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30 10:35: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9?《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单元目标:?
1.学习英雄人物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优秀品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通过阅读文本内容及查阅资料,了解特定时代背景,理解人物处境,抓住人物的神态、言行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叙事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
第九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通过展示几位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们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本篇课文是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父亲李大钊被捕及遇害过程的记叙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进行斗争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坚守革命理想的赞美之情,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1、圈划、品读重点词和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以及“我”在父亲影响下的变化。?
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前后呼应的表达效果。?
3、体会对比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圈划、品读重点词和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以及“我”在父亲影响下的变化。?
2、体会对比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十六年前的回忆》由李星华写于1943年,回忆的是发生在1927年的事。1927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
生说。?
????教师: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末期。同时,国共两党合作,正开展轰轰烈烈讨伐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但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随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相继发生反革命大屠杀。奉系军阀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仅成立才6年的中国共产党举步维艰。??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我们现在就跟着李星华的回忆回到那个风云突变,令人心惊胆战的年代,去了解革命先烈李大钊被难的全过程。作者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叙述了这一过程?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叙述。大致可分为:?
父亲焚烧革命资料,无暇耐心回答“我”的问题。(2-5)???
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朋友和母亲劝说坚持留在北京。(6-7)??
反动派到家里来搜捕父亲,抓走了父亲和“我”。(8-18)??
我们看父亲接受庭审,“我”为了保护哥哥抢答法官问题。(19-29)?
我们得知父亲遇难,悲痛欲绝。(30-33)??
三、圈划品读重点词和人物描写,以及对比烘托,体会作者眼中父亲形象变化,真正感受李大钊同志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1、文章是从女儿的视角来写李大钊被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亲在女儿心中的形象有什么样的变化?请圈划品读重点词和人物描写进行分析。?
明确:?
(1)“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些加点词体现出往常的父亲是对我有耐心,是慈祥的,这是李大钊以父亲的身份面对女儿。?
(2)当父亲烧掉书籍纸片时,我感觉很奇怪,并疑惑地问了父亲。可“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表明父亲的回答出乎我意料,我对父亲的不耐心非常不理解。这是以党员的身份面对女儿。?
第2、4段,“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父亲才.回答”“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动作语言描写,体现抓紧时间销毁革命书籍和资料,并恪守党的机密?,连自己的亲人也不能知道,对待工作高度负责。?
(3)第7段,“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嘛?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语言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在严峻的形式下,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的临危不惧、无私无畏、勇挑重担的精神。?
(4)第10段“没有什么,不要怕。”第11段“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都写出了父亲的镇定从容,表现出父亲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5)第23段父亲的神态“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父亲的语言“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两个孩子”“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两个孩子都还小,她们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都表现出父亲沉着冷静、英勇无畏、大公无私。??
2、父亲的精神品质不仅通过人物的各种描写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对比烘托来体现。请你找一找。?
1与自己的前后对比:可见当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严守革命工作机密、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
2与亲友的对比:体现了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者临危不惧、勇挑重担的精神品质。?
3与敌人的对比:显示了革命工作着的浩然正气。?
对敌人的描写:?
“不要放走一个!.
”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
。?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在被捕时,李大钊面对一群残暴、丑陋、魔鬼式的敌人,依旧“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法庭上,面对怒气冲冲的法官,父亲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更加能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工作者的浩然正气。??
2、革命先烈李大钊这样的精神与品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那大家是否能解答同学提出的两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法官在审判我们时,父亲除了介绍我们,没对我们说任何话?
?问题2:为什么李大钊在危险关头不走呢?这样既可以保住性命,又可以在风头过后为党做更多呢??
生讨论。?
展示李大钊的经历:
?1916?新文化运动?
1917?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共产主义?
1920?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2-1924?与孙中山会谈,建立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统一战线?
1925?在北京发动群众运动,以支持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领导三一八运动?
1927?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政权。?
师:?
(1)?反动派面前,李大钊是一个党员,他展示了一个党员该有的凛然正气。?
(2)?在共产党处于艰难境地之时,作为当时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以及北京
共产党的总负责人,李大钊更加感到自身责任重大。一旦离开,可能影响到整个政党的生存。但他坚信共产党能够拯救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他的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促使他作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选择。也正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质。?
四、分析“我”的表现,了解父亲对“我”的影响?
1、16岁的“我”理解了父亲的这种选择吗?
明确:理解。第23段: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在父亲这种精神品质的影响下,我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
(1)以前的我:懵懂,胆小,脆弱,躲在父亲的身后
?○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2“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3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2)现在的我:机智,勇敢,坚强。与父亲并肩作战。?
○1“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2“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补充:哥哥李葆华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李大钊被杀害后,根据组织指示,在进步人士帮助下到日本学习。?
五、分析出现的两次日期,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和前后呼应的表达效果。?
1、可是父亲却在第二天被害了。“4月28日”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日子。它在文中一共出现了2次。请你读一读它们,说说读出了李星华什么样的情感?(提示:结合出现的位置来分析)?
明确:?
(1)第一次完整性的日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第一句,着重强调这一天,表明作者牢记着父亲的被难日,表现出女儿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及反动派的刻骨仇恨。?
(2)第二次在最后一段再次出现,是在李大钊被害后的第二天。“又哭了”“又勉强看了一遍”“咬着牙”表现了作者的极度悲痛和愤怒。??????
?2、两次被提及,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主旨归纳?
???本文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后的过程,从女儿的视角,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
?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同时表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临危不惧、无私无畏革命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