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和依据(一)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分析:本单元由两篇记叙文、一篇演讲稿和三首绝句组成。选文主题统一,内容丰富,从不同侧面呈现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父亲李大钊被捕及遇害过程的记叙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进行斗争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坚守革命理想的赞美之情及对父亲的深深怀念。文章采用首尾呼应的形式,强化了情感表达。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人物心理和言行描写、首尾呼应的结构特征等。通过研读文本细节,推断时代背景,同时指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李大钊的生平及其牺牲前后中国的政治形势,以便更深入地体会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在纪念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的讲话。文章首先提出革命队伍是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又从怎样对待“死”、怎样对待批评、怎样对待缺点、怎样对待同志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文章使用引用、对比、举例等方法增强说服力,运用排比句式増强演讲的气势。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并让观点更具说服力的,从而充分感受文章的逻辑美理性美。《金色的鱼钩》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在艰难的环境中钓鱼给年轻伤员吃,让他们活着走出草地,自己却饿死的故事。文章通过简洁而生动的人物描写,塑造了舍己为人的英雄老班长形象。教学中要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描写,通过文本细节,推断背景信息,感受人物言行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古代诗歌三首》中,李贺的《马诗》描绘了边疆战场大漠燕山的壮美景象,借马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教学中要通过推敲赏析字句,并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诗作。《石灰吟》借对石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宁折不弯的精神追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作用。《竹石》通过对岩石中竹子的生长状态的描写,赞美了不畏强权、坚守高尚情操的高贵品质。教学中除了运用反复通读的方法,还可以结合画作、作者生平事迹等,实现对诗歌更深入的理解。本文分析: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二)教学对象分析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本课学习重点还是要放在整体感知内容和品味语言。让学生能够读懂文本,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试着抓住作者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抓住这个困惑点,我试着带领学生进入批判性思维的领域,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地去冲击自己的固有认知,从而形成新的思考,对文本提升阅读。教学目标1.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杭理“我”对父亲的情感认识的变化过程,体会前后呼应的表达效果3.圈画、品读文中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教学重点1.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杭理“我”对父亲的情感认识的变化过程,体会前后呼应的表达效果3.圈画、品读文中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教学难点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电化教学准备(含教具、学具)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前 准备1、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体会语句2、小组交流自主解决疑难问题并形成初步的共识。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问题解决思维)1.?导入:播放几张照片,说说对人物的了解师生互动: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2.简介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设计意图】培养问题解决思维,W11发现问题的本质(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剥离出学科问题)。这个导入设计,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观看图片,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唤起阅读兴趣,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为这堂课赢得了一个好的开端,引起学生深层思考。二、问题导引,自主学习(分层策略应用)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检查预习: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1、读准字音。2、记清字形3、理解字意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僻静:偏僻安静。恐怖:惊慌、害怕。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2.?把握文章写作顺序,理解主要内容。提问:(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具体写了几件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二部分是余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大致可以分为被捕前、被捕时、庭审、遇害四个阶段,写了被捕前父亲焚烧革命资料,父亲不顾朋友和母亲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动派到家里来搜捕父亲,我们看父亲接受庭审,我们得知父亲被难等事情。小组交流,补充完善学生自读、思考、概括【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W11发现问题的本质(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剥离出问题的本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故事情节。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从而领会作者的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有帮助,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三、合作探究,互动评议(批判性思维)??
(一)研读文本细节,学习从文章中推断出时代背景,分析人物描写,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提问:(1)李大钊从事革命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不仅关注主要人物的表现,还要关注周围人的言行。例如从李大钊一反常态不愿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和亲友劝说李大钊离开北京,都可以推断出时局紧张、事态严峻。(2)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等的语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结合背景思考人物表现背后的心理状态(3)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学习文中对比烘托的手法,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推断人物的价值观。被捕前:教师设问,学生结合文本思考答案,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界算主定被捕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庭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发深入思考。遇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发深入思考(二)难点突破: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提问: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语句,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体现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再如“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敬仰。追问:作者对父亲李大钊的情感态度还可以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读出来。如“父亲说完了这作者对父亲李大钊的情感态度还可以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读出来。如“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一个“又”字,表明这一次的“望”是特意为之,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而这一“望”被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追问:文中的“我”对父亲的认识有变化吗?从中能够读出什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我”在观察父亲言行时的心理状态,学会关联前后文信息展开文本分析。父亲被捕前焚烧资料时,“我”对父亲一反常态的回答非常不理解;被捕时“我”非常害怕,担心父亲和自己的安危,父亲用“惯有的严峻态度”告诉“我”无须与反动派讲道理;法庭上“我”看着父亲安定沉着的表情,理解了父亲的内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我”机智勇敢地抢先回答法官,体现出“我”和父亲心灵相通;:父亲被害后,“我”悲痛欲绝,十六年后依然念念不忘。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认识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并肩战斗的过程,体现了革命后代的内心成长过程,也从侧面表现出李大钊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 比较结尾和开头,体会前后呼应的效果。重读开头部分,进一步理解相似表达中的不同的情感。结尾处表现了十六年前“我”得知父亲被难时的悲痛,开头则表现出十六年来“我”对父亲的念念不忘,父亲成为“我”强大的精神支柱。【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体现质疑评价思维中的观察点P33具有思辨能力(看法不盲从,有独立的思辨性。能客观地分析判别,相对公正的指出利弊。善于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辨证的评价。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也能从看似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发现有利的因素。对于学生能够自主理解的内容是无法真正触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试着把学生推进一个未知领域,让他们在迷茫中摸索,在质疑中去批判,适时地点拨引导来冲破他们的原有思维,产生思维的深层震撼,增加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四、引导反思,总结方法(元认知)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本文的解读有了哪些心得体会呢?请同学们总结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元认知思维,Y11回顾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回顾自己的想法,能随时留意:已经完成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还有什么没做,以及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Y21通过反思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散文教学的根本是要教学会阅读,从而喜欢阅读,这才是终极目标。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总结方法,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可以在总结中形成自我阅读的能力。 五、课外拓展,思维延伸(实践性思维)1.必做题: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完成“思考探究”三和“积累拓展”四、五。2.选做题:A、书上积累拓展第五题4? B、回忆与父母亲的小故事(力求文通句顺,合情合理,感情真挚,语言流畅,条理清楚,有文采、有创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联想思维中的观察点C13推断和猜想(富于联想,善于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大胆推测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原因,能对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进行预估。针对某个问题或现象进行持续的探究思考,获得不一样的、深刻的结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进行片段训练,并且借此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课外阅读,继续感受散文艺术魅力。板书设计:?? 局势严重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工作紧张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教学反思:教学的情境在课堂。课堂上学生学习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既要深入地研究文章,更要广泛地研究学生,多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多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多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把学生阅读的需求作为教学的中心。本文教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