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意义
学科
数学
学段
高年级
年级
六年级
相关领域
比例
教材
书名:数学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1.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单元教材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应用。这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比例的内容比较少,只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一些简单的比例。主题图既为后面的比例教学创设了情景,又提供了课程资源。正比例内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和正比例知识的应用。反比例主要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知识的应用。
2.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比和比例”的范畴。比和比例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正反比例的意义与性质以及比和比例的应用。比例的意义是学生升入六年级才开始接触的,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自我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但仍有些同学因知识“欠账”较多,学习兴趣不浓等因素导致全班数学整体成绩参差不齐现状。为了使学生在学校受到全面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我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能的目标。
三、本课主要教学方法、策略:
观察法、实验操作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示意:
一、摸猜游戏,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小结
教学过程:(每个步骤要写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 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从生活问题入手,既复习了比,同时为学生概括比例的意义生成了具体的教学资源。】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小黑板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26……
影子长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设计意图:形成了概念,建立了概念,不等于就掌握了概念。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能加深理解,切实掌握。通过正反实例的判断,突出了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必须相等,及时有效地巩固了比例的意义。】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设计意图:同样的任务,但要求提高了。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同时这里提供的四个数,每两个数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有意地降低了一些难度,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写一些,尝到成功的快乐,为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形成有一定结构的素材。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课本,重温学习内容,进一步消化、理解、记忆有关知识,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自学教者淡化处理的知识点。】
四.作业
练习九 6.7.8题
【设计意图:交流过程中,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不仅新旧知识水乳交融,丰富了判断方法,而且使学生领悟到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五,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六、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 =3/2??
60∶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