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9.3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9.3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5-30 15:2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表一:课前教材分析 设计:
课题 大气压强 时间 教者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设计 教学难点 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演示讲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模拟马德堡半球,橡皮膜、橡胶管、塑料杯,水,玻璃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备 注 教材首先通过与液体的类比,引出大气压强的课题。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等于大气压强值应是本节的难点。教材通过介绍生产生活中的气压计,使学生了解一些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又通过介绍抽水机等,强化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表二: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大气压强 时间 教者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学生已经提前利用老师的微课已经对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基本熟悉,也根据微课了解了大气压强的有关实验。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液体压强的有关知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师:大气也有密度,也受重力,而且也流动。大气是否也有压强呢?二、新课教学 探究新知1、大气压的存在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早在1654年,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就有人做过著名的类似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半径为20cm的铜制半球合在一起,抽出里面的空气,两边用马拉,直到增加到16匹马时,伴随一声巨响,半球才被拉开。经过上述大量探究实验,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师:现在我们桌子上准备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做一下能够说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气压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现象证明大气压存在。那么大气压到底多大呢?历史上曾经有位物理学家精确的测得大气压数值。下面通过一段录像重现这个实验。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师: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师:大气压数值是否是总是不变的呢? 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往往需要测量当地的大气压,有那些工具更方便我们使用呢? 4、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视频: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三、课堂小结与训练 训练题(见随堂训练) 四、布置作业 学生思考、回答:受重力作用,又有流动性。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分析、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试验。结论:大气存在压强,大气压强很大。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标准大气压的值=760mm水银柱=1.01325×105Pa=1.01×105Pa=105Pa学生阅读教材领会: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其中无液气压计可改造为高度计。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气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 5′ 8′ 3′ 15′ 5′ 8′ 1′
板 书 设 计 大气压强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原因:重力、流动性测量: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影响因素:高度等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应用:抽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