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常州市省前中国际分校2021届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 20190416
本试卷共4页,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共15分)
1.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 是黑的,黑了亿万年。即使有了人类的火把,夜还是黑的,底蕴和本质还是黑的。无黑,对人体的折磨更大,可谓痛不欲生。遇上一回真正的夜,对都市人来说,这样的机会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 、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么,黑——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辽阔的私生活舞台。
A.天经地义 凤毛麟角 光天化日
B.理所当然 寥寥无几 朗朗乾坤
C.天经地义 寥寥无几 光天化日
D.理所当然 凤毛麟角 朗朗乾坤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 暑假期间,我回到了久违的高中母校,熟悉的一草一木不禁让我陷入对往昔的回忆之中。
B. 刚刚杨教授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的演讲可谓真知灼见,现在该轮到小王谈谈他的拙见了。
C. 王强大学毕业后,偶然遇见多年没见的辅导员,激动地说:“久仰了!一切还好吧?”
D. 看了你新出的大作,欣喜之余内心又觉惶恐,本想写篇序文,可惜只有八斗之才,恐难胜任。
【答案】A
3.下列加点的熟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有心者如能在散文大家的作品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登堂入室,必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B.由于这段时间老板出差去国外了,小李暂时掌管公司事务,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他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C.五河村的村民们穷怕了,个个都在做着发财的梦,于是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干起了蔬菜大棚生意,最终由于乱施肥而亏得血本无归。
D.每到春节,在外打工的姑娘小伙子们回到村里,最怕见到的就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她们上门来就一件事,那就是帮着张罗对象,相亲,相亲,相亲。
【答案】D
4.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历史上“士”的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鲁迅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无论在庙堂里还是江湖中 ②没有真正的“隐士” ③不存在独立言说的空间。 ④都跟“王权”靠得很近。⑤实际上也没有“山林”⑥基本上是为专制统治阶级服务的
A. ①⑥④③②⑤
B. ⑥①④②⑤③
C. ⑥②⑤③①④
D. ①②⑤⑥④③
【答案】B
5.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鸿门宴》选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属国别体史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C.《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诗经》所作的传,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史事.
D.“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冏卿、太史是官职名,因之、文起、孟长分别是吴公、文公、姚公的字,这是古人的习惯.
【答案】A
二、文言文阅读(共32分)
(一)课内文言文(共12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籍吏民 籍:登记
B.请奏盆缻秦王 奏:演奏
C.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巡游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7.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吾其还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气
B.将以有为也 谈笑以死
C.功成而德衰 因人之力而敝之
D.因跪请秦王 因宾客至相如门
8.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同的是(3分)( )
A.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9.翻译下列句子(3分)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答案】
6.B
7.C
8.D
9. 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二)课外文言文(共20分)
诲侄等书
元 稹
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 ,尔所详也.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
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 ,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尽废.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终身,偷活今日.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 吾此意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不幸馀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谢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
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
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汝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千万努力,无弃斯须.稹付仑、郑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 【注】①樵苏之地:指薄田.②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 登:达到
B. 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 窘:穷困
C. 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 方:正直
D. 吾终鲜姊妹 鲜:缺少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
B.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
C.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
D.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元稹感激兄长对家庭的贡献和对自己的爱护,为自己年轻时不谙世事、不理解兄长的教诲而感到愧疚.
B. 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终于获得了官职与名望.
C. 元稹任谏官,虽因敢于进谏而遭贬谪,但他仍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主,播扬名声于后代,以告慰祖先.
D. 元稹读书得陆姓姐夫传授,对诸外甥情感颇深,他叮嘱侄子将此信抄寄陆氏诸生,亦有“诲甥”之意.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 (4分)
②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 (3分)
14.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10、C
11、A
12、B
13、①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
②效命职守从无躲避灾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
14、爱惜光阴,遵守家训,读书进取,谨慎交际.
三、名句默写(8分)
(1)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2)想馋邪, 。
(3)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4) ,信哲效其忠。
(5)顾吾念之, , 。
(6)亦以明死生之大, 。
(7)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
【答案】
(1)大阉亦逡巡畏义
(2)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仁者播其惠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6)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7)亦曷故哉
四、现代文阅读一(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冬夜
何君华
①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②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③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④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⑤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⑥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⑦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⑧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⑨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⑩娘说:“儿,回来吧.”
?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娘说:“儿,回来吧.”
?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竞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他又犹豫起来:“怎么面对娘呢?”
?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 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娘,是我.”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2期)
16.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⑥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
17.小说第⑨至?段属于插叙内容,请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6分)
18.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4分)
①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②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19.“冬夜”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6.①写出了当时雪下得很大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②烘托人物痛苦、无助的心情.
17.插叙部分补写出徐刚回家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与下文母子二人吃饺子的情节一起,彰显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18.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徐刚既想回家又怕回家的矛盾心理.
②运用外貌描写(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母亲等待之久、盼儿之切.
19.①题目表明小说发生的时间和环境;②暗示出徐刚在打工、返乡途中的遭遇或者暗示出徐刚在打工、返乡途中痛苦无助的心情;③冬夜是母亲在门前守候儿子的背景(寒冷的冬夜与微弱温暖的灯光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小说母爱的主题.
五、现代文阅读(二)(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方寸之间中国印
卢浪沙
①“印”,别称玺、节、宝、章、记、信、押、戳、图章、关防和篆刻等。中国的“印文化”,发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且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印”,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实物见于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等,如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拍,这是一种在陶坯上抑印纹饰和标识的器具,这一文化征象或早于文字。因天赋的权信功能,“印”很快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商务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主角。从安阳殷墟出土的“亚罗示”、“翼子”和“奇字”玺等实物看,当时的玺印形制已经相当成熟。中国古籍对“印”的诠释为:“印,信也”、“执政所持信也”和“王者信也”等。较早的文字记载有《春秋运斗枢》:“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逸周书·殷祝篇》:“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左,退而再拜,从诸侯之位。”以上文字虽无实物可据,有可能是春秋战国甚或秦汉之后人所编,却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之后,“印”在改朝换代过程中作为法统凭信的特殊功用,是其他凭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法器。
③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为儒、释、道和帝王文化四大体系,那么帝王文化影响最大,乃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秦王朝统一后,“玺印”也“正式”被选定为帝王文化的物化精髓和表征,成为极权制度的管理工具。
④秦王朝虽二世而亡,然其所奠定的玺印体制,已成为中国官僚政体与社稷存废的象征。御玺的转递也成为皇权禅让的标志。
⑤随着纸的发明,魏晋之后中国的文字载体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竹木简牍逐渐被纸所取代,用印方式及规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至隋唐完成了印史上的一次大转变,官员任命逐渐和职官印相分离,官署公章替代了职官印,印章使用方式亦以钤朱取代封泥。
⑥六朝时印章始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其构成的点睛元素。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即多有记述。而唐太宗李世民自书“贞观”印,唐玄宗李隆基自书“开元”印等,更开鉴赏用印之时尚。官僚和文人雅士纷纷仿效,文人斋室、书简往来、年号、别号、世籍门族以及抒情寄意和祈福辟邪等闲章形态和功用逐渐兴盛。北宋时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字的风气十分盛行,出现了诸多的印谱专著如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顺伯的《汉晋印章图谱》等。明清以降,众多的文人书画家,以叶蜡石等软质材料取代金、银、铜、玉等硬质材料,且直接参与刻制,扩大了印章的文化内涵和个性风貌,涌现出诸多的篆刻大师和流派。中国“印文化”的发展进入新领域,文人篆刻逐渐成为印章发展的主流,并成为一项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亦称篆刻学)。
⑦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渐成文人书斋不可或缺的物件。因其便于携带,可随时把玩自怡,而日见受宠。看似小道的篆刻,学极深邃,既兼书法、绘画和雕刻诸技艺,且蕴含丰富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字学等信息,渗透着篆刻家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
20.对文中第六段中引述材料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引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明中国印章自唐代起就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为中国书画的点睛元素。
B.引述唐太宗的“贞观印”与唐玄宗的“开元印”,说明鉴赏用印时尚始于唐初,并由此引领闲章形态与功用的逐渐形成兴盛,扩大了印章的权信效力。
C.引述杨克一、王顺伯的印谱专著,说明北宋时期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化的风气十分流行。
D.引述明清以降,文人书画家的参与,使篆刻成为印章主流,并发展成为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以此说明中国印章到明清已经发展到了巅峰。
21.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印的作用。(6分)
22.“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述中国“印文化”的发展概况。(6分分)
【答案】.
20.C(A.自六朝起而非唐代;B.“扩大了印章的权信效力”于文无据;D.“以此说明中国印章到明清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于文无据,只能说明印章与书画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1. ①是政治、经济、军事、商务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②极权制度的管理工具
③抒情寄意和祈福辟邪
④独特的印文化内涵和个性风貌
22.①最初作为一种抑印纹饰和标识出现在古陶器上,可以看作是一文化征象;
②后因其天赋的权信功能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角和极权制度的管理工具;
③六朝起与书画结缘,展示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并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
六、作文(共60分)
根据下面材料,自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友善,是指导人们正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友善既是对外相处的态度,也是自身成长的需多,友善也是需要讲究原则和分清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