到全校。)
例3:有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做了相关提示。(“避免”和“不”是双重否定,全句意思成了肯定,应改为“怎样才能让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或删去“不”。)(九)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
当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反义词时,要看一面和两面的搭配问题。
例: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前后不对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对应。)
(十)否定不当
看否定词,语意是否相反。(注意反问句语意是否相反,“禁止、防止、忌、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等表否定)
例1:这悲壮的故事,怎么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反问句的否定词要注意,这句话最终表达了否定的意思,与本意正好相反。应把第二个“不”字去掉。)
例2: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防止”与“不再”两个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不符合语境,应把“不”去掉。)重点突破
【重点/难点/易错点】
1.能够掌握短语结构。
2.学会分析句子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和补语)。
3.熟悉掌握病句类型。??? ?
(2018·柳州,第4小题,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
告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
B.岁月如歌,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与其分别二十
多年后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C.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挖掘侗族特色文化,增设旅游景点,
使三江县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D.柳州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情如蜜,的确
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析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几个单位先进人物”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不同单位的几个人物”,也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单位的几个先进人物”;B项“笑貌”不能与“在耳边回响”搭配;C项“通过”“使”的滥用,造成主语残缺。 D达标检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