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30 09:5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兰亭集序王羲之学习目标:1、体会在聚会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难点)。
2、把握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齐读课文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思考:在聚会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乐——痛——悲 思考:
1,在聚会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乐什么? ☆时间:
☆地点:
☆目的: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慨: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人杰乐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时节难得
会稽山阴之兰亭 聚地清雅
修禊事 欢欣之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环境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优美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活动有趣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悦目赏心痛什么?!(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俯仰一世 , 老之将至 痛人生短暂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痛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痛往事不再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痛生死难测岂不痛哉抒发人生感慨时,作者“岂不痛哉”这种“痛”又是痛什么?死生亦大矣悲什么?(古人)
(今人)
(后人) 兴 感
嗟 悼


有 感
悲千古同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无不为生死之事而叹。今昔之悲? 死生之痛 相


乐 乐痛悲? 2探究作者情感变化中所蕴含的人生观,是否消极?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死生亦大矣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回顾背景死生亦大矣

作者对当时风气是持否定态度的,不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玄理之意。
可见,王羲之的人生态度是热爱生命,积极有为,是积极乐观的。 作者引用这句古语是为了表明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死要死得有价值,活要活得有意义。“一死空谈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
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
此悲叹。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
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
头所写的兰亭聚会,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
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
力。3、王羲之的人生观对于今天的我们有重大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呢?如:

不做“佛系”青年,拒做“巨婴”青年,做奋斗的“锦鲤”。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练习:拓展延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拓展延伸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无名氏《金缕衣》
作业: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 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基督教)
B 、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C、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
D、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E、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F、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G、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