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30 17:48: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3 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第13课,本单元围绕着“探索未知”这一主题,展现了各式各样的“探索”,呈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两种主要方式——想象和推理。 本篇文章是一篇真实有趣的回忆性散文,冯至通过对“我”关于怀表里“有生物”这一想象从猜测到印证再到进一步猜测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个好奇求知却又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体现了探索思考和引导疏通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学生第一次集中接触到“给出观点——事例印证”的写法,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本单元要强调通过把握思路来解读文章,初步掌握“猜想——印证”的思维方式与表述方式,学会梳理情节,品味文章语言,感知人物形象,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课型: 讨论合作型。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路,根据人物描写梳理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品味课文语言,理解“我”既天真又“有理”的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儿童对世界和事物的好奇,合理看待父亲的言行。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根据人物描写梳理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品味课文语言,理解“我”既天真又“有理”的想法。 教学难点:
感知儿童对世界和事物的好奇,合理看待父亲的言行。 五、教学时间分配:??
导入4分钟,整体感知6分钟,细节分析25分钟,总结收尾5分钟。 六、教学准备: 课堂活动单36份、教学课件、导入视频、粉笔、黑板擦、ppt放映笔。 七、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 八、教学过程:??
观看视频,共情导入(4分钟) 1、观看导入视频,教师提问:视频中的图图是个怎样的孩子?(好奇心强) 2、作者冯至先生童年时期也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一起,来看看他的童年趣事吧! 【设计意图】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共情,体会人物情感。 (二)整体感知,讨论梳理(6分钟)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猜测怀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最终“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2、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小蝎子)为什么“我”会认为表里有生物?(因为我小的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而怀表无生命,却能发声。) 3、因此,我对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出示ppt)遇到了谁的阻碍?(父亲)可是,父亲不让“我”动,“我”就真的不动了吗?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背景,提出核心问题并思考。 (三)品味语言,细节分析(25分钟) 1、请同学们拿出课堂活动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通读课文,讨论面对“我”对表的兴趣,父亲的“不许动”体现在哪些地方?圈划并写在课堂活动①表格的第一列。 2、第一次“我”想动表,父亲为什么不让“我”动表?(怕“我”把表弄坏)还特意强调是小孩子?(小孩子调皮,容易玩坏) 3、“立刻”能否去掉?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怎样的态度?(原句和改句分别齐读,体会对于不能让“我”动表的毫不犹豫)所以我们能根据人物的行为,推测出人物 的心理。 4、后来,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哪个词中看出的?(单人读,“可是”,体现了父亲因为看“我”可怜而有所让步。) 5、后来父亲允许“我”动表了吗?“这就是”看出了父亲怎样的态度?(教师范读,体现了父亲对于不能动表这一原则的坚持) 6、面对父亲虽有所让步但坚持原则的态度,“我”是否失去兴趣了呢?(出示ppt,没有,因为“我”不是想要玩,而是想要探究)因此父亲越不让“我”动,“我”反而越想动,请你找一找,“我”的越想动体现在哪些地方?选出你觉得有语言表现力的词,读重音。(板书:提出猜测,单人读,“越……越”、“一……就”,表现了“我”对表内声音的好奇和不能动表的痛苦) 7、当父亲终于让“我”看表时,“我”发现表里的世界是怎样的?(美丽的)“我”的表现是怎样的?(教师范读,读重音)“我”在担心什么?(“唯恐”,父亲把表盖上)“我”的担心成真了吗?(“还是”、“真是”,真是无奈遗憾) 8、面对“我”的新提问,父亲的回答是怎样的?(先是不回答,后骗我里面有一个小蝎子会蜇我)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怕把表弄坏所以强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经验) 9、“我”得知真相后,产生了怎样复杂的心情?(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以两人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读出不同的情感)你看出了“我”怎样的心情?(对事实的惊讶和猜测被证实的愉悦,板书:“证实猜测”) 10、猜测被“证实”后,“我”就此满足了吗?面对“我”的新问题,父亲的反应是怎样的?(没有回答)他为什么不回答?(无法回答,只能让“我”自己去想象)于是“我”通过想象,得出了怎样的新猜测?(板书:“新的猜测”,试图自圆其说) 11、对“我”来说,小蝎子在表里和“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是一样的,这样的话,“我”直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长大成人,告别童年时。齐读,读出惆怅感)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文章思路,提出核心问题的下位问题,从人物表现中富有表现力的词细节感知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探究过程。 (四)总结收尾,提出思考(5分钟) 1、所以大人越不让动,小孩子真的就不动了吗?(大人越不让动,小孩子就越想动)所以对待小孩子的好奇心,大人应该如何去做?文中的父亲有没有可取之处? (有,应该合理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给予合适的疏通) 2、总结教学路径:抓住人物表现中具有表现力的词,感知人物心理变化,归纳人物形象。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执着、求知若渴、天真可爱) 【设计意图】根据人物的情感变化感知人物形象,感知儿童对世界和事物的好奇,合理看待父亲的言行。