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6.6探究滑轮的作用 导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6.6探究滑轮的作用 导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5-30 14:5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6探究滑轮的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结构特点,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了解滑轮组工作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学习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本节课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从实物引入,通过“活动1”让学生认识滑轮、利用滑轮、区分滑轮;然后通过“活动2”,让学生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并通过“活动3”从理论上分析滑轮的实质;然后指出如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接着通过“活动4”研究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最后利用“信息浏览”介绍了另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轮轴,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整节教材将一个个的学生活动串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动脑分析,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其特点,能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2.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和实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实质,滑轮组省力情况判断。以分组实验的形式探究定、动滑轮的特点,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探究过程;该探究可突出“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两个要素。对于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建议采用“切断法”来进行:强调从定滑轮与动滑轮中间切断,只数吊着动滑轮的绳子和从动滑轮上引出的拉绳。
难点: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通过作图来进行,强调支点位置,并且标明动力与阻力,然后对比力臂关系得出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探究课题: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探究步骤:(1)以钩码作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两个钩码的重力G。(2)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3)匀速竖直向下拉定滑轮的弹簧测力计移动一段距离,记下拉力F,同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移动的距离s,并完成记录表格。(4)匀速竖直向上拉动滑轮的弹簧测力计移动一段距离,记下拉力F,同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移动的距离s,并完成记录表格。(5)改变钩码个数及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分别再做两次实验,完成记录表格。
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对比F与G、s与h、拉力方向与物体上升方向的关系,得出定、动滑轮的特点。
讨论交流:(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匀速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
(2)探究定滑轮特点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测出的拉力F>G,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轮与绳之间存在摩擦)
(3)探究动滑轮特点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测出的拉力F>,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动滑轮及绳子有重力、绳与轮之间存在摩擦)




本节课实验器材比较简单,知识的难度也不大,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从中发现规律,老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阅读。
图6-6-2
学点1 动滑轮和定滑轮
现象观察:如图6-6-2所示。
思考1:工人借助滑轮把物料缓缓地提起来,这两个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回答:甲中滑轮可以改变__拉力的方向__,乙中滑轮可以__省力__。
思考2:在提起物料时,两滑轮有什么特点?
回答:甲中滑轮的轴__不移动__,乙中滑轮的轴随重物__移动__。
总结:物理学中,把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__定滑轮__,把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__动滑轮__。
学点2 探究两类滑轮的作用
实验探究:两类滑轮的作用。(如图6-6-3所示)
图6-6-3
问题1:使用定滑轮提升钩码时,沿不同方向的拉力相同吗?与钩码重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回答:沿不同方向的拉力__相同__,并与钩码的重力__相等__。
问题2: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时,拉力与重力有什么关系?
回答:拉力比钩码的重力要__小__。
拓展实验:沿不同方向提升动滑轮,拉力相同吗?
图6-6-4
回答:沿不同方向提升动滑轮,拉力__不同__。
总结归纳:使用定滑轮不__省力__,但可以改变拉力的__方向__;使用动滑轮可以__省力__,但不能改变__拉力的方向__。使用动滑轮时,为使实验准确,应竖直__匀速__拉动测力计。
思考:为使实验准确,应该如何拉动弹簧测力计?
回答:__匀速拉动__弹簧测力计。
学点3 使用滑轮的理论分析
事例展示1:定滑轮的理论分析
  
图6-6-5
思考1:定滑轮属于杠杆,它的支点在哪儿?动力和阻力分别是什么?动力臂和阻力臂有什么特点?所施加的力和阻力有什么关系?
回答:定滑轮__可以__等效为杠杆,支点O在__轴__上;动力为拉力__F__,阻力为物重__G__;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定滑轮的__半径__,所以定滑轮的实质是__等臂杠杆__。拉力与阻力的关系为:__F=G__。
思考2:改变拉力的方向,动力臂和阻力臂为什么有变化?拉力和阻力有什么关系?
回答:拉力方向改变后,动力臂和阻力臂仍为定滑轮的半径;拉力与阻力的关系仍为:__F=G__。
事例展示2:动滑轮的理论分析
图6-6-6
思考1:动滑轮是属于杠杆,它的支点在哪儿?动力和阻力分别是什么?动力臂和阻力臂有什么特点?所施加的力和阻力有什么关系?
回答:动滑轮__可以__等效为杠杆,支点O在__动滑轮的边缘__上;动力为拉力__F__,阻力为物重__G__;动力臂为动滑轮的__直径__,阻力臂是动滑轮的__半径__,所以动滑轮实质是__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__。拉力与阻力的关系为:__F=G__。
思考2:改变拉力的方向,动力臂和阻力臂有什么变化?拉力和阻力有什么关系?
回答:拉力方向改变后,阻力臂仍是动滑轮的__半径__,动力臂发生改变,且小于动滑轮直径;阻力与阻力臂不变,不再满足__F=G__的关系。
学点4 滑轮组
实验探究: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图6-6-7
实验过程: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分别测出不同情况下拉力F和钩码的重力G。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钩码的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N
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
1
1
0.5
2
2
1
0.5
2
3
1
0.3
3
总结归纳:从表中可以看出F、G和n的关系为:__F=G__,即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力就是物重的__几分之一__。使用滑轮组即可以__省力__,又可以改变__用力的方向__。
实验拓展:(1)通过三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__普遍性__。
(2)若动滑轮重力不能忽略则可以分析出F、G物、G动和n的关系为:__F=(G物+G动)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