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两小儿辩日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 两小儿辩日 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30 17:4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关太阳的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这些故事中对太阳有神奇的想象。
本文是一则寓言,题目中有“辩日”,据此,阅读中要注意:
1.要注意“辩”的内容,赏析人物对话。
2.不同于“逐日”“射日”,“辩日”一文较少想象,更多的是理性探究。要思考:“辩”的是什么,又是如何“辩”的。《列子》简介
有人称之为古时的《十万个为什么》1、朗读课文
朗读中注意语气。

两小儿“辩斗”时的要读出他们什么语气特点?

两小儿“笑”,要读出他们什么语气特点?

“孔子不能决也”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特点?2、口头翻译(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充满自信,寸步不让嘲弄,又有小孩子的调皮与天真虽受窘,却能坦然面对,不失宗师风范 故事经过:
孔子东游遇小儿——小儿自陈己见(观点)——小儿各述理由——孔子不能决,小儿嘲之
开端 发展(经过) 高潮 结局3、本文共7段,可划分为哪4个部分?4.文中“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近者大日中时远远者小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远远者凉沧沧凉凉日中时近近者热如探汤追问:两小儿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思路是否一致?又是怎样的思路? 完全一致。
都是先给出观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结合自然现象(事实)(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他们两人所用常理是人们熟悉的,所举的自然现象(事实)也是真实存在,因此,可以比较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追问:“两小儿”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视觉、触觉他们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吗?为什么?不能。
1.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
(视觉、触觉)(日初出时距离人远/近,还是日中时距离近/远)
2.运用的思维方式也相同。
(见上面二人思路的分析)
——所以,他们可以自证,却不能互相反驳,不能说服对方。追问:“两小儿”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用具体的事实、事例来证明观点。
不同点:“两小儿”只从单个角度选择一个事实来证明。
《真理》选择不同类型的多个事例,尽量扩大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的“面”。

前者是争辩,有证据即可。
后者是立论,证据要尽可能多。细读课文,诵读欣赏
(1)课文开头和最后两段都以“孔子”和“两小儿”对举,有什么效果? 分析: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之高下、学问之多寡,本来有天壤之别;
结尾写孔子无以言对,小儿笑且嘲问,把开头的高下、多寡一笔击破,有不尽之余味。
总结:以“圣人”与“小儿”对举,体现二者的巨大差距,强化了“孔子不如小儿”的效果。(2)中国古人在表达自己意见时,常以谦辞开头,课文第2、3段中是怎么表达的?应该怎么读?谦辞:拙见(自己的见解)、浅见、愚见、愚以为、窃以为、鄙人、小可。
读书人谦称:不才
连君王都谦称:寡人2、3段中都是直说“我以”,毫不客气,表现小孩子话语的特点。读的时候语调可以高一点,突出斩钉截铁、充满自信。(3)第2、3段句尾的“也”和第6段句尾的“也”,分别表示什么语气?应该怎么读?前两个“也”——表示判断,读的时候要坚决、肯定、自信。
后一个“也”——表示陈述,读的时候语调应该平一点,稍微拉长一点儿,表现孔子受窘、尴尬。(4)第4、5段中的“此不为……乎”是什么语气?应该怎么读?“此不为……乎”是反问句,强烈的肯定语气,读“此不为”时语调上扬,领起下文,“乎”可以重读,甚至可以读得像感叹句。(5)第1段中的“辩斗”是什么意思?与一般的辩论有什么不同?试着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表现“辩斗”。“辩斗”是争辩,比一般辩论更加激烈,更针锋相对。朗读时要突出“斗”的感觉。(6)第7段中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语气?应该怎么读?想一想文中为什么用”汝“而不用“君”‘公””先生”等敬辞呢?“笑”——更多的是嘲笑,也不乏自得,也有小孩子的调皮、天真。
“孰为汝多知乎”——嘲讽、嘲弄。读的时候“乎”的语调适当地上扬,体现嘲讽的意味。文中使用称平辈的“汝”而不按常理使用敬辞,正是为了突出嘲讽的意思。知识链接——

道家著作的特点1——有的借助孔子的声望,阐述道家思想。
特点2——有的刻意矮化孔子,寄托某种寓意或贬斥儒
家学说。(百家争鸣)
课文属于哪一种?关于本文的构思:
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之高下、学问之多寡,本来有天壤之别;
中间连出八个“日”字,强调所辩之物是极常见的事物。这部分既写所辩的内容,展示“两小儿”的思路,同时也作蓄势(与下文关联)。
结尾写孔子无以言对,小儿笑且嘲问,把开头的高下、多寡一笔击破,有不尽之余味。
关于本文的寓意。(练习四)寓意的两类:1、基本寓意,也就是具体寓意(创作者的写作意图);
2、引申寓意,也就是普遍寓意(读者的理解角度)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据此,更根据课文自身,可知本文的基本寓意是——
天下至大,万物至多,知识无穷,即使是博文广知的圣贤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引申寓意,有这些——
1、从“辩斗”的角度,有人认为,圣人做明道济世的大事,无价值的辩论不值得参与,2、从“辩日”的角度:即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现象,也可能包含有我们不知的道理、知识,需要关注思考。3、从人物“小儿”和“孔子”的角度,又可以这样理解: 学识渊博、名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面前坦率承认自己有所不知,贯彻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主张,而不是故作高深(不懂装懂)或恼羞成怒,的确令人敬佩。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独到的思考4、对现代人来说,这则寓言提示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现象,不求本质,否则将为现象所惑,虽百计千方,也难得真知,难求真理。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兼有整饬与自由的双重美感。
叙事部分长短错综(自由),简洁明了。
对话部分句式整齐,偶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两小儿的话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下断语(2、3段的摆观点)斩钉截铁、充满自信;说理由(4、5段)既述且问,辞气充沛,突出“辩斗”的特点。练习三,题目中“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加以解释”,表明现代汉语的词语的特点是:双音节词
而古代汉语的词语特点是:单音节词(特别是实词),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常常用双音节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