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 导学精炼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马说 导学精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30 10:33: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3课 马说
知 识 积 累
字音字形
衹辱(zhǐ) 骈死(pián) 槽枥(cáo lì) 食马者(sì)
奴隶(lì) 执策(cè) 粟米(sù) 其真无马邪(yé)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助词,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2)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食不饱(动词,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顿)
(3)策: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
(4)以:
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5)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6)其: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句:(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句: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2)翻译: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句: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能力,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句:难道真的没有马吗?大概真的不认识马吧。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内容主旨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重点难点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中 考 对 接
一、积累运用
1.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_(人名),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但都是为了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并列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C.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既克,公问其故。
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干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居/天下之广居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D.不义/且富与贵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策之不以其道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 B.富贵不能淫(使昏乱)
C.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D.所恶有甚于死者(对)
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明确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强调了伯乐的重要。
B.选文第②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和“食不饱”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
C.选文第③段运用排比刻画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勾画出了食马者不识马却自以为是的可笑丑态,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和不满。
D.选文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以马喻人,托物寓意,多角度的反复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2018·内蒙古)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①黔敖:人名。②袂:袖子。③屦(jù):麻鞋。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以待饿者而食之 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而谢焉 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2)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12.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昌黎先生集》 唐 文学 哲学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欧阳修
(2)记叙 议论 说明一个道理
(3)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2.①或:有时 ②等:等同,一样 ③道:方法 ④安:怎么
3.D 4.B 5.D
6.A 点拨:A.“而”表转折,应在“而”的前面停顿。
7.A 点拨: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D 点拨:D.“于”是介词,意思是比。
9.B 点拨:B.“食不饱”是导致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
10.(1)给……吃 (2)道歉
11.(1)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
(2)人家叫喊着让你吃,当然可以走掉;人家道歉了,就可以吃。
12.扶助别人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否则即便是做善事也不会被接受,甚至有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