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第6 讲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1备考指南基础梳理
一、文化常识
(一)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的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一般在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三月三:三月初三,又称为“三月节”。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少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冬节”,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二)历法中日、月的特定称谓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等。
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作“朔”“望”“晦”。
(三)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儿童二至三岁。
垂髫:指幼年儿童三四岁至七八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叫“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叫“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指一百岁。
(四)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五)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六)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七)合称
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所指不一,常见说法是稷、黍、麦、菽、稻。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四海:指全国各地,也指全世界各地。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的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三座山为蓬莱山、方丈山、瀛洲山。
(八)古代别称
桑梓:家乡 巾帼:妇女 须眉:男子 鸿雁:书信
社稷:国家 汗青:史册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烽烟:战争 桃李:学生 丝竹:音乐 同窗:同学
伉俪:夫妻 手足:兄弟 南冠:囚犯
提携、垂髫:小孩 伛偻、黄发:老人
婵娟、嫦娥:月亮 白丁、布衣:百姓
桑麻:农事 庙堂:朝廷(九)谦称
自称:愚、鄙、敝、卑、窃、臣、仆等。
帝王自称:孤、寡、不谷等。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等。
其他:在下、小可、老朽、妾、老衲等。
(十)敬称
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称对方或对方亲属:
1.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
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
兄,令郎、令爱。
2.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尊亲(皆称对
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
方的母亲)等。3.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
的儿子)、贤弟。
4.仁:用于对对方的尊称,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
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5.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妻父又称“泰
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6.称谓前加“先”,表示所称者已死。
7.对尊长者和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
大人等。
二、文学常识
(一)古诗词知识
1.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诗经》
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多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用“赋”
“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2.绝句
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
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每句五言或七言,称为五言绝
句和七言绝句。
3.律诗
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
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
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
4.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
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
5.词
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初唐
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的文人从事创作,晚 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
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
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苏轼
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
派的代表。
6.曲
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是配乐的长短句,它由
词演化而来,兴起于金元时代,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
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曲包括散曲
和戏剧。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
子,而套数是令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
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
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做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
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顺序一般倒写,各“煞”是“尾”前的配曲,最后用“尾”结束全套曲。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就是小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套数。
(二)古代文体知识
1. 说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
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
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
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
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
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
《爱莲说》。
2. 表
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
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 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
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
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
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
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
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之范例。
3.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
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
“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
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
???? 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
过程。
4.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
内容多含颂扬、鉴诫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
室铭》。
5. 记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
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
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
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
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
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 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
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 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
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
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
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
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
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
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
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进谒显贵, 勉励后生,形成别具特色的尺牍文学传统。尺牍讲究谋篇
布局,文质俱佳。
(三)现当代文体常识
1. 记叙文
(1)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
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2)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4)记叙文的线索:人物线索、事物线索、情感线索、事
件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
2. 说明文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
以科学的知识以及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科学性、准确性是说
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两种。(2)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
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
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3. 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3)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4)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 散文
(1)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2)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散文的内容;自由灵活是散文
的形式。
5. 小说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 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其中人
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3)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
小说、小小说。
(4)小说(和戏剧)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部分。
(5)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
定按照作品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省
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6)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可以
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
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
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7)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
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
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6. 戏剧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
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样式。
(2)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
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3)戏剧文学的特点
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性格。(小
说语言的主要性能是叙述和描写。)(4)戏剧的分类
①按照表现形式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
戏曲。
②按照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等。
③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
科学幻想剧、童话剧等。
④按照篇幅规模分多幕剧和独幕剧。
(5)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
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6)小说中语言的主要性能是叙述和描写,而戏剧人物被创
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
是叙述的语言。(高尔基语)
(7)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我国戏曲讲
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
法、步”五种艺术方法来表现人物。(8)昆曲——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
(9)京剧旦角流派: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
慧生)、尚派(尚小云)。
7. 诗歌
(1)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
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感情,才
能生动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又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叙事诗一般取材于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北朝民歌《木
兰诗》就是这样的叙事诗。
(3)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诗、
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其中诗就包括多种
不同的体裁,如王维的《观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
行》,格律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杜甫的《石壕吏》
格律较宽,叫古风(古体诗)。(4)抒情诗一般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以直接
抒发思想感情来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如李白的《秋浦歌》。
8.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样式。通过丰富的想象、
幻想,运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
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
9.自传和小传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小传是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
都要真实地写出人物的诞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10.对联
(1)对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
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
(2)贴对联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字必仄,下联
末字必平。11.新闻
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是: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的六要素是: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记
叙文的六要素)。
12.书信
中文书信的标准格式:
称呼,顶格写;问好,另起一行空两格。正文,另起
一行空两格写,也可以紧接问好的短句写正文。“此致”
有两种安排法:一是“此致”接在正文后,后面不用标点
符号;二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后面同样不用
标点。“此致”可用“顺祝”“敬颂”之类的词语替换,
此致后可以用“敬礼”也可以不用。“敬礼”另起一行,
顶格写,后面用叹号。落款,另起一行,靠右写自己的落
款。落款下标注写信的日期。(四)特定称谓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诗骨:陈子昂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鬼:李贺
王孟:王维、孟浩然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
(五)文学常识里的“第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女神》重点突破
【重点/难点/易错点】
1. 重点是教材中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涉及的常见的文
化常识。
2. 难点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2018·贺州,第6小题,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名绍钧,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课文
《苏州园林》《济南的冬天》都是他的作品。
B.安徒生,丹麦作家,《皇帝的新装》是他的童话作品,代表作
还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D.《〈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记录战
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
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即可作答。A项中 “《济南的冬天》都是他的作品”对作家的作品分析是错误的,《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作品。 A (2017·柳州,第6小题,2分)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一路走过了女儿国、大人国、飞岛
国、慧骃国等多个国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去到西天,
取得了真经。
B.《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足智多谋的吴用、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
中有细的鲁达。
C.在《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先生
明明赞扬长妈妈,却从她的缺点说起,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D.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充满
率真童趣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图画。 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积累。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是《格列佛游记》中的国名,读过《西游记》或是《格列佛游记》这两部名著,不难回答。 (2018·河池,第17小题,4分)名著阅读。
【甲】行者道:“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
【乙】我狠狠地……结果三分钟火就整个儿被浇灭了,花了多少年心血建成的其他皇家建筑也终于免遭毁灭,被救了下来。
(1)【甲】文段节选自古典名著《西游记》,文中的“果子”
指的是__________(果名),“镇元大仙”后来与
_________(人物名)结为兄弟。(2分)
(2)【乙】文段节选自《格列佛游记》,叙述了“我”在
______________(国名)的经历,“我”救火立功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人参果 孙悟空 (2)小人国 撒尿救火【思路点拨】名著阅读重在平时积累,熟知名著内容,才能顺利作答。达标检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