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赢在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八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关系
一、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起止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爆发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导火索
事件
——
开始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 宣战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结束标志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交战集团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轴心国集团
重要战役
战役、索姆河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百团大战
转折点
战役
战役
结果
同盟国失败
轴心国失败
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1)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2)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首次出现在战场上,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3)规模空前。
(4)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苏俄
(1)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2)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3)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大战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人们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战后世界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出现的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远程大炮、毒气弹
航空母舰、原子弹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以欧洲为
中心的资
本主义世
界形成
(1)15世纪,欧洲国家成功开辟了 ,并走上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成为欧洲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欧洲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而广大亚非拉国家却日益贫困
(2)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和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率先进入了近代文明
(3)19世纪欧洲多个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4)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俄国、德国、意大利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全面确立起来
(5)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并先后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式形成
凡尔赛
—华盛
顿体系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确立
1919年召开的 和1921年召开的 及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该体系
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条约
《 》《九国公约》等
作用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 地区的统治秩序
局限
该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引起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2)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3)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4)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雅尔塔体系
建立
二战后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
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发展
历程
1947年 出台,冷战开始;1955年, 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影响
(1)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形成相对稳定持续的和平局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多极化的
发展趋势
背景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 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主要力
量中心
“一超”: ;“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 等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恐怖主义
发展
趋势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2)直接原因:工业革命
途径
殖民扩张、掠夺与商业贸易
过程
雏形
出现
1500年前后
新航路开辟
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2)使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激增
(3)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基本
形成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美、亚扩展,强化了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动
(2)机器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这需要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资产阶级利用廉价的商品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拓展市场,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3)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4)工业革命增强了列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扩张奠定了基础
最终
确立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4)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 最终形成
评价
(1)把世界各地区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特别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输出的场所,使它们陷入更加落后的状态。但破坏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
(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确立原因: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②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丧失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②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经济遭受了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复苏举步维艰,而美国在战争前期不仅远离战场,而且大发战争横财,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1945年12月以美国为首,连同西欧各国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27日世界银行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 为首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3.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
(1)发展进程:二战以后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目前,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遍布全球。
(2)主要代表: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的代表。
1.归纳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到“黄金时代”
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内容;中国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民族
矛盾
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
关系
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国际
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 世界格局演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①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地位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②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等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①两极格局下的中国地位:新中国成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②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3.对20世纪世界格局三次演变的认识。
(1)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政治格局都会发生变化。
(2)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综合国力的强弱。
(3)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消除矛盾,只能暂时掩盖矛盾。
4. 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
世界格局是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随着构成国际关系的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变化而变化,促使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有:
(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2)主要原因是大国国力的消长,即力量对比的变化。
(3)直接动力是大国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考点一:两次世界大战
1.1900年英国所占殖民地面积为3271万平方公里,人口3.67亿,1913年工业产量世界第三:法国占有109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万,1913年工业产量世界第四;甚至连荷兰、比利时、葡萄牙等资本主义小国,也占有647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人口6500万,远远超过了德国、美国和日本三国殖民地的总和,1913年德国工业产量世界第二,美国工业产量世界第一。一时间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声音越来越强。由此可见“一战”( )
A.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B.是由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C.是老派帝国对新兴帝国的挑战
D.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影响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于交战双方的诸多帝国主义国家来讲,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争夺世界的霸权,A是正确的选项。故选A。
2.“德国国会于1898年3月通过《海军法》,计划大造军舰,1908-1912年,德国每年投入生产的战舰为4艘,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而英国1909年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它就要建造两艘。”这一现象说明( )
A.英德两国在疯狂地扩军备战
B.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C.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D.经济的发展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
【考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英国是三国协约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据“德国国会于1898年3月通过《海军法》,计划大造军舰,1908-1912年,德国每年投入生产的战舰为4艘,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而英国1909年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它就要建造两艘。”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说明英德两国在疯狂地扩军备战。故选A。
3.如图所示事件发生后,反法西斯国家应对的举措是( )
A.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B.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迫使德国东西两线作战
C.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协调盟军行动
D.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考点】太平洋战争
【答案】A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所示事件是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反法西斯国家应对的举措是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故选A。
考点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4.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
B.有利于世界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
C.该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
D.在各大国的共同推动下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故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在各大国的共同推动下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D。
5.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朝鲜具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
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考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案】A
【解析】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美国与朝鲜关系改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故选:A。
考点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6.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 )
A.美、日、欧同盟面临着解体
B.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C.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D.互利共赢原则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特朗普的行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贸易保护主义逆经济全球化而动,不利于全球贸易环境好转,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故选C。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时,欧洲的民众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这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可到了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笼罩在战壕中和平民百姓当中。导致一战后期人们情绪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的时间过长,范围过大
B.战争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C.人们认识到战争的非正义性
D.战争导致欧洲的政治地位下降
2.20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5周年,这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C.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D.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人发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高喊“德国也需要阳光下的地盘”。这种局面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德国战败投降
4.《一战秘史》中记载了一个法国中尉描述的一场战役的场景:“浓烟像云一样翻滚,人无法呼吸,到处是死人。在我们脚边,血流成河这位中尉描述的战役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凡尔登战役
5.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历史评述的是( )
A.德、意、奥匈三国结成同盟国集团
B.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
C.凡尔登战役具有决战性意义
D.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6.此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被英美报纸称之为“红色凡尔登。”这场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攻占柏林战役 D.诺曼底登陆战
7.《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昭告中外:“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鲜,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此布告应发布于( )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时
B.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时
C.太平洋战争爆发时
D.世界反法西斯同置形成时
8.如图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处应为( )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德国无条件投降
9.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国内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
A.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B.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的自由化
C.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D.使缔约国丧失了国内立法自主权
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包括( )
①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提供了契机
②有助于全球经济的繁荣
③给国内部分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力
④使中国的对外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2013年9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强调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你可知道,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推动实现世界贸易的( )
A.专业化 B.集团化 C.自由化 D.区域化
12.与单极世界、两极世界相比,世界多极化更能体现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契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层需要,更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下列历史现象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
A.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B.美国拉拢部分国家占领伊拉克
C.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
D.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种“新的多元化社会”指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
C.多极化趋势 D.美、中、西欧三足鼎立
14.如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B.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亚非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D.西欧国家加强了政治的联合
15.某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同学参考了《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北约与华约变化的前瞻》《柏林危机的始末》等文章。据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世界格局的演变 B.冷战的结束
C.欧洲的联合 D.德国的分裂
16.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下列组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已经形成
C.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中国已经可以和欧美等国平起平坐
17.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的文章称: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转变的主要推动原因是文艺复兴
B.第二次转变的主要推动原因是工业革命
C.第三次转变使美国完全失去了大国地位
D.第三次转变以来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18.尼克松1971年在堪萨斯城的讲话中提到:“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导致尼克松说的这种境况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
A.欧日崛起,冲击着美国地位
B.东欧政局剧烈动荡,社会主义遭週了重大挫折
C.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啊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D.勃列日列夫推行“新政策”,苏联军事工业发展迅速
19.“(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材料中的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
A.延缓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
20.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说,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今天看来,“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改变了对超级大国的认识
B.“冷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
C.欧盟形成,欧洲实现一体化
D.“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二.材料题
21.20世纪初期,人类是社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做出的选择,发人深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 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国家项目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人教社《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5年12月第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英、德、美、法四国实力对比的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材料二:在1919年的头六个月里,巴黎成了世界的首都,世界的头等大事便是巴黎和会,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则成了和平缔造者。和平缔造者们日复一日地会面,提案,辩论,争吵,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他们达成交易,拟定条约;他们创立新的国家与新的机构。
1919年和平缔造者们对待欧洲以外世界的草率方式,所挑起的怨恨大火,改变了20世纪的命运。
﹣﹣据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是谁?他们在巴黎六个月里“缔造和平”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巴黎和会取得的“和平成果”的看法。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俄国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美国
38
30
970
材料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三:19世纪末,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德国外长皮洛夫宣称:“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材料四: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德国和“分割大陆和海洋”最多的国家分别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什么?此后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4)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一)1874﹣1890年美、德、英、法,日五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较
国家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工业发展速度%
5.2%
3.5%
1.7%
2.1%
12.1%
(表二)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俄国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美国
38
30
970
材料二 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人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以上选自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炮火把战壕轰得土崩瓦解时,他卧倒在地,冒着汗,做着祈祷:“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请
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鲜行行好吧!
﹣﹣海明威《在我们的年代里》
材料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星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这
次革命被称为“十月革命”。
﹣﹣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三,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24.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争端,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绝不能一味地妥协、纵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1938年9月,张伯伦从德国返回时,受到凯旋式的欢迎。……首相从机场前往王宫的路上,自始至终人群拥挤,不分社会等级,人人竭力欢呼,以至于声音也嘶哑了。……荷兰人给他送来了郁金香,比利时人授予他一枚特制的“和平天使勋章”,英国各地竞相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
﹣汪文军《巨人之战》
材料三:我们的忠诚勇敢的人民,……在上星期的紧张状态之下,他们从不畏缩。对于他们当知道暂时无须再受艰苦的磨炼时而自发表现出兴高采烈如释重负的心情,我并不埋怨他们,但他们应该知道事实的真相。……不要认为这件事会从此结束,这不过是算账的第一步。这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尝尝味道罢了。
﹣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1938年10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概括这一思潮产生的原因。(照抄原文不得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张伯伦因为什么缘故(什么事件)而受到凯旋式欢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对德推行的政策。
(3)材料三中丘吉尔对张伯伦的行为持何态度?举二战初期英国自饮“苦杯”的史实一例。
25.有学者对二战期间美国对盟国的援助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结论著成《二战期间美国战争资源的对外投放考察》一文。现摘录其中若干段落,请同学们阅读这些研究成果,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战略物资上对中国的直接援助起始于1938年,即中国战场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时期。……美国上层有识之士利用中国抗战制约日本的意图逐步明确,美财政部长摩根索就认为,如果中国失败,美国将会为日本的海上扩张付出更大的代价。国务卿赫尔认为如此发展下去,美国和日本将不免一战;远东司长霍恩贝克更是认为要立即采取措施“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保护美国在华利益。
(1)根据材料一,抗战开始后,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40年底与1941年春,由于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战败刺激了日本南进太平洋的战略准备,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自身国家安全受到来自两洋方面的威胁,因此对远东战略做了调整,一方面逐渐加大援华抗日力度,另一方面则是选择同日本谈判,企图以此阻止日本南进。1941年2月,美国同中国签订《金属借款合约》,给予中国5000万美元借款, 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战的最艰苦时期,也向美国提出了大量租借请求。美国逐渐加大的对华援助是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但美国援助的目的是让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后腿。事实也证明,中国战场长期制约了日本南进步伐,也使日本在法国败降后的最有利时机内不能放手南进。
(2)依据材料二,从1941年起,美国为什么“加大了”对中国援助的力度?其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美国的援助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与其他战区相比,中国战场及中缅印战区在事实上却是接收投放资源最少的地区。1941年间从美国运到仰光的租借物资仅为7万吨,而美国战前生产计划和分配表向中国的承诺则是到1942年初的时候,达到每月运送约5万吨物资的规模。究其原因,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制约是一个主要因素,大西洋、苏联、北非以及太平洋方面是美国投放的优先之处。另外,运输上的困难也限制了物资的对华输入。美国输华物资大都是通过东部沿海和南部印支及缅甸进入中国的。但早在1938年底,中国沿海便被日军全面占领和封锁, 1941年日军侵占越南, 1942年2月占领仰光,从而阻断了大部分进入中国的运输线,而此时经过印度通往中国的航线刚刚起步。由于运输上的困难,平均每月的运输分配量仅保持在1万吨。
(3)从材料三来看,中国战场为什么是接收美国投放资源最少的地区?
材料四 在美国推行“先德后日”战略整个过程中,利用苏联牵制和打击德军主力,减轻美英方面的压力,始终是美英战略决策的首选。因此,自苏德战争开始以后,美国对苏战争物资的投放就成为其战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1941年6月德国侵苏以后,美国迅速将对外战争资源投放范围扩展到苏联,希望苏联将德军主力钳制于苏德战场,缓解英美在大西洋方面的压力。德国投降之后,美国在欧洲方面对苏战略需求减弱,开始紧缩对苏联的物资运输,并日益将“投放”与苏联对日作战行动挂钩。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夕,杜鲁门发布了一项新政策,即在日本投降以后,进一步地对苏租借将会停止;9月27日,美国总统的对苏租借委员会解散,投放戛然而止。
(4)美国对苏联投放援助资源在德国投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
材料五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对英国方面物资的供应一直处于最高的“A”优先级上。在整个租借过程中,英国战线获得了价值20亿美元的舰船,接近140亿美元的军火,接近20亿美元的石油,超过60亿美元的其它物资和30亿美元的劳务等。1945年2月,美国的注意力转移到欧战胜利日后的租借计划。由于美国须同时满足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巨大需求,军需品分配委员会分给英国的物资被大量削减。美国国会在《租借法案》的一个限制性条款中指出,除了一些特殊的地方,租借不能用于“战后的救济、复原和重建”。5月10日,德国刚投降,美国便重新调整了对英投放,尤其是对那些英国人尚不能制造的物资、设备﹣﹣﹣如载重215吨的两栖卡车、轻型坦克、卡宾枪以及几乎所有类型的飞机原料﹣﹣﹣被完全地限制运输。
(5)根据材料五,二战期间,美国对英国的援助有什么特点?德国投降后,美国对英国的援助发生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这样做?
26.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材料二: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到了什么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最显著的成就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材料三中的“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指的是什么?为此中国提出的方案是什么?
(4)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请你提至少一点良策。
27.“冷战”局面的形成与终结,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
材料二:面临全新而复杂的世界,美国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郁的霸权主义色彩。
﹣﹣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下)
材料三: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格局形成”指是什么?“发展趋势”指什么?1991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让这一趋势加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美国的战略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有哪些力量在阻碍它的图谋实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希望构建起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如何构建这样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9赢在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八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关系
一、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起止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爆发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
开始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结束标志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交战集团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轴心国集团
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百团大战
转折点
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结果
同盟国失败
轴心国失败
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1)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2)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首次出现在战场上,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3)规模空前。
(4)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1)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2)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3)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大战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人们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战后世界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出现的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远程大炮、毒气弹
航空母舰、原子弹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以欧洲为
中心的资
本主义世
界形成
(1)15世纪,欧洲国家成功开辟了新航路,并走上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成为欧洲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欧洲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而广大亚非拉国家却日益贫困
(2)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和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率先进入了近代文明
(3)19世纪欧洲多个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4)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俄国、德国、意大利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全面确立起来
(5)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并先后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式形成
凡尔赛
—华盛
顿体系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确立
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及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该体系
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条约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
作用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局限
该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引起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2)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3)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4)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雅尔塔体系
建立
二战后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
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发展
历程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影响
(1)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形成相对稳定持续的和平局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多极化的
发展趋势
背景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主要力
量中心
“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恐怖主义
发展
趋势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2)直接原因:工业革命
途径
殖民扩张、掠夺与商业贸易
过程
雏形
出现
1500年前后
新航路开辟
(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2)使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激增
(3)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基本
形成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美、亚扩展,强化了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动
(2)机器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这需要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资产阶级利用廉价的商品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拓展市场,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3)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4)工业革命增强了列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扩张奠定了基础
最终
确立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4)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评价
(1)把世界各地区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特别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的场所,使它们陷入更加落后的状态。但破坏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
(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确立原因: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②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丧失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②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经济遭受了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复苏举步维艰,而美国在战争前期不仅远离战场,而且大发战争横财,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1945年12月以美国为首,连同西欧各国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27日世界银行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3.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
(1)发展进程:二战以后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目前,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遍布全球。
(2)主要代表: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的代表。
1.归纳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到“黄金时代”
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内容;中国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民族
矛盾
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
关系
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国际
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 世界格局演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①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地位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②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等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①两极格局下的中国地位:新中国成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②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3.对20世纪世界格局三次演变的认识。
(1)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政治格局都会发生变化。
(2)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综合国力的强弱。
(3)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消除矛盾,只能暂时掩盖矛盾。
4. 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
世界格局是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随着构成国际关系的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变化而变化,促使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有:
(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2)主要原因是大国国力的消长,即力量对比的变化。
(3)直接动力是大国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考点一:两次世界大战
1.1900年英国所占殖民地面积为3271万平方公里,人口3.67亿,1913年工业产量世界第三:法国占有109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万,1913年工业产量世界第四;甚至连荷兰、比利时、葡萄牙等资本主义小国,也占有647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人口6500万,远远超过了德国、美国和日本三国殖民地的总和,1913年德国工业产量世界第二,美国工业产量世界第一。一时间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声音越来越强。由此可见“一战”( )
A.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B.是由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C.是老派帝国对新兴帝国的挑战
D.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影响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于交战双方的诸多帝国主义国家来讲,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争夺世界的霸权,A是正确的选项。故选A。
2.“德国国会于1898年3月通过《海军法》,计划大造军舰,1908-1912年,德国每年投入生产的战舰为4艘,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而英国1909年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它就要建造两艘。”这一现象说明( )
A.英德两国在疯狂地扩军备战
B.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C.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D.经济的发展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
【考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英国是三国协约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据“德国国会于1898年3月通过《海军法》,计划大造军舰,1908-1912年,德国每年投入生产的战舰为4艘,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而英国1909年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它就要建造两艘。”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说明英德两国在疯狂地扩军备战。故选A。
3.如图所示事件发生后,反法西斯国家应对的举措是( )
A.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B.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迫使德国东西两线作战
C.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协调盟军行动
D.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考点】太平洋战争
【答案】A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所示事件是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反法西斯国家应对的举措是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故选A。
考点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4.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
B.有利于世界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
C.该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
D.在各大国的共同推动下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故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在各大国的共同推动下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D。
5.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朝鲜具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
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考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案】A
【解析】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美国与朝鲜关系改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故选:A。
考点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6.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 )
A.美、日、欧同盟面临着解体
B.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C.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D.互利共赢原则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特朗普的行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贸易保护主义逆经济全球化而动,不利于全球贸易环境好转,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故选C。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时,欧洲的民众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这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可到了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笼罩在战壕中和平民百姓当中。导致一战后期人们情绪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的时间过长,范围过大
B.战争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C.人们认识到战争的非正义性
D.战争导致欧洲的政治地位下降
【解答】由材料“次世界大战开战时,欧洲的民众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这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可到了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笼罩在战壕中和平民百姓当中”并结合所学知,导致一战后期人们情绪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ACD也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选B。
2.20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5周年,这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C.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D.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解答】依据所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德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D。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人发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高喊“德国也需要阳光下的地盘”。这种局面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德国战败投降
【解答】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由于经济实力的发展,德国要求重分瓜分殖民地,但受到英国反对,因此导致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故选A。
4.《一战秘史》中记载了一个法国中尉描述的一场战役的场景:“浓烟像云一样翻滚,人无法呼吸,到处是死人。在我们脚边,血流成河这位中尉描述的战役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凡尔登战役
【解答】《一战秘史》中记载了一个法国中尉描述的一场战役的场景:“浓烟像云一样翻滚,人无法呼吸,到处是死人。在我们脚边,血流成河这位中尉描述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空前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其中1916年德法之间进行的凡尔登战役中造成双方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故选D。
5.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历史评述的是( )
A.德、意、奥匈三国结成同盟国集团
B.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
C.凡尔登战役具有决战性意义
D.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解答】依据所学,德、意、奥匈三国结成同盟国集团;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是历史事件内容的陈述,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凡尔登战役具有决战性意义是对凡尔登战役地位的评述,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6.此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被英美报纸称之为“红色凡尔登。”这场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攻占柏林战役 D.诺曼底登陆战
【解答】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被英美报纸称之为“红色凡尔登”。故选B。
7.《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昭告中外:“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鲜,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此布告应发布于( )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时
B.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时
C.太平洋战争爆发时
D.世界反法西斯同置形成时
【解答】据“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鲜,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兹特正式对日宣战……。”及所学知识可知,此布告应发布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时。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日本偷袭珍珠港,揭开太平洋战争序幕。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故选C。
8.如图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处应为( )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德国无条件投降
【解答】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故选B。
9.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国内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
A.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B.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的自由化
C.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D.使缔约国丧失了国内立法自主权
【解答】据题干世界贸易组织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国内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故选C。
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包括( )
①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提供了契机
②有助于全球经济的繁荣
③给国内部分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力
④使中国的对外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包括①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提供了契机②有助于全球经济的繁荣③给国内部分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力④使中国的对外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题目给出的四项内容都是正确的。故选C。
11.2013年9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强调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你可知道,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推动实现世界贸易的( )
A.专业化 B.集团化 C.自由化 D.区域化
【解答】据所学可知,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其宗旨是,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故选C。
12.与单极世界、两极世界相比,世界多极化更能体现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契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层需要,更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下列历史现象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
A.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B.美国拉拢部分国家占领伊拉克
C.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
D.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解答】据“与单极世界、两极世界相比,世界多极化更能体现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契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层需要,更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关键信息“更契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层需要,更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符合这一趋势。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种“新的多元化社会”指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
C.多极化趋势 D.美、中、西欧三足鼎立
【解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种“新的多元化社会”指的是多极化趋势。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C。
14.如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B.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亚非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D.西欧国家加强了政治的联合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几个重要的力量中心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B。
15.某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同学参考了《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北约与华约变化的前瞻》《柏林危机的始末》等文章。据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世界格局的演变 B.冷战的结束
C.欧洲的联合 D.德国的分裂
【解答】某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同学参考了《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北约与华约变化的前瞻》《柏林危机的始末》等文章。据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世界格局的演变。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分裂,美国实行冷战政策,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表现,1991年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随着日本、欧盟实力增强,中国、俄罗斯的崛起,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故选A。
16.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下列组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已经形成
C.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中国已经可以和欧美等国平起平坐
【解答】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作用。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几个重要的力量中心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四张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C。
17.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的文章称: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转变的主要推动原因是文艺复兴
B.第二次转变的主要推动原因是工业革命
C.第三次转变使美国完全失去了大国地位
D.第三次转变以来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解答】据“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此认识正确的是第三次转变以来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经过三十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故选D。
18.尼克松1971年在堪萨斯城的讲话中提到:“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导致尼克松说的这种境况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
A.欧日崛起,冲击着美国地位
B.东欧政局剧烈动荡,社会主义遭週了重大挫折
C.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啊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D.勃列日列夫推行“新政策”,苏联军事工业发展迅速
【解答】由材料中的时间“1971年”并结合所学知,导致尼克松说的“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这种境况出现的因素有欧日崛起,冲击着美国地位,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啊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勃列日列夫推行“新政策”,苏联军事工业发展迅速。B项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的东欧没有发生政局剧烈动荡。故选B。
19.“(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材料中的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
A.延缓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
【解答】“(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根据题干中的这个时间及“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可知材料中的这场“求变之风”指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它最终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故选D。
20.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说,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今天看来,“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改变了对超级大国的认识
B.“冷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
C.欧盟形成,欧洲实现一体化
D.“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解答】依据一个信息: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正是由于世界格局的这一变化,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故选D。
二.材料题
21.20世纪初期,人类是社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做出的选择,发人深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 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国家项目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人教社《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5年12月第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英、德、美、法四国实力对比的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材料二:在1919年的头六个月里,巴黎成了世界的首都,世界的头等大事便是巴黎和会,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则成了和平缔造者。和平缔造者们日复一日地会面,提案,辩论,争吵,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他们达成交易,拟定条约;他们创立新的国家与新的机构。
1919年和平缔造者们对待欧洲以外世界的草率方式,所挑起的怨恨大火,改变了20世纪的命运。
﹣﹣据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是谁?他们在巴黎六个月里“缔造和平”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巴黎和会取得的“和平成果”的看法。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表中英、德、美、法四国实力对比的反差说明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逐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代表。他们在巴黎六个月里“缔造和平”的成果是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以及一系列针对战败国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
(3)巴黎和会取得的“和平成果”是指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维持了短暂的和平;《凡尔赛和约》是一个赤裸裸地奴役掠夺战败国家的条约,也是宰割和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条约;凡尔赛体系则是几个帝国主义战胜国进行分赃、勾结和暂时妥协的结果;它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开始了新的争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故答案为:
(1)说明的问题: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后果: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逐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代表(答出英、法、美三国首脑亦可)。“缔造和平”的成果: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以及一系列针对战败国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
(3)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维持了短暂的和平;《凡尔赛和约》是一个赤裸裸地奴役掠夺战败国家的条约,也是宰割和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条约;凡尔赛体系则是几个帝国主义战胜国进行分赃、勾结和暂时妥协的结果;它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开始了新的争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俄国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美国
38
30
970
材料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三:19世纪末,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德国外长皮洛夫宣称:“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材料四: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德国和“分割大陆和海洋”最多的国家分别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什么?此后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4)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
【解答】(1)据材料“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一战。
(2)据材料“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据材料“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德国和“分割大陆和海洋”最多的国家分别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国家要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此后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了一战,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掠夺的战争。
(4)据材料“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凡尔登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故答案为:
(1)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萨拉热窝事件。
(3)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4)凡尔登战役;战争的残酷性。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一)1874﹣1890年美、德、英、法,日五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较
国家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工业发展速度%
5.2%
3.5%
1.7%
2.1%
12.1%
(表二)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俄国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美国
38
30
970
材料二 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人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以上选自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炮火把战壕轰得土崩瓦解时,他卧倒在地,冒着汗,做着祈祷:“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请
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鲜行行好吧!
﹣﹣海明威《在我们的年代里》
材料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星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这
次革命被称为“十月革命”。
﹣﹣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三,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解答】(1)据材料一“1874﹣1890年美、德、英、法,日五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及所学知识可知,图表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人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和材料三“炮火把战壕轰得土崩瓦解时,他卧倒在地,冒着汗,做着祈祷:“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请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鲜行行好吧!”可知,民众对战争的态度由满怀信心、积极支持变为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
(3)据材料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星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这次革命被称为‘十月革命’。”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战争引发俄国革命。
故答案为: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由满怀信心、积极支持变为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
(3)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战争引发俄国革命。
24.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争端,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绝不能一味地妥协、纵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1938年9月,张伯伦从德国返回时,受到凯旋式的欢迎。……首相从机场前往王宫的路上,自始至终人群拥挤,不分社会等级,人人竭力欢呼,以至于声音也嘶哑了。……荷兰人给他送来了郁金香,比利时人授予他一枚特制的“和平天使勋章”,英国各地竞相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
﹣汪文军《巨人之战》
材料三:我们的忠诚勇敢的人民,……在上星期的紧张状态之下,他们从不畏缩。对于他们当知道暂时无须再受艰苦的磨炼时而自发表现出兴高采烈如释重负的心情,我并不埋怨他们,但他们应该知道事实的真相。……不要认为这件事会从此结束,这不过是算账的第一步。这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尝尝味道罢了。
﹣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1938年10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概括这一思潮产生的原因。(照抄原文不得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张伯伦因为什么缘故(什么事件)而受到凯旋式欢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对德推行的政策。
(3)材料三中丘吉尔对张伯伦的行为持何态度?举二战初期英国自饮“苦杯”的史实一例。
【解答】(1)据材料“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的一种和平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产生的原因是一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恐惧战争。
(2)据材料“1938年9月,张伯伦从德国返回时,受到凯旋式的欢迎。……首相从机场前往王宫的路上,自始至终人群拥挤,不分社会等级,人人竭力欢呼,以至于声音也嘶哑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张伯伦因为签订《慕尼黑协定》而受到凯旋式欢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对德推行的政策是绥靖政策。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了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英法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新边界安全给予国际保证。《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加速了二战爆发。
(3)据材料“我们的忠诚勇敢的人民,……在上星期的紧张状态之下,他们从不畏缩。对于他们当知道暂时无须再受艰苦的磨炼时而自发表现出兴高采烈如释重负的心情,我并不埋怨他们,但他们应该知道事实的真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丘吉尔对张伯伦的行为持反对态度举二战初期英国自饮“苦杯”的史实如德国轰炸英国,德国大规模进攻西欧。
故答案为:
(1)和平主义思潮;一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恐惧战争。
(2)签订《慕尼黑协定》;推行绥靖政策。
(3)反对;德国轰炸英国,德国大规模进攻西欧。
25.有学者对二战期间美国对盟国的援助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结论著成《二战期间美国战争资源的对外投放考察》一文。现摘录其中若干段落,请同学们阅读这些研究成果,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战略物资上对中国的直接援助起始于1938年,即中国战场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时期。……美国上层有识之士利用中国抗战制约日本的意图逐步明确,美财政部长摩根索就认为,如果中国失败,美国将会为日本的海上扩张付出更大的代价。国务卿赫尔认为如此发展下去,美国和日本将不免一战;远东司长霍恩贝克更是认为要立即采取措施“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保护美国在华利益。
(1)根据材料一,抗战开始后,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40年底与1941年春,由于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战败刺激了日本南进太平洋的战略准备,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自身国家安全受到来自两洋方面的威胁,因此对远东战略做了调整,一方面逐渐加大援华抗日力度,另一方面则是选择同日本谈判,企图以此阻止日本南进。1941年2月,美国同中国签订《金属借款合约》,给予中国5000万美元借款, 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战的最艰苦时期,也向美国提出了大量租借请求。美国逐渐加大的对华援助是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但美国援助的目的是让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后腿。事实也证明,中国战场长期制约了日本南进步伐,也使日本在法国败降后的最有利时机内不能放手南进。
(2)依据材料二,从1941年起,美国为什么“加大了”对中国援助的力度?其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美国的援助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与其他战区相比,中国战场及中缅印战区在事实上却是接收投放资源最少的地区。1941年间从美国运到仰光的租借物资仅为7万吨,而美国战前生产计划和分配表向中国的承诺则是到1942年初的时候,达到每月运送约5万吨物资的规模。究其原因,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制约是一个主要因素,大西洋、苏联、北非以及太平洋方面是美国投放的优先之处。另外,运输上的困难也限制了物资的对华输入。美国输华物资大都是通过东部沿海和南部印支及缅甸进入中国的。但早在1938年底,中国沿海便被日军全面占领和封锁, 1941年日军侵占越南, 1942年2月占领仰光,从而阻断了大部分进入中国的运输线,而此时经过印度通往中国的航线刚刚起步。由于运输上的困难,平均每月的运输分配量仅保持在1万吨。
(3)从材料三来看,中国战场为什么是接收美国投放资源最少的地区?
材料四 在美国推行“先德后日”战略整个过程中,利用苏联牵制和打击德军主力,减轻美英方面的压力,始终是美英战略决策的首选。因此,自苏德战争开始以后,美国对苏战争物资的投放就成为其战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1941年6月德国侵苏以后,美国迅速将对外战争资源投放范围扩展到苏联,希望苏联将德军主力钳制于苏德战场,缓解英美在大西洋方面的压力。德国投降之后,美国在欧洲方面对苏战略需求减弱,开始紧缩对苏联的物资运输,并日益将“投放”与苏联对日作战行动挂钩。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夕,杜鲁门发布了一项新政策,即在日本投降以后,进一步地对苏租借将会停止;9月27日,美国总统的对苏租借委员会解散,投放戛然而止。
(4)美国对苏联投放援助资源在德国投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
材料五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对英国方面物资的供应一直处于最高的“A”优先级上。在整个租借过程中,英国战线获得了价值20亿美元的舰船,接近140亿美元的军火,接近20亿美元的石油,超过60亿美元的其它物资和30亿美元的劳务等。1945年2月,美国的注意力转移到欧战胜利日后的租借计划。由于美国须同时满足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巨大需求,军需品分配委员会分给英国的物资被大量削减。美国国会在《租借法案》的一个限制性条款中指出,除了一些特殊的地方,租借不能用于“战后的救济、复原和重建”。5月10日,德国刚投降,美国便重新调整了对英投放,尤其是对那些英国人尚不能制造的物资、设备﹣﹣﹣如载重215吨的两栖卡车、轻型坦克、卡宾枪以及几乎所有类型的飞机原料﹣﹣﹣被完全地限制运输。
(5)根据材料五,二战期间,美国对英国的援助有什么特点?德国投降后,美国对英国的援助发生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答】(1)根据材料一“美国上层有识之士利用中国抗战制约日本的意图逐步明确,美财政部长摩根索就认为,如果中国失败,美国将会为日本的海上扩张付出更大的代价.国务卿赫尔认为如此发展下去,美国和日本将不免一战;远东司长霍恩贝克更是认为要立即采取措施‘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保护美国在华利益.”可知,抗战开始后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保护美国的在华利益;利用中国抗战制约日本.
(2)依据材料二“1940年底与1941年春,由于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战败刺激了日本南进太平洋的战略准备,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自身国家安全受到来自两洋方面的威胁,因此对远东战略做了调整,一方面逐渐加大援华抗日力度,另一方面则是选择同日本谈判,企图以此阻止日本南进.”可知,从1941年起,日本对美国的威胁加大,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援助的力度.据“美国逐渐加大的对华援助是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但美国援助的目的是让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后腿.”可知,其目的是让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后腿.依据材料“中国战场长期制约了日本南进步伐,也使日本在法国败降后的最有利时机内不能放手南进.”并结合所学,美国的援助对中国是一种支持和鼓舞,有利于中国人民抗战.
(3)从材料三“究其原因,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制约是一个主要因素,大西洋、苏联、北非以及太平洋方面是美国投放的优先之处.另外,运输上的困难也限制了物资的对华输入.美国输华物资大都是通过东部沿海和南部印支及缅甸进入中国的.…由于运输上的困难,平均每月的运输分配量仅保持在1万吨.”来看,中国战场是接收美国投放资源最少的地区的原因是美国实行“先德后日”的援助战略、运输困难.
(4)据材料四“德国投降之后,美国在欧洲方面对苏战略需求减弱,开始紧缩对苏联的物资运输,并日益将‘投放’与苏联对日作战行动挂钩.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夕,杜鲁门发布了一项新政策,即在日本投降以后,进一步地对苏租借将会停止;9月27日,美国总统的对苏租借委员会解散,投放戛然而止.”可知,美国对苏联投放援助资源在德国投降后紧缩,并日益将“投放”与对日作战行动挂钩.日本投降后,美国停止对苏联的援助.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美国实行“先德后日”的援助战略. 德国投降后,美国已无来自德国的威胁.日本投降后,美国已不需要苏联.
(5)据材料五“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对英国方面物资的供应一直处于最高的“A”优先级上.”可知,二战期间,美国对英国的援助的特点是处于最优先的地位.据“5月10日,德国刚投降,美国便重新调整了对英投放,尤其是对那些英国人尚不能制造的物资、设备﹣﹣﹣如载重215吨的两栖卡车、轻型坦克、卡宾枪以及几乎所有类型的飞机原料﹣﹣﹣被完全地限制运输.”可知,德国投降后,美国对英国的援助物资种类发生了变化,对“英国尚不能制造”的物资,完全限制运输.原因是使英国战后在经济上继续依赖美国,以便在英国战后的重建中牟利.
故答案为:
(1)目的:保护美国的在华利益;利用中国抗战制约日本.(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2)原因:日本对美国的威胁加大.目的:让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后腿.意义:是一种支持和鼓舞.(有利于中国人民抗战.)
(3)原因:美国实行“先德后日”的援助战略;运输困难.
(4)变化:紧缩,并日益将“投放”与对日作战行动挂钩.日本投降后,美国停止对苏联的援助.原因:美国实行“先德后日”的援助战略. 德国投降后,美国已无来自德国的威胁.日本投降后,美国已不需要苏联.
(5)特点:最优先的地位.调整:援英物资种类发生了变化,对“英国尚不能制造”的物资,完全限制运输.原因:使英国战后在经济上继续依赖美国,以便在英国战后的重建中牟利.
26.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材料二: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到了什么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最显著的成就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材料三中的“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指的是什么?为此中国提出的方案是什么?
(4)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请你提至少一点良策。
【解答】(1)据材料“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作者提出了的观点是世界历史从1500年开始。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在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据材料“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到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电力的应用。
(3)据材料“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指的是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为此中国提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故答案为:
(1)世界历史从1500年开始。
(2)蒸汽时代;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成就:电力的应用。
(3)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4)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27.“冷战”局面的形成与终结,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
材料二:面临全新而复杂的世界,美国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郁的霸权主义色彩。
﹣﹣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下)
材料三: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格局形成”指是什么?“发展趋势”指什么?1991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让这一趋势加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美国的战略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有哪些力量在阻碍它的图谋实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希望构建起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如何构建这样的新型国际关系?
【解答】(1)仔细观察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局形成”指是:“冷战”局面(或“两极对峙格局”);“发展趋势”指多极化趋势;1991年苏联解体让这一趋势加强。
(2)据材料“面临全新而复杂的世界,美国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郁的霸权主义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后美国的战略核心思想是建立“单极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欧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在阻碍它的图谋实现。
(3)据材料“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希望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方法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故答案为:
(1)格局:“冷战”局面(或“两极对峙格局”);趋势:多极化趋势;加强:苏联解体。
(2)思想:建立“单极世界”主要力量:欧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
(3)新型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法: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