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苏轼赤壁赋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关于“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 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著名的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人生经历: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
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字词注音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尊(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19 共食( ) 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shì理解与赏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翻译]
????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的诗歌和“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我们像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道船将要飘向何方;多么飘然恍惚啊,我们象遗弃尘世,独立长空,飞升成为神仙。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赤壁之下
事件: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之景:
夜游之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写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lí妇。 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用桨板划开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像怨恨,像思慕,像抽泣,像倾诉;吹完后,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延绵不断。它能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使得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本段可以分为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1、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箫声
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体现。作者如何描写箫声之悲?运用比喻、夸张、想象,化抽象为具体。
1、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愁
2、用细长的丝线来比喻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3、描述箫声感人的力道
把箫声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的十分形象真切二写乐极悲来 。先写歌声,后写箫声;歌中的“美人”喻君,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出力;箫声的怨、慕、泣、诉,抓住了箫声“哀”的特点,末尾两句夸张性比喻,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
苏子愀qiǎo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 ,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zhúlú千里 ,旌旗蔽空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尊以相属。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我听后觉得忧愁凄怆,整了整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从这而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连接盘绕,树木茂盛一片苍翠繁茂的样子,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围困击败的地方吗?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沿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天蔽日,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固然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叶小船,拿着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酒。我们将如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偕同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通过洞箫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学习第3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彩如何?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感彩甚为悲伤(愀然)作者如何阐发当时悲伤的情怀的?从哪里能体现出来?“三悲”
1、由古(固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哉)历史对比生悲
2、由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
3、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又是如何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表现“景”的句子:
表现“情”的句子:
表现“理”的句子: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愀然;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托遗响于悲风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三写因悲生议。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 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 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我对客人说:“您也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包含的道理吗?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流逝。有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变化,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不会停止。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学习第4段,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彩如何?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水 月 人变
不变
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是瞬间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碌碌高官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四、写悟理自解。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译文: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1、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白露水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2、乐歌箫声怨 慕泣 诉3、苏子
愀然问客答孟德周郎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水——逝者如斯月——盈虚者如彼变:天地不能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清风明月5、喜笑更酌狼籍枕藉乐 悲 乐景情 理总结:本文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