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设计(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设计(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30 22:4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分析教材,确定立意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早期儒学道家法家背、概、
影主要思想
争鸣是主线
儒家是主角救世是主题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从“救世”看“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分析学生,确定方法熟悉:争鸣的背景
百家的思想陌生:争鸣的主题
思想的差异具备:简单分析
归纳概括缺乏:逻辑推理
对比分析 知识能力教学方法:史料解读、问题引领课堂,逻辑引导思维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分析目标,确定重难点1.树立唯物史观:思路点拨,让学生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2.形成时空观念:分析背景,让学生掌握百家争鸣的时空特点和诸子所处的阶段特征;
3.培养实证精神:解读经典,让学生与历史人物“面对面”,以实证精神探知诸子思想;
4.提升解释能力:在解读经典的基础上体味争鸣,指导学生总结各流派学说的差异性;
5.体悟家国情怀:感受诸子百家“救世”的家国情怀,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课标要求学科素养学生特点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形成背景;
难点:各家思想对比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从“救世”看“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回望大争之世: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三.回味百家争鸣:追寻诸子百家的救世情怀(主线)(主题)分析思路,构建体系(主角)二.回归争鸣现场:体会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导入设计(2分钟)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生产力发展,社会剧变大争之世救世一、回望大争之世: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5分钟)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一、回望大争之世: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各国变法,环境自由私学兴起,士很活跃因为活跃,所以有百家
因为自由,所以会争鸣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二、回归争鸣现场:体会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道救世之争(10分钟)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道救世之争·老子材料一:“治大国,若烹小鲜”
材料二:“无为,顺自然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三:“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上材料均选自《道德经》老子认为应如何救世?为何“无为”能 救世?
是否有“无为之世”?“无为” 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道救世之争·孔子材料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政以德”“苛政猛于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均选自《论语》
孔子认为应该如何“救世”?
孔子如何找回“爱”?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道救世之争无为?有为?关注人与自然关注人与社会老子孔子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墨救世之争(8分钟)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墨救世之争·墨子墨子认为乱世的原因是什么?儒家仁爱有什么问题?
墨子主张何以“救世”?如何做到“兼爱”?材料一: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材料二: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材料三: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材料四: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以上均选自《墨子》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墨救世之争·孟子孟子的人性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救世”主张?又怎样实现?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材料二: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 ——以上选自《孟子》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墨救世之争平民阶层统治阶层仁爱?兼爱?孟子墨子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法救世之争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法救世之争·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是怎样的?能改造吗?怎样改造?
基于以上认识,荀子认为应该怎样“救世”治国?材料一: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有疾恶焉......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从天而顺之,孰与制(掌握)天命而用之?
材料三: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制之...

——《荀子》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法救世之争·韩非韩非认为应该如何“救世”?他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一民之轨莫如法……
术者,潜御群臣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韩非子》以法治国
君主专制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过程设计儒法救世之争(10分钟)天下:人人能成好人君主:人人不做坏事礼治?法治?荀子韩非子救世主张
人与自然
人性善恶
社会伦理
春秋战国秦汉天下大乱的历史境域近代今天两千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诸子?文化基础
思想解放
天下归一的历史趋势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民族危亡之际
救人民于水火
挽国家于危亡民族复兴之时三、回味百家争鸣:追寻诸子百家的救世情怀
(3分钟)过程设计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板书设计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练习设计课前分析课程设计课后反思课后反思1.课堂容量大、材料多,对学生要求高
2.学生活动形式少;趣味性不够
3.时间相对紧张改进1:本课教学如学生在课前能够预习到位,会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改进2:可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成语、典故,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加深对思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