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课件:第四章 三角形课件(共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课件:第四章 三角形课件(共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5-29 22:57:48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1 认识三角形第四章 三角形第1课时 三角形的边1. 由________________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__________条边、__________个内角和__________个顶点. “三角形”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可记作“__________”.
2.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__第三边.
3.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__________180°.
不在同一直线上首尾顺次三三三△△ABC大于等于
4.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_________.
5. 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余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例1】如图4-1-1,图中有几个三角形?把它们表示出来,并写出∠B的对边.解:图中的三角形有5个:△BED,△AED,△ADC,△ABD,△ABC;∠B的对边有:DE,AD,AC.【例2】如图4-1-3所示的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请写出这些三角形并指出所有以E为顶点的角.
解:图中共有7个三角形,分别是△AEF,△ADE,△DEB,△ABF,△BCF,△ABC,△ABE;以E为顶点的角是∠AEF,∠AED,∠DEB,∠DEF,∠AEB,∠BEF.1. 如图4-1-2所示的图形中共有三角形 ( )
A. 4个 B. 5个
C. 6个 D. 8个D2. 如图4-1-4,三角形的个数为
(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C【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B. 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锐角三角形
C. 一个钝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D. 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不是钝角三角形D【例4】如图4-1-5中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有多少个?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解:共有6个三角形.
其中锐角三角形有2个:
△ABE,△ABC;
直角三角形有3个:
△ABD,△ADE,△ADC;
钝角三角形有1个:△AEC.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个钝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也不是
等边三角形
B. 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
角形
C. 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也不是
等边三角形
D. 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不是钝角三角形,也不是
直角三角形D4.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 )
A. 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C.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D.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D【例5】一个三角形的两边b=4,c=7,试确定第三边a的范围. 当各边均为整数时,有几个三角形?有等腰三角形吗?等腰三角形的各边长各是多少?解:当一个三角形的两边b=4,c=7时,第三边a的范围为7-4<a<7+4,即3<a<11.
当各边均为整数时,第三边可能为:4,5,6,7,8,9,10. 因此共有7个三角形.
当a=4或a=7时,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其各边长分别为:4,7,4;4,7,7.【例6】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且三角形的周长小于20,求三边的长.解:设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x-1,x,x+1,则x-1+x>x+1.解得x>2.
所以x-1+x+x+1<20.解得x< .
所以2<x< 且x为整数.
所以x为3,4,5,6.
当x=3时,三角形三边为2,3,4;
当x=4时,三角形三边为3,4,5;
当x=5时,三角形三边为4,5,6;
当x=6时,三角形三边为5,6,7.5. 若三角形中的两边长分别为9和2,第三边长为偶数,求三角形的周长.解:设第三边长为x,则7因为x为偶数,所以x=8或10.
当x=8时,三角形周长为9+2+8=19;
当x=10时,三角形周长为9+2+10=21.
6. a,b,c分别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b=3c-2,a-b=2c-6.
(1)求c的取值范围;
(2)若△ABC的周长为18,求c的值.(2)因为△ABC的周长为18,a+b=3c-2,
所以a+b+c=4c-2=18.
解得c=5.
新知1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 在△ABC中,∠C=90°,点D,E分别是边AC,BC的中点,点F在△ABC内,连接DE,EF,FD.以下图形符合上述描述的是 ( )C2. 如图4-1-6,图中以AB为边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 )
A. 3
B. 4
C. 5
D. 6
A新知2 三角形的分类3. 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 (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
B4.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角形按边分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③等腰三角形至少有两边相等;
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C新知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5.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
A. 1 cm,2 cm,3 cm B. 2 cm,5 cm,8 cm
C. 3 cm,4 cm,5 cm D. 4 cm,5 cm,10 cm
6. 已知a,b,c是△ABC的三条边长,化简|a+b-c|-|c
-a-b|的结果为 ( )
A. 2a+2b-2c B. 2a+2b
C. 2c D. 0
7.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8,周长是偶数,那么第三边边长是__________.C7或9D8.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b,c满足
(b-2)2+|c-3|=0,且a为方程|a-4|=2的解,求△ABC的周长,并判断△ABC的形状.解:因为(b-2)2+|c-3|=0,
所以b-2=0,c-3=0.
解得b=2,c=3.
因为a为方程|a-4|=2的解,
所以a-4=±2.
解得a=6或2.
因为a,b,c为△ABC的三边长,b+c<6,
所以a=6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a=2.
所以△ABC的周长为2+2+3=7.
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9. 如图4-1-7,点O是△ABC内的一点,证明:
OA+OB+OC> (AB+BC+CA).课件33张PPT。1 认识三角形第四章 三角形第2课时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 如图4-1-8,AD⊥BC于D,那么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个.2. 如图4-1-9,在△ABC中,AB=13,AC=10,AD为中线,则△ABD与△ACD的周长之差为__________.633. 如图4-1-10,在△ABC中,AD,BE,CF是△ABC的高,交点为H,则△AHC的三边上的高分别为______________.HE,AF,CD4. 如图4-1-11,AD是△ABC的中线,
已知△ABD的周长为25 cm,AB比AC
长6 cm,则△ACD的周长为_____cm.
5. 若一个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这
个三角形的顶点上,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三角形.19直角【例1】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是( )C【例2】下列尺规作图,能判断AD是△ABC边上的高的是( )D1. 如图4-1-12,△ABC中BC边上的高是 ( )
A. BD
B. AE
C. BE
D. CFB2. 下列各图中,正确画出AC边上的高的是 ( )D【例3】如图4-1-13,已知△ABC的周长为24 cm,AD是BC边上的中线,AD= AB,AD=5 cm,△ABD的周长是18 cm,求AC的长.【例4】如图4-1-15,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5 cm,AB与AC的和为
13 cm,求AC的长.解: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
所以D为BC的中点,CD=BD.
因为△ADC的周长-△ABD的周长=5,
所以AC-AB=5(cm).
又因为AB+AC=13(cm),
所以AC=9(cm),
即AC长9 cm.3. 如图4-1-14,在△ABC中(AB>BC),AC=2BC,BC边上的中线AD把△ABC的周长分成60和40两部分,求AC和AB的长.解: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AC=2BC,
所以BD=CD.
设BD=CD=x,AB=y,则AC=4x,
分为两种情况:
①AC+CD=60,AB+BD=40,
则4x+x=60,x+y=40.
解得x=12,y=28.
即AC=4x=48,AB=28.
②AC+CD=40,AB+BD=60,
则4x+x=40,x+y=60,
解得x=8,y=52,
即AC=4x=32,AB=52,BC=2x=16.
此时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故舍去.
综上所述,AC=48,AB=28.4. 如图4-1-16,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BC=8 cm,求边AC的长.解:因为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
所以AD=BD.
因为△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
所以(BC+BD+CD)-(AC+AD+CD)=3(cm).
所以BC-AC=3(cm).
因为BC=8 cm,
所以AC=5(cm).
【例5】如图4-1-17,在△ABC中,∠B=60°,∠C=30°,AD和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求∠DAE的度数.【例6】如图4-1-19,△ABC中,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BF是∠ABC的角平分线,BF与AE交于O,若∠ABC=40°,∠C=60°,求∠AEC、∠BOE的度数.5. 如图4-1-18,△ABC中,∠ABC=40°,∠C=60°,AD⊥BC于D,AE是∠BAC的平分线.
(1)求∠DAE的度数;
(2)指出AD是哪几个三角形的高.解:(1)因为AD⊥BC于D,
所以∠ADB=∠ADC=90°.
因为∠ABC=40°,∠C=60°,
所以∠BAD=50°,∠CAD=30°.
所以∠BAC=50°+30°=80°.
因为AE是∠BAC的平分线,
所以∠BAE=40°.
所以∠DAE=50°-40°=10°.
(2)AD是△ABE、△ABD、△ABC、△AED、△AEC、△ADC的高.6. 已知△ABC中,∠ACB=90°,CD为AB边上的高,BE平分∠ABC,分别交CD,AC于点F,E,求证:∠CFE=∠CEF.新知1 三角形的高 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都有可能C2. 画△ABC中AB边上的高,下列画法中正确的是 ( )C3. 如图4-1-21,AD⊥BC于点D,GC⊥BC于点C,CF⊥AB于点F,下列关于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
B. △GBC中,CF是BG边上的高
C. △ABC中,GC是BC边上的高
D. △GBC中,GC是BC边上的高C新知2 三角形的中线4. 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 ( )
A. 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B. 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周长相等的三角形B5. 如图4-1-22,在△ABC中,AD是高,AE是∠BAC的平分线,AF是BC边上的中线,则下列线段中,最短的是
( )
A. AB
B. AE
C. AD
D. AFC新知3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 如图4-1-23,已知∠1=∠2,∠3=∠4,则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
①AD平分∠BAF;
②AF平分∠DAC;
③AE平分∠DAF;
④AE平分∠BAC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B7. 如图4-1-24,在△ABC中,∠C=90°,D,E为AC上的两点,且AE=DE,BD平分∠EBC,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C是△ABE的高
B. BE是△ABD的中线
C. BD是△EBC的角平分线
D. ∠ABE=∠EBD=∠DBC
D8. 如图4-1-25,若AE是△ABC边BC上的高,AD是∠EAC的平分线交BC于D.若∠ACB=40°,则∠DAE=__________.25°9. 如图4-1-26,△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解:因为∠CAB=50°,∠C=60°,
所以∠ABC=180°-50°-60°=70°.
又因为AD是高,所以∠ADC=90°.
所以∠DAC=180°-90°-∠C=30°.
因为AE,BF是角平分线,
所以∠CBF=∠ABF=35°,∠EAF=25°.
所以∠DAE=∠DAC-∠EAF=5°,
∠AFB=∠C+∠CBF=60°+35°=95°.
所以∠BOA=∠EAF+∠AFB=25°+95°=120°.
故∠DAE=5°,∠BOA=120°.
课件26张PPT。2 图形的全等第四章 三角形1. 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__________,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称为_____________.
2. 如果两个图形全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形状______,大小__________.
3.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__. 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__________的位置上.
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相同相同相等相等对应4. 同一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一寸照片__________全等图形;同一底片冲洗出来的一张一寸照片和一张二寸照片__________全等图形. (两空均填“是”或“不是”)
5. 下列图形与如图4-2-1所示的图形全等的是 (  )D是不是6.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B. 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
C. 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 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B【例1】找出七巧板(如图4-2-2)中全等的图形.解:由图4-2-2知:△ADE与△CDE,△EHK与△JCF,△ADC与△ABC,四边形AGKE与四边形CFKE,四边形AGKD与四边形CFKD是全等的图形.【例2】如图4-2-4,将4×4的棋盘沿格线划分成两个全等图形,参考图例补全另外几个.1. 请在图4-2-3中把等边三角形分成2个、3个、4个全等的三角形.2. 如图4-2-5,一块土地上共有20棵果树,要把它们平均分给四个小组去种植,并且要求每个小组分得的果树组成的图形、形状大小要相同,应该怎样分?【例3】如图4-2-6,△ABD是△ABC沿AB边所在直线翻折得到的,已知∠C=100°,∠ABC=30°,则∠CAD=_____.100°【例4】如图4-2-8,△ABC与△CDA是全等三角形,则一定是一组对应边的是 ( )
A. AB和DC
B. AC和CA
C. AD和CB
D. AD和DCB3. 如图4-2-7,△ABC≌△CDA,并且BC=DA,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 ∠1=∠2
B. AC=CA
C. AB=AD
D. ∠B=∠DC4. 如图4-2-9,点D,E在△ABC的边BC上,△ABD≌△A
CE,其中B,C为对应顶点,D,E为对应顶点,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
A. AC=CD
B. BE=CD
C. ∠ADE=∠AED
D. ∠BAE=∠CADA新知1 全等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1. 下列图形中,属于全等形的是 ( )B2. 下列四组图形中,是全等图形的一组是 (  )D3. 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A4. 在下列每组图形中,是全等形的是 ( )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B. 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C.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D. 所有等边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CC新知2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6. 如图4-2-10,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到Rt△DEF,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 BE=EC
B. BC=EF
C. AC=DF
D. △ABC≌△DEFA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全等
B.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 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一定相等D8. 如图4-2-11,△ABC≌△ADE,如果AB=5 cm,BC=7 cm,AC=6 cm,那么DE的长是 ( )
A. 6 cm
B. 5 cm
C. 7 cm
D. 无法确定C9. 如图4-2-12,△ABC≌△ADE,∠DAC=60°,∠BAE=100°,BC、DE相交于点F,则∠DFB的度数是
( )
A. 15° B. 20°
C. 25° D. 30°
10. △ABC全等于△DEF,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B△ABC≌△DEF11. 试在图4-2-13中,沿正方形的网格线(虚线)把这两个图形分别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12. 如图4-2-14,某校有一块正方形花坛,现要把它分成4块全等的部分,分别种植四种不同品种的花卉,图中给出了一种设计方案,请你再给出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课件23张PPT。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四章 三角形第1课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1. 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分别是60°,30°,90°,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 )
(2)满足三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 )
(3)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
×××
(4)有两边及其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5)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
(6)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B. 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 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D.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D3. 如图4-3-1,AB=DB,BC=BE. 要使△ABE≌△DBC,则需补充的条件是 ( )
A. ∠A=∠D
B. ∠E=∠C
C. ∠D=∠E
D. ∠1=∠2
D4. 如图4-3-2,已知AD是△ABC的BC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ACD的条件是 ( )
A. AB=AC
B. ∠BAC=90°
C. BD=AC
D. ∠B=45°A5. 如图4-3-3,已知AC和BD相交于O,且BO=DO,AO=CO,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只能证明△AOB≌△COD
B. 只能证明△AOD≌△COB
C. 只能证明△AOB≌△COB
D. 能证明△AOB≌△COD和△AOD≌△COB
D【例1】如图4-3-4,OA=OB,AC=BC. 那么∠AOC=∠BOC,说明你的理由.
解:在△AOC和△BOC中,
OA=__________,AC=__________,
OC=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SSS).
所以∠AOC=∠BO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BBCOC△AOC△BO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例2】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4-3-6,∠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点M,N重合,过角尺顶点C作射线OC.由此作法便可得△MOC≌△NOC,其依据是 (  )
A. SSS
B. SAS
C. ASA
D. AASA1. 如图4-3-5,在△ABC和△DCB中,AB=DC,AC=DB,试说明:△ABC≌△DCB的理由.解:在△ABC和△DCB中,
AB=DC,BC=CB,AC=DB,
所以△ABC≌△DCB (SSS).2. 如图4-3-7,AB=AE,AC=AD,BD=CE,△ABC与△AED全等吗?试说明理由.解:△ABC≌△AED.
因为BD=CE,
所以BD-CD=CE-CD,
所以BC=ED.
在△ABC和△AED中,
AB=AE,AC=AD,BC=ED,
所以△ABC≌△AED(SSS).
【例3】如图4-3-8,E,F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的两点,AE∥CF,AE=CF,DF=BE. 试说明△ADE≌△CBF.解:因为AE∥CF,所以∠AED=∠CFB.
因为DF=BE,
所以DF+EF=BE+EF,即DE=BF.
在△ADE和△CBF中,
AE=CF,∠AED=∠CFB,DE=BF,
所以△ADE≌△CBF (SAS). 【例4】如图4-3-10,点E,F在AB上,AD=BC,∠A=∠B,AE=BF.求证:△ADF≌△BCE.3. 如图4-3-9,AB=AD,AC=AE,∠BAD=∠CAE,试说明BC=DE.解:因为∠BAD=∠CAE,
所以∠BAD+∠DAC=∠CAE+∠DAC,
即∠BAC=∠DAE.
在△ABC和△ADE中,
AB=AD,∠BAC=∠DAE,AC=AE,
所以△ABC≌△ADE(SAS). 所以BC=DE.4. 如图4-3-11,AC与BD相交于点O,AO=DO,∠1=∠2,试说明△ABC≌△DCB的理由.解:因为∠1=∠2,
所以OB=OC.
因为AO=DO,
所以AC=BD.
在△ABC和△DCB中,
AC=DB,∠1=∠2,BC=CB,
所以△ABC≌△DCB (SAS).
新知1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SSS)及其应用 1. 如图4-3-12,在△ABM和△CDN中,A,C,B,D在同一条直线上,MB=ND,MA=NC,则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M≌△CDN的是 (  )
A. ∠MAB=∠NCD
B. ∠MBA=∠NDC
C. AC=BD
D. AM∥CNC2. 如图4-3-13,在△ABC和△FED中,AC=FD,BC=ED,要利用“SSS”来判定△ABC和△FED全等时,下面的4个条件中:①AE=FB;②AB=FE;③AE=BE;④BF=BE,可利用的是 (  )
A. ①或②
B. ②或③
C. ①或③
D. ①或④A新知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SAS)及其应用3. 如图4-3-14,EA∥DF,AE=DF,要使△AEC≌△DFB,只要 (  )
A. AB=CD
B. EC=BF
C. ∠A=∠D
D. AB=BCA4. 如图4-3-15,AC和BD相交于O点,若OA=OD,用“SAS”证明△AOB≌△DOC还需 (  )
A. AB=DC
B. OB=OC
C. ∠C=∠D
D. ∠AOB=∠DOCB5. 如图4-3-16,已知AB=A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的是 (  )
A. CB=CD
B. ∠BCA=∠DCA
C. ∠BAC=∠DAC
D. AC平分∠DABB6. 如图4-3-17,AB=AC,AE=AD,要使△ACD≌△ABE,需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  )
A. ∠B=∠C
B. ∠D=∠E
C. ∠BAC=∠EAD
D. ∠B=∠E
7. 如图4-3-18,∠ABC=∠DEF,AB=DE,要证明△ABC≌△DEF,需要添加一个条件为:__________(只添加一个条件即可).
CBC=EF8. 如图4-3-19,在△ABC和△ADE中,∠BAC=∠DAE,AB=AE,AC=AD,连接BD、CE,求证:△ABD≌△AEC.9. 如图4-3-20,AE=AC,AD=AB,∠EAC=∠DAB.
求证:△EAD≌△CAB.课件27张PPT。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四章 三角形第2课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1. 如图4-3-21,在△ABC和△BAD中,BC=AD,请你再补充一个条件,使△ABC≌△BAD.你补充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AC=BD(或∠CBA=∠DAB)2. 如图4-3-22,AB=AC,点D在AB上,点E在AC上,DC、EB交于点F,要证明△ADC≌△AEB,只需增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
3. 如图4-3-23,AB∥CD,点E是线段CD上的一点,BE交AD于点F,EF=BF,CD=10,AB=8,CE=__________.
AD=AE24. 在△ABC和△DEF 中,已知①AB=DE,②AC=DF,③∠A=∠D,④∠B=∠E,请你选择其中的三个条件,使△ABC≌△DEF,你选择的一组序号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例1】如图4-3-24,AB∥CD,AF∥DE,BE=CF. AB与DC相等吗?为什么?解:AB与DC相等.
因为AB∥CD,所以∠B=∠C.
因为AF∥DE,
所以∠AFB=∠DEC.
又因为BE=CF,
所以BE+EF=CF+EF,即BF=CE.
在△ABF和△DCE中,
∠B=∠C,BF=CE,∠AFB=∠DEC,
所以△ABF≌△DCE (ASA). 所以AB=DC.【例2】如图4-3-26,EC=AC,∠BCE=∠DCA,∠A=∠E;求证:BC=DC.1. 如图4-3-25,∠1=∠2,∠ABC=∠DCB. AC与DB相等吗?试说明理由.解:AC与DB相等.
在△ABC和△DCB中,
因为∠2=∠1,BC为公共边,
∠ABC=∠DCB,
所以 △ABC≌△DCB (ASA),
所以 AC=DB.2. 如图4-3-27,∠AOD=∠BOC,∠A=∠C,O是AC的中点. △AOB与△COD全等吗?为什么?解:△AOB与△COD全等.
因为∠AOD=∠BOC,
所以∠AOD+∠DOB=∠BOC+∠BOD.
即∠AOB=∠COD.
因为O是AC的中点,
所以AO=CO.
在△AOB与△COD中,
∠A=∠C,AO=CO,∠AOB=∠COD,
所以△AOB≌△COD(ASA).【例3】如图4-3-28,点E,F在BC上,BE=CF,∠A=∠D,∠B=∠C. 那么AB与DC相等吗?为什么?解:AB与DC相等.
因为点E,F在BC上,BE=CF,
所以BE+EF=CF+EF,即BF=CE.
在△ABF和△DCE中,
因为∠A=∠D,∠B=∠C,BF=CE,
所以△ABF≌△DCE (AAS).
所以AB=DC. 【例4】如图4-3-30,在△ABC中,AB=AC,BD=CD,DE⊥AB,DF⊥AC,垂足分别为点E,F.
求证:△BED≌△CFD.3. 如图4-3-29,已知CD⊥AB于点D,BE⊥AC于点E,CD,BE交于点F,且BD=CE,问:AB与AC具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B=AC.
理由如下:
因为CD⊥AB,BE⊥AC,
所以∠CEF=∠BDF=90°.
又因为∠1=∠2,CE=BD,
所以△CEF≌△BDF (AAS).
所以CF=BF,EF=DF.
所以CF+FD=BF+FE,即CD=BE.
在△ABE和△ACD中,
∠A=∠A,∠BEA=∠CDA=90°,BE=CD,
所以△ABE≌△ACD (AAS). 所以AB=AC.4. 如图4-3-31,已知AB=AD,∠BAD=∠CAE,请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使△ABC≌△ADE,并说明理由.条件:∠C=∠E(条件不唯一)
因为∠BAD=∠CAE,
所以∠BAD+∠CAD=
∠CAE+∠CAD,
即∠BAC=∠DAE.
在△ABC与△ADE中,
∠C=∠E,∠BAC=∠DAE,AB=AD,
所以△ABC≌△ADE (AAS).
新知1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ASA)及其应用1. 下列说法中:
①如果两个三角形可以依据“AAS”来判定全等,那么一定也可以依据“ASA”来判定它们全等;
②如果两个三角形都和第三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也一定不全等;
③要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给出的条件中至少要有一对边对应相等.
正确的是 (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③
D. ①②③C2. 根据已知条件,能画出唯一△ABC的是 (  )
A. AC=4,AB=5,BC=10
B. AC=4,AB=5,∠B=60°
C. ∠A=50°,∠B=60°,AB=2
D. ∠C=90°,AB=5C3. 在△ABC与△DEF中,已知AB=DE,∠A=∠D,分别补充下列条件中的一个条件:①AC=DF;②∠B=∠E;③∠C=∠F;④BC=EF,其中能判断△ABC≌△DEF的有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A新知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角边”(AAS)及其应用4. 如图4-3-32,已知∠1=∠2,AC=AD,从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C=∠D;④∠B=∠E中添加一个条件,能使△ABC≌△AED的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C5. 如图4-3-33,已知AB=AD,∠BAD=∠CAE,则增加以下哪个条件仍不能判断△BAC≌△DAE的是 (  )
A. AC=AE
B. BC=DE
C. ∠B=∠D
D. ∠C=∠EB6. 一定能确定△ABC≌△DEF的条件是 (  )
A. ∠A=∠D,AB=DE,∠B=∠E
B. ∠A=∠E,AB=EF,∠B=∠D
C. AB=DE,BC=EF,∠A=∠D
D. ∠A=∠D,∠B=∠E,∠C=∠F
A7. 如图4-3-34,已知B、C在线段AD上,且MB=ND,∠MBA=∠NDC,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M≌△CDN,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N或∠A=∠NCD或AM∥CN或AB=CD8. 如图4-3-35,在△ABC中,∠B=∠C,AB=10 cm,BC=8 cm,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上以3 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
段CA上以相同速度由点C向点A运
动,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
也停止运动.当△BPD与△CQP全
等时,求点P运动的时间.9. 如图4-3-36,在Rt△ABC中,∠ACB=90°,AC=BC,过C点作直线l,点 D,E在直线l上,连接AD,BE,∠ADC=∠CEB=90°.求证:△ADC≌△CEB.课件25张PPT。4 用尺规作三角形第四章 三角形1. 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 只要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基本元素,就可以作出唯一的三角形. ( )
(2) 用量角器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也是尺规作图的一种. ( )
(3) 已知两边和一角一定能作出唯一的三角形.( )
(4)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是尺规作图中最常见的基本作图之一. ( )×××√2. 用尺规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两条直角边分别等于已知线段时,实际上已知的条件是 ( )
A. 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
B. 三角形的三条边
C. 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
D. 三角形的三个角A3. 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画出唯一的△ABC的是 ( )
A. AB=3cm,BC=7cm,AC=4cm
B. AB=3cm,BC=7cm,∠C=40°
C. ∠A=30°,AB=3cm,∠B=100°
D. ∠A=30°,∠B=100°,∠C=50°C4. 小明在画△ABC的高时,操作如图4-4-1,CD⊥BC于点C,交AB的延长线于点D,则CD是△ABC的 ( )
A. BC边上的高
B. AB边上的高
C. AC边上的高
D. 以上都不对D【例1】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作这个三角形.已知:线段a,b,c,如图4-4-2.
求作:△ABC,使AB=c,AC=b,BC=a.
(2) 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c,b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 连接AB,AC,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例2】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所用的基本作图方法是 (  )
A.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B. 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C.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高
D.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和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D1. 如图4-4-3,△ABC是不等边三角形,DE=BC,以D,E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所作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以画出 (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B2. 用尺规作图,已知三边作三角形,用到的基本作图是( )
A.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B. 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C.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D. 作角的平分线C新知 作图的方法1. 已知∠AOB,求作射线OC,使OC平分∠AOB的作法的合理顺序是 (  )
①作射线OC;
②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③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 DE的长为半径作弧,在∠AOB内,两弧交于点C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②①C2.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如图4-4-4,下列叙述正确的个数为 (  )
①OA=O′A′; ②OB=O′B′;
③CD=C′D′;④∠AOB=∠A′O′B′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B3. 下列尺规作图,能判断AD是△ABC边上的高的是( )
B4. 如图4-4-5,用尺规法作∠DEC=∠BAC,作图痕迹的正确画法是 (  )

A. 以点E为圆心,线段AP为半径的弧
B. 以点E为圆心,线段QP为半径的弧
C. 以点G为圆心,线段AP为半径的弧
D. 以点G为圆心,线段QP为半径的弧D5. 如图4-4-6,用尺规作出∠OBF=∠AOB,所画痕迹是 (  )

A. 以点B为圆心,OD为半径的弧
B. 以点C为圆心,DC为半径的弧
C. 以点E为圆心,OD为半径的弧
D. 以点E为圆心,DC为半径的弧D6. 如图4-4-7,AB∥CD,以点A为圆心,小于AC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AC于E、F两点;再分别以E、F为圆心,大于EF长为半径作圆弧,两条圆弧交于点G,作射线AG交CD于点H.若∠C=140°,则∠AHC的大小是
(  )
A. 20°
B. 25°
C. 30°
D. 40°A7. 如图4-4-8所示的尺规作图的痕迹表示的是 (  )
A. 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B. 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C. 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D. 尺规作角的平分线A8.“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下列尺规作图中对应的正确作法是 (  )
C9. 如图4-4-9,是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 ( )
A. SAS
B. SSS
C. AAS
D. ASAB10. 如图4-4-10,在△ABC中,∠ACB=80°,∠ABC=60°.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A为圆心,小于AC的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AC于点E、F;②分别以点E、F为圆心,大于E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G;③作射线AG交BC于点D.则∠ADB的度数为__________.100°11. 如图4-4-11,使用圆规作图,看图填空:
(1)在射线AM上________线段________=_____;
(2)以点__________为圆心,以线段__________为半径作弧交__________于点__________;
截取ABaArFBC
(3)分别以点__________和点__________为圆心,以大于PQ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分别交于点__________和点__________;
(4)以点__________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OB两边______,_____于点_____,点_____.PQMNOOAOBCD12. 如图4-4-12,已知△ABC,用尺规作出BC边上的高AD(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13. 如图4-4-13,平面上有四个点A,B,C,D,按照以下要求完成问题:
(1)连接AB并延长AB至E,使BE=AB;
(2)作射线BC;
(3)过点C作直线AD的垂线,垂足为F;
(4)在直线BD上确定点G,使得AG+GC最短.(2)如答图4-4-3,射线BC为所作.(3)如答图4-4-3,CF为所作.(4)如答图4-4-3,点G为所作.课件29张PPT。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第四章 三角形1. 如图4-5-1,AB∥CD,E,F是BD上的两点,且AE∥CF,BF=DE,AE=5cm,则CF=__________.5cm2. 为了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小强设计了如图4-5-2所示的4种测量方案,根据小强的设计,能使CD=AB的有 ( )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B3. 把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按如图4-5-3所示立在桌上,顶点A在桌面上,若另两个顶点分别距离桌面5cm和3cm,则过另外两个顶点向桌面作垂线,垂足之间的距离DE的长为 ( )
A. 4cm
B. 6cm
C. 8cm
D. 求不出来C4. 如图4-5-4,要测河岸相对两点A,B间的距离,先从B出发与AB成90°角方向,向前走50米到C立一根标杆,然后方向不变继续朝前走50米到D处,在D处转90°沿DE方向走17米,到达E处,使A,C与E在同一直线上,那么测得A,B的距离为17米. 这一作法的理论依据是 ( )
A. SSS
B. SAS
C. ASA
D. AASC5. 如图4-5-5,小牛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如要证明△CDO≌△BA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 ( )
A. AO
B. CB
C. BO
D. CD
D【例1】某铁路施工队在建设铁路的过程中要打通一座小山,需要测量隧道AB的长,恰好山的周围是宽阔的平地 (如图4-5-6). 请你利用三
角形全等的知识帮助测量人员
测量出AB的长,简要说明测量
的方法,画出测量方案,说明
方案合理的理由.(2) 连接BC并延长至
点E,使EC=BC,测量DE
的长度,即为AB的距离.
因为AC=DC,
∠ACB=∠DCE,BC=EC,
所以△ACB≌△DCE (SAS).
所以AB=DE.【例2】如图4-5-8,为了测量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地面上找到一点C,连接BC,AC,使∠ACB=90°,然后在BC的延长线上确定D,使CD=BC,那么只要测量出AD的长度也就得到了A,B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测量的依据是 (  )
A. AAS
B. SAS
C. ASA
D. SSSB1. 如图4-5-7,已知AC=DB,AO=DO,CD=100m,则A,B两点间的距离 ( )
A. 大于100m
B. 等于100m
C. 小于100m
D. 无法确定B2. 如图4-5-9,将两根等长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容器内径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 )
A. 边边边
B. 边角边
C. 角边角
D. 角角边
B新知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1. 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摔碎成如图4-5-10所示的四块(即图中标有1、2、3、4的四块),你认为将其中的哪一些块带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应该带 (  )
A. 第1块
B. 第2块
C. 第3块
D. 第4块B2. 如图4-5-11,小敏做了一个角平分仪ABCD,其中AB=AD,BC=DC.将仪器上的点A与∠PRQ的顶点R重合,调整AB和AD,使它们分别落在角的两边上,过点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PRQ的平分线.此角平分仪的画图原理是:根据仪器结构,可得△ABC≌△ADC,这样就有∠QAE=∠PAE.则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  )
A. SAS
B. SSS
C. AAS
D. ASAB3. 小明沿一段笔直的人行道行走,在由A步行到达B处的过程中,通过隔离带的空隙O点,刚好浏览完对面人行道宣传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其具体信息如下:如图4-5-12,AB∥OE,OE∥CD,AC与BD相交于点O,OD⊥CD,垂足为点D,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
D A. ∠BOA=∠DOC
B. AB∥CD
C. ∠ABD=90°
D. 与∠AOE相等的角共有2个
4. 如图4-5-13,王老师不小心把一块教学用的三角形玻璃打破了,他想再到玻璃店划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为了方便他只要带哪一块就可以? (  )
A. ③
B. ②
C. ①
D. 都不行A5. 如图4-5-14,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靠在一面墙上,已知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且左边的滑梯与地面的夹角∠ABC=35°,则右边的滑梯与地面的夹角∠DFE= (  )
A. 60°
B. 55°
C. 65°
D. 35°B6. 如图4-5-15,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间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至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至E,使CE=CB,连接ED.若量出DE=58米,则A,B间的距离为
(  )
A. 29米
B. 58米
C. 60米
D. 116米B7. 如图4-5-16是标准跷跷板的示意图,横板AB的中点过支撑点O,且绕点O只能上下转动. 如果∠OCA=90°,∠CAO=25°,则小孩玩耍时,跷跷板可以转动的最大角度为__________.
50°8. 如图4-5-17,是工人师傅用同一种材料制成的金属框架,已知∠B=∠E,AB=DE,BF=EC,其中△ABC的周长为24 cm,CF=3 cm,则制成整个金属框架所需这种材料的总长度为 (  )
A. 45 cm
B. 48 cm
C. 51 cm
D. 54 cmA9. 如图4-5-18,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BC=CD,过D作BF的垂线DE,与AC的延长线交于点E,则∠ABC=∠CDE=90°,BC=DC,∠1=__________,△ABC≌__________,若测得DE的长为25米,则河宽AB长为__________.∠2△EDC25米10. 某大学计划为新生配备如图4-5-19①所示的折叠凳,图②是折叠凳撑开后的侧面示意图(木条等材料宽度忽略不计),其中凳腿AB和CD的长相等,O是它们的中点.为了使折叠凳坐着舒适,厂家将撑开后的折叠凳宽度AD设计为30 cm,则由以上信息可推得CB的长度也为30 cm,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____(用文字语言叙述).11. 小明家所在的小区有一个池塘,如图4-5-20,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侧,池塘西边有一座假山D,在BD的中点C处有一个雕塑,小明从A出发,沿直线AC一直向前经过点C走到点E,
并使CE=CA,然后他测量点E到
假山D的距离,则DE的长度就是
A,B两点之间的距离.
(1)你能说明小明这样做的根据吗?
(2)如果小明未带测量工具,但是知道A和假山、雕塑分别相距200米、120米,你能帮助他确定AB的长度范围吗?12. 如图4-5-21,以△ABC的边AB,AC为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和等腰直角三角形ACE,连接CD,BE,DE.
(1)证明:△ADC≌△ABE;
(2)试判断△ABC与△ADE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