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9 23:1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常州市前黄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卷
语文
2019.4.19
语言文字应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 ▲ 的智慧,是专制社会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 ▲ 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取得 ▲ 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
A胸有成竹 诀窍 忍辱负重 B.游刃有余 诀窍 苟且偷生
C.胸有成竹 门道 苟且偷生 D.游刃有余 门道 忍辱负重
【答案】B
【解析】考查知识点:辨析词语。(1)游刃有余:比喻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2)诀窍:关键性的方法。(3)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活着。(4)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5)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来承担重任。(6)门道:指做事的门路或方法。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 我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模糊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模糊。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②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已不可辨识。
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西侧乃柳候祠,祠北有衣冠墓。
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
映入眼帘的一尊石塑近似昨夜梦境,底座镌刻的《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⑥由此想到,柳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坍圮散落。
A.④①⑤③②⑥ B.④⑤③①②⑥ C. ⑤③①②⑥④ D.⑤⑥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型最重要的方法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在本题中,集合“石塑”分析,③在⑤的后面;①②主要介绍祠;⑥中“由此想到”的“此”,应该是“碑文已不可辨识”,结合后面“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分析,④为末句。综合C项是正确的,故选C。
3.下列诗句中,与“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修辞手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答案】C
【解析】“群山万壑赴荆门”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群山万壑”本是静态的,不会“赴”荆门的,但是由于它的延绵不绝,像是赶往荆门一样,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形象的表达出它的这个特点。A、B、D都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诗句的意思是战士身穿铁甲守卫边疆辛勤长久,在家的妻子应在离别之后思念丈夫而啼哭。“铁衣”,代指士兵。“玉箸”,玉做的筷子,代指兵士的妻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把思念托付给明月,让那皎洁的月光带着问候飞向那身处远方也在想念我们的亲人。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固然喜欢独处的生活,但是也不拒绝来客,今有好友来访,心中也是满心喜悦。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桃李纷飞,花开花谢,年年如是;思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事沧桑,怎能不心生万千感慨?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暮色降临,月光浮起,微霜点点,远行之人投进旅店,以缓解那行路的颠簸、前程的志忑。
【答案】D
【解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大意为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可以看出是早晨,而不是暮色降临,月光浮起的傍晚。
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音文,完成5-8题。
王生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余病不能兴。闻王生兆符蹶而苏,舆疾往视,与之语,神气若未动,越三日而死。呜呼!是吾友崑绳之子也。
兆符从余游,在丙子之春。余在京师,馆于汪氏,崑绳馆于王氏,使兆符来学,次汪氏马队旁。危坐默诵,阒若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
其后崑绳弃家漫游,兆符自天津迁金坛,复从余于白下。崑绳尝语余曰:“兆符视子犹父也。吾执友惟子及刚主①,吾使事刚主,曰:‘符于方子之学,未之能竟也。’”弱冠为诸生,南迁遂弃去。逾四十,以糊口至京师。或劝以应举,庚子举京兆,明年成进士。或馈之金,使速仕以养母。余曰:“用此买田而耕,则母可养,学可殖,而先人之绪论可终竟矣。”兆符蹙然,趣余为书抵馈金者。及报诏,而死已弥月矣。
方兆符之南迁也,以稚齿独身,将母及女兄弟陆行水涉三千里。及崑绳既殁,奔走四方,未尝旬月宁居。而其母老病,暴怒不时。常恐妻女仆婢,久不能堪,而在视不尽其诚,故身在外,忧常在家。又虑年日长,学不殖,而矻矻于人事丛杂中。是以心力耗竭,形神瘀伤,一发而不可救药也。
余与崑绳交最先,既而得刚主,三人者所学不同,而志相得,其游如家人。刚主之长子习仁,亦从余游。辛丑秋,刚主使卜居于江南而道死。自习仁之死,三人子姓中,质行无可望者矣。今又重以兆符,而文学义理,可与深言者亦鲜矣。
兆符性孤特,虽其父故交既宦达,察其意色,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而行身端直,又以文学知名。故其疾也,闻者皆忧之;其死也,皆惜之。兆符渴葬先世兆域,而母及妻子在江南。葬事毕,士友南还者,为纪其家;留京师者,分年而主墓祭。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兆符年四十有五,所排纂《周官》及诗文若干卷,蒋君湘帆为编录而藏之,以俟其孤之长而授焉。
(节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李刚主,为清代学者李塨之字。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余病不能兴????? 兴:起身
B.?次汪氏马队旁? ??? 次:停留
C.?趣余为书抵馈金者? ?? 趣:催促
D. 为纪其家 ??? 纪:记载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执友,指志同道合之友。方苞与王、李所学不同而志趣相得,堪称执友。
B.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各级学校的生员,文中指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C. 京兆,是汉朝都城长安的古称,后泛指都城,文中此处指清朝都城北京。
D. 兆域,指墓地。古人讲究叶落归根,虽客死他乡但仍希望归葬家族祖坟。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危坐默诵,阒若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5分)
▲ ▲
(2) 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5分)
▲ ▲ 8. 依据第六段内容,简要概括王兆符的为人特点。(4分)
▲ ▲ ?
【答案】5. D ?6. B
7.?(1) (王兆符)端坐默读,安静得像没人一样。正值盛夏,每天多次往返,连汪家的一勺汤水都不接受。(每句1分)
(2) 虽然他们是被兆符的意气感动,也还因为兆符祖辈和父辈存留在人们心中的节操气概、风范名声还没有泯灭吧。(前一句2分,后一句3分)
8.孤特不群,敏感自尊,行身正直,交友有道。(每点1分)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这四个实词,除了“次”为课内常见实词之外,其他三个均为课外实词,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以及课内字词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结合前文“病”可知“兴”在此是“起身”的意思。B项,“次”是“停留”的意思,在初中课文《次北固山下》中已经出现。C项,“趣”通“促”,催促,结合上文“兆符蹙然”,可知兆符并不愿意平白接受馈赠,所以催促我“抵馈金”。D选项中,“纪”在这里是“经营”的意思。故选D。
6.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本题考查到的四个文学常识,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面。但是也并非完全依赖于知识面,如果能体会语境以及上下文含义,并将课内知识活学活用。B项,错在“通过乡试成为举人”。“诸生”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明清时期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诸生学于太学”,故而在文中这里指通过童子试成为秀才。还可以通过后文“或劝以应举”推导出来,如果前面已经成为举人了,后面又何必“劝以应举”呢?故选B。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翻译更多地需要和上下文联系,进行合理推理。一般采用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和虚词是得分的关键点。第一句关键点:“危”:“端正”;“阒”:“安静”;“方”:“正值”;“日”:“每天”;“勺饮”:“一勺水”。第二句关键点:“抑”:“或者”;“节概风声”:“操守、气概和名声”;“宿”:“长久”;“泯”:“泯灭”;“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定语后置句,“长久留在人们心中的操守气概和声望”。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信息筛选题在整体上更注重与前后文的联系,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首先要阅读全文,锁定答案的有效范围在第六段,该节中先说兆符“性孤特”“其父故交既宦达,察其意色,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其中从“兆符性孤特”可以得知王兆符性格是特立独行之人,从“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可见他是一个不能容忍前后不一的敏感自尊之人。由“行身端直”可知王兆符是端正、耿直之人。“而母及妻子在江南。葬事毕,士友南还者,为纪其家;留京师者,分年而主墓祭”,“兆符意气所感召”,“蒋君湘帆为编录而藏之,以俟其孤之长而授焉”,可见他交友有道。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寄 杜 位①
杜 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②,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9.?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
▲ ▲
10. “何时更得曲江游”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愿望?(5分)
▲ ▲ ?
【答案】9.(1)比喻,把“白发”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发之多,表达作者年华易逝的伤感。(2)借代,用“干戈”指代“战争”,突出现在国家战争频发。(3)虚写,诗人想象了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杜位的同情。
10.(1)希望战乱平息,国家太平;(2)期盼回到长安,兄弟聚首;(3)期待生活安宁,重游胜景。(4)渴望受到朝廷重用。
【解析】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情感。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准确判定其艺术手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10.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背景和具体诗句分析。首联中“离新州”,是叙述族弟离开新州的事情。作者对杜位的思念之情,并且期盼与杜位相见。颔联“逐客”二句,承上离开新州一事,是说流窜之久。颈联中的“干戈”借代战争,此时国家战乱纷飞,希望和平早日到来。“雪满头”承上句“百忧”,是作者感慨自己年华易逝。这两句是说离乱令人心生伤感。尾联“心绪乱”“何时”是说此时怀才不遇作者经过多年漂泊回到蜀地,仍然期待受到朝廷重用。回答本题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从从国家太平、兄弟聚首、重游胜景期待重用四个角度作答,意思接近也可以。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江流宛转绕芳甸,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3) ▲ ,栗深林兮惊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 ,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5) ▲ ,被驱不异犬与鸡。(杜甫《兵车行》)
(6)惊风乱贴芙蓉水, ▲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四州》)
(7) ▲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在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8) ▲ ,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1)月照花林皆似霰;(2)大漠穷秋塞草腓;
(3)熊咆龙吟殷岩泉; (4)钟鼓馔玉不足贵;
(5)况复秦兵耐苦战 (6)密雨斜侵薜荔墙
(7)欲为圣朝除弊事; (8)槲叶落山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诗句的填空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熟读熟记,注意个别字词的书写。
五、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小题
布拉戈维申斯克号游轮
【俄】安德烈·亚历山大·安季平
黄昏时,我们已经堆起了三个垛子。
“今天是要接着干呢,还是明天再说?要不就明天吧,现在呀,也该回家啦!今天可是礼拜六,该蒸澡了!这蒸完之后呀,往沙发上一躺,看看电视,惬意哟!家里凉快得很,冰箱里有格瓦斯,妈妈估计还做好了杂拌汤……”
“时间还有的是哇!我们再摞一堆,就那边那棵树旁边摞。”
爷爷的声音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
“嘘!”米沙竖起耳朵听着什么,突然像听到谁的命令跳了起来,“八点啦! 布拉戈维申斯克号就要开过来啦!”
是的,就是它!每天晚上,它都经过德列斯维亚溪,令童稚的我心潮起伏。暂时还看不到船,却已听得见它一路而来的汽笛声和流转徘徊的自由的音乐。它缓缓而来,隆重地进入我们的视线——一艘巨大的白轮船。已经看得清它倒身上的大字“布拉戈维申斯克号”了,它带来了美好的消息,可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其实并不能说得清,只感到胸口起伏、心里发麻。天啊,我多想乘着这船览一番!我满心嫉妒地望着它,望着船上无忧无虑得令我不解的人们。他们在夹板上困逛,向河中投去祈求好运的钱币,举着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杯子喝着什么,一下子,我的脑海里跳动起了对另一种陌生生活的想象,而这布拉戈维申斯克号,就像是故意炫耀一样,从我眼前的碧蓝河道上缓缓驶过。船桨在水里划动着,汽笛鸣响,空气将红色的汽笛帽吹起,就像雄鸟飞出鸟窝,随之而来的“呜呜”声将河面和岸边草地上的一切声响都淹没了。
“布拉戈——维申斯克——号”我激动地蠕动着被太阳烤得干裂得双唇,不断念叨着。
船离我们越来越近,钢铁的胜肚皮仿佛一下子要触碰到岸边的石头上,就连乘客都可以看得很清晰了,不需要太费劲便可辨清他们的模祥,这不,有个魁梧的汉子,身着宽大的无袖衫,弯着的手里搭着一件夹克,还有一位年轻丰、穿着蓝色连衣裙的女子,旁边是一对手挽手的老夫妻,跟我的爷爷奶奶可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我的目光停在一个戴着巴拿马草帽、舔着冰淇淋的小男孩身上。他这冰淇淋肯定是在城里买的,我们乡下可没有。这一路,冰淇淋肯定都是藏在带冰箱的船舱里的……可他吃得多么心不在焉呀!舔那么一口,然后盯着我们看半天。于是,冰淇淋就在阳光下融化,一滴滴洒下来,我的心也跟着慢慢碎裂。小男孩穿着轻佻的凉鞋,我挑衅地望着他,咬了咬牙,朝自己的胶皮靴子上吐了口唾沫,那唾沫立刻就干了。我想对那个带着巴拿马草帽的家伙喊一句侮辱的话,可又不知道如何才能欺负到城里的孩子。
像是被魇住了一般,我们望着这轮船,就仿佛望着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神秘幽灵。父亲把手卷起来遮在额前,挡着太阳,不时地发出哼哼的声音,健壮的手臂劈着空气。爷爷扶着草叉的把手,眯眼望着“布拉戈维中斯克号”,忧伤地叹道:“好奇呀,坐这破玩意得花多少钱?估计得把我和老婆子两人的退休金都花进去!”
爷爷把包头的巾子理了理,说道:“我也坐过船勒!那还是小时候。我和米哈伊尔·希什金要去雅库茨克做学徒,想当鞋匠,我们偷偷上了一条叫‘波林娜·奥西佩思科’的船。我们没钱哪! 上哪儿去弄钱!于是我们藏到了木箱子的后面,”爷爷笑骂着,继续讲道,“后来我们被发现啦,他们想把我们扔到岸上去,好容易才求动了船长,让我们留下。我和希什金两人就没日没夜地当起了锅炉工,在船上一直待了二十二天。半年后,我们又坐船回了家,几乎身无分文。我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家门口,瘦骨嶙峋,满身虱子,手里拎着个破木箱。”最后,老爷子带着说教的口吻总结道:“没当成鞋匠,不过,可算是见了世面咯!”
我不再听老爷子讲述了,而是痴痴望着眼前的船。它渐行渐远,可船上的音乐像长了翅膀,还在空气里飘动。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号缓缓消失的天边,疲惫的太阳也跟着慢慢歪斜下去。一时间,我们都沉默了,连草原也静默了。只听见草丛里蚱蜢的叫唤和水里狗鱼摇尾扑腾的声音。突然,一阵“呜呜”声响起,可这已是船告别时的忧伤鸣叫了。我撒开腿,沿着河边跑了起来,跌倒,爬起来再跑,直到满身被刺蔷薇扎破。
“这孩子是往哪儿跑!?”爷爷歇斯底里地大叫。
后来,米什卡在河边的浅石滩上找到了我,在一旁坐下。
他像个孩子一样往水面甩了几个石片,数着溅起水花的次数,之后久久望着河面。

节选自《世界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布拉戈维申斯克号游轮的诱感力?请简要概括。(6分)
▲ ▲
▲ ▲
1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布拉戈维申斯克号游轮”为题的妙处。(5分)


【答案】12. ①游轮自身的特点:②游轮上游客的状态;③“我”、爸爸以及爷爷等人对游轮的反应。13. 运用心理描写,借助想象中“我”对城里孩子的“欺负”,写出了“我”的嫉妒心理,也间接地表现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14. ①能够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布拉戈维申斯克号游轮”是小说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③“布拉戈维申斯克号游轮”象征着外面未知而美好的世界,突出对外面世界和美好未来的追求的主旨。
【解析】12.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到文中找到描写布拉戈维申斯克号游轮的语句,然后按照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类回答即可。
1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尤其应当重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文中划线句子首先是对人物的描写,可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分析。
14.本题要求探究小说以“布拉戈维申斯克号游轮”为题的妙处, 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回答本题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六、现代文阅读(二):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15.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3分)
A.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B.“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C.《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
16.下列表还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倒道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B.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
C.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
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17.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6分)
??????????????▲????????????▲??????????
??????????????▲????????????▲??????????
【答案】15.D 16. D 6分)含义:“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2分)特点:①体验性(或:“是体验的真实”/“在体验中发现”);②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③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的存在”)。(一点1分;答对3点,4分。)
【解析】15.本题考查的是“文本观点迁移判断”。先把握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的观点是达到“境”,另外还有朱光潜先生三种态度,把握这些后,再比对选项,发现A项属于科学和功利态度,B、C选项属于审美态度,D选项已经明确了“境界”。16.文章没有运用类比论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17.本题考查的是对于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确定好答题区间,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
材料一:
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摘编自《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人民网,2018年11月26日)
材料二:
CRISPR-Cas9技术可完成对基因定点突变、敲入、多位点同时突变和小片段的删除,并已成功应用于人类细胞、小鼠以及细菌的基因组精确修饰。采用CRI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迅速地对细胞中的基因加以改造,由此一些遗传性疾病,甚至可塑攻克艾滋病等现在无法治愈的疾病。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依旧潜伏不小的隐患,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脱靶效应。这是因为基因编辑一旦开始就无法中断,只能等待整个过程自然结束,就好像一辆汽车只有油门却没有刹车,使车辆处于失控的状态。而在修复了错误基因后,细胞里的基因编辑工具很可能会继续修改本来正常的基因。
(摘编自黄志伟《打造基因编辑的“刹车系统”》,《健康报》2018年6月28日)
材料三:

三大基因编辑技术(TALEN/ZFN/CRISPR)专利年度申请情况
(数据来源: Thomson Innovation专利数据库)
材料四:
“法律能禁止人类编辑基因,但人性无法抵挡诱惑。”技术可控,人心难测。恰如人言,技术应用存在一个限制,但它不是来自于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人本身。限制人的除了伦理,还有法律。西方国家严格禁止基因编辑在人体的试验,我国也有相关规定。但我们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科学伦理的监管、审查机制也有不少漏洞,都亟待亡羊补牢。
(摘编自晁星《基因编辑的伦理之门谁来守》,《北京日报》2018年11月28日)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娜娜和露露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因为当她们还是受精卵时被修改了某个基因。
B.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人类细胞、小鼠及细菌的基因组精确修饰。
C.基因编辑技术潜伏着的最大隐患是,一旦启动就无法中断它修改正常的基因。
D.“基因手术刀” 能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注射到单细胞状态的受精卵里。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科学家们正尝试将基因编辑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攻克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
B.基因编辑背后存在的巨大商业利益,使得科学家不顾法律的禁令用于人体试验。
C.CRISPR 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三大基因编辑技术中的发展势头最为迅猛。
D.在禁止基因编辑在人体的试验方面,我国的监管和审查不如西方国家严格。
20.材料一、二、四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 ▲
【答案】18. C 19. B 20. 材料一侧重介绍贺建奎的实验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的突破;材料二侧重说明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隐患;材料四侧重介绍基因编辑技术面临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解析】18.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最大隐患是,一旦启动就无法中断它修改正常的基因”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脱靶效应。这是因为基因编辑一旦开始就无法中断,只能等待整个过程自然结束”,可见“一旦启动就无法中断它修改正常的基因”是产生隐患的原因,不是“隐患”。故选C项。
19.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B 项,无中生有,“基因编辑背后存在的巨大商业利益,使得……”文中没有依据,原文说的是“法律能禁止人类编辑基因,但人性无法抵挡诱惑”。故选B项。
20.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要求答出“材料一、二、四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考生就要仔细阅读材料一、二、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联系材料的出处来概括。材料一重点介绍了贺建奎的实验,并指出“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材料二重点说的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依旧潜伏不小的隐患,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脱靶效应”;材料四重点内容是“法律能禁止人类编辑基因,但人性无法抵挡诱惑”,“我们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科学伦理的监管、审查机制也有不少漏洞”,说的是基因编辑技术面临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下面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前进时,选择紧跟潮流似乎太盲从,执意逆向而行又可能太愚顽,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