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同步精练(5份含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同步精练(5份含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5-30 09:09:05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同时进行下列实验,蜡烛火焰最先熄灭的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生成了CuO
C.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2018·岳阳]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4.[2018·重庆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6.某学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

?A       B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 ℃时,打开活塞,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 ℃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5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所用酒精的 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 棉布烧坏 酒精烧完, 棉布无损 酒精烧完, 棉布无损 不燃 烧
(1)请你推测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有酒精却点不燃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C、D烧杯内蜡烛未与氧气隔绝,可持续燃烧,A、B烧杯内蜡烛处于相同的环境,但A烧杯容积大,B烧杯容积小,B烧杯内部含氧量少于A烧杯,故B烧杯中的蜡烛火焰最先熄灭。
2.C 【解析】 金属有良好的导热性,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使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燃烧,故A正确;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故B正确;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故C错误;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正确。
3.B 【解析】 A项,图中小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A错误;B项,图中小木条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正确;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C错误;D项,图中烧杯中的蜡烛一定时间后熄灭,放在空气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D错误。
4.C 【解析】 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氧化铁是红色固体,A项正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氧化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即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B项正确;物质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C项错误;根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判断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D项正确。
5.C 【解析】 由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正确。
6.(1)2H2O22H2O+O2↑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水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或隔绝氧气等) 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3)二氧化碳 向上排空气法
7.(1)不燃烧
(2)实验②③所用酒精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过程中,水蒸发会吸收热量,使棉布温度降低,难以达到其着火点
(3)用完酒精后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难以点燃(或可能是灯芯烧焦了等)
【解析】 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酒精的体积分数过低时不能燃烧,所以⑤的实验现象应该是不燃烧。根据燃烧条件思考,酒精和棉布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但实验②③中,酒精燃烧而棉布无损,说明棉布未燃烧的原因应该是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没达到着火点的原因是酒精溶液中水占有一定体积,水蒸发会吸收热量,使棉布温度降低。实验室中常用的酒精灯如果不盖灯帽,灯芯上的酒精挥发,下次使用时就不易点燃。





PAGE



3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2课时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1.[2018·本溪]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能源
B.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C.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D.人类需要的能量都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
2.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目前只在火箭发射等少数情况下使用,其主要原因是(  )
A.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 B.氢气燃烧条件难以满足
C.制备氢气原料极其匮乏 D.氢气燃烧过程难以控制
3.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C.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的排放
4.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______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充分燃烧1 000 g天然气和1 000 g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B.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
C.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
D.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能源,如太阳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2018·河池]乙醇(俗称酒精)是可再生能源,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乙醇(C2H5OH)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发酵罐中,葡萄糖(C6H12O6)在酒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2C2H5OH+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乙醇汽油的使用不仅可以节省石油资源,还可以减少____。
(3)写出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8·宜昌]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将氢气送到燃料电池中,经过催化剂的作用,通过质子交换膜,再与氧气反应,同时产生电流。

(1)请写出氢燃料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7.据报道,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
(1)发展太阳能产业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点)。
(2)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如图是某多晶硅生产企业生产高纯硅的流程示意图:

发生的反应为:
①SiO2+2CSi+2CO↑
②Si+3HClSiHCl3+H2↑
③ SiHCl3+H2Si+3HCl
整个制备过程必须达到无水无氧。在H2还原SiHCl3过程中若混入了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
(3)为了达到绿色化学和节约资源的目的,上述流程中某化合物需要循环使用,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燃料充分燃烧比不充分燃烧释放热量多,故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能源,A正确;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亿万年前动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而被埋在地下长期受到微生物和地表巨大压力、地热等条件慢慢而形成的化合物,需要时间长,原料多,条件高,所以是不可再生能源,B正确;乙醇中没有硫、氮等元素,燃烧时不会产生氮、硫的氧化物,乙醇是可再生能源,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C正确;人类需要的能量不都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如太阳能的利用,D错误。
2.A 【解析】 制取成本高且不易贮存是氢气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气体,燃烧条件很容易满足,故B错误;目前水资源受污染状况可控,大量的海水淡化后可用,故C错误;氢气燃烧可以通过阀门来控制,故D错误。
3.C 【解析】 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和PM2.5的排放,故A不符合题意;使用太阳能与核能等绿色能源,能减少PM2.5的排放,故B不符合题意;将废气排放到高空,不会减少污染气体和PM2.5的排放,故C符合题意;改进燃烧技术,减少SO2 与粉尘的排放,可减少污染,故D不符合题意。
4.(1)石油
(2) AD
(3)风能 氢能(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
(2)根据图示可知,天然气和煤燃烧后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完全燃烧,天燃气产生的二氧化硫比煤少很多,因此燃煤更容易导致酸雨,对环境影响比较大;二者燃烧都会产生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因为天然气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说明天然气中含有硫元素。
(3)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氢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5.(1)CO2
(2)空气污染
(3)C2H5OH+3O22CO2+3H2O
【解析】 (1)由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2)乙醇汽油的使用,不仅可以节省石油资源,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3)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6.(1) 2H2+O22H2O
(2)无污染(合理即可)
7.(1)无污染(或利于环保、减少碳排放、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等) (填一点)。
(2)爆炸
(3)HCl
【解析】 (1)太阳能的优点很多,如不排放污染物,无污染,利于环保,还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可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缓解能源危机等。
(2)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生产过程中需高温,在H2还原SiHCl3过程中若混入了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爆炸。
(3)由生产高纯硅的流程示意图可知,为了达到绿色化学和节约资源的目的,氯化氢需要循环使用,氯化氢的化学式是HCl。





PAGE



4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2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石燃料的利用


1.[2018·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3.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反应发生时吸收热量的是(  )
A.C+O2CO2 B.Mg+2HCl===MgCl2+H2↑
C.CaO+H2O===Ca(OH)2 D.CO2+C2CO
4.[2017·雅安]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电池。它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  )
A.均是无毒、无害的气体 B.均可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 D.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6.科学家发现火星大气层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的物质,化学式为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化羰是由分子构成的
B.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
C.硫化羰不能用作灭火剂
D.硫化羰完全燃烧会生成CO2和SO2两种氧化物
7.液化石油气是优良的气体燃料。罐装液化石油气如图所示,它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其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丁烷(C4H10)、少量的丙烯(C3H6)和丁烯(C4H8)。请回答下列问题。

(1)液化石油气属于__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石油属于________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若厨房失火时,要移走“煤气罐”,这是利用了________的原理灭火。
(2)丁烯在空气中燃烧后与甲烷完全燃烧后的产物相同,丁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7·南京]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物质。
(1)可燃冰属于__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化学家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用甲烷等为原料制成了金刚石薄膜,该变化属于________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甲烷(CH4)可用作燃料,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时,由甲烷和另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则另两种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
A.H2和CO B.H2和C2H2 C.C2H2和C2H4 D.CO和C2H4

参考答案
1.A
2.A
3.D
4.A
5.B
6.B
7.(1)混合物 不可再生 清除可燃物
(2) C4H8+6O24CO2+4H2O
8.(1)混合物
(2)化学变化
(3)CH4+2O2CO2+2H2O
(4)BCD 【解析】 甲烷(CH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75%;甲烷与另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则另外两种气体中至少有一种气体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80%。A中CO含碳量为42.9%,不符合要求;B中C2H2含碳量为92.3%,符合要求;C中C2H2含碳量为92.3%,符合要求;D中C2H4含碳量85.7%,符合要求。





PAGE



4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2018·自贡]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B.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C.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D.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3.[2018·宜昌]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 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 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4.一辆客车在公路上夜行,发现油箱漏油,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这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气
B.让乘客都集中到车厢的后部
C.开灯查找漏油部位
D.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5.[2017·龙东]下列做法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擦机器的棉纱在不通风的车间里长期堆放
B.将液化石油气残液倒入下水道
C.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6.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硫粉 B.煤粉 C.面粉 D.石灰石粉

7.[2018·天津]在汽车加油站见到的油罐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图标是(  )
   
A B C D

8.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爆炸事故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9.2018年3月29日,老林白山市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针对矿井中既有瓦斯又有火,且可能发生连续爆炸的情况,专家组建议采用注水或注液氮的灭火方案。你觉得注入液氮可以灭火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系列事故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在做易燃、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浙江省宁海县某铝材加工厂车间内铝粉曾发生起火事件,因工作人员缺乏消防知识,用水灭火,结果发生爆炸。小科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金属铝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6H2O2Al(OH)3↓+3H2↑。
(1)发生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其实,生活中的一些火灾也不能用水灭火,如____(举一例)
参考答案
1.D
2.A
3.A
4.D
5.C 【解析】 棉纱属于易燃物,长期堆放在不通风的车间里会由于缓慢氧化引起自燃,故A不符合题意;液化石油气残液易燃,将液化石油气残液倒入下水道很容易引起爆炸,故B不符合题意;电线老化起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故C符合题意;泄漏的煤气与空气充分接触,打开排风扇时产生的电火花会引燃煤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D不符合题意。
6.D 【解析】 硫粉、煤粉、面粉都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石灰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故D正确。
7.C
8.B
9.(1)①氮气不可燃、不助燃,能隔绝氧气
②液氮汽化吸热降温
(2)注意通风等
10.(1) 2H2+O22H2O
(2)油着火等





PAGE



1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1.[2017·徐州]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2018·长沙]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4.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5.如图所示,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 cm 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可燃物
B.缺乏O2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6.化学知识常常可以用来解释历史问题:《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大军,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用燃烧三个条件回答: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____;“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7.[2017·枣庄]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8.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火柴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9.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A错误;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达到灭火的目的;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二氧化碳密度大、不可燃、不助燃,能使可燃物隔绝氧气而灭火,故B、C、D正确。
2.D 【解析】 由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着火点高,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红磷不燃烧。故B、C错误,D正确。无法根据该实验判断燃烧是否需要氧气,A错误。
3.B 【解析】 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属于隔绝氧气灭火,A正确;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B错误;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C正确;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抹布盖上时,能使酒精和氧气隔绝,实现灭火,D正确。
4.A
5.D 【解析】 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空气瞬间从纸盒内冲出,带走蜡烛周围的热量,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6.可燃物 提供热量,使木船温度达到着火点 充足的氧气
7.D 【解析】 布手帕是可燃物,A错误;实验是在空气中进行的,空气充足,B错误;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改变,C错误;要使布手帕在空气中燃烧,温度必需达到布手帕的着火点,由于白酒中的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温度,使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所以布手帕不能燃烧,D正确。
8.A 【解析】 水的沸腾现象是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在这一变化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分子本身都没有变化,故A错误;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够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所以移离水蒸气是为了与充足的氧气接触,从而燃烧,故C正确;火柴中含有碳、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故D正确。
9.(1) 4P+5O22P2O5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解析】 (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